关于“绿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6-04-16 23:56张厚林永泰第一中学福建永泰3507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绿色教育师生德育

张厚林(永泰第一中学,福建永泰350700)



关于“绿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张厚林
(永泰第一中学,福建永泰350700)

面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重负低效、物式灌注、主体缺失、知能脱节、发展畸形等问题,当前应提倡“绿色教育”模式,注重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生命成长之规律,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绿色教育”是扫除学校教育中的“雾霾”,实现特色化办学,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绿色教育;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特色化

一、打造“绿色校园”,创设和谐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而优雅、和谐的自然环境则是学校育人工作的物质基础。学校应坚持“自然绿意巧点缀,文化绿意重渗透”的原则,绿化、美化校园,打造有地方特色、生机盎然的校园。

在校园的绿化、美化中,应注重结合校情,融入校史,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楼一主题、一园一特色、一区一品格的文化格局,展示出独特的校园之美。“绿色校园”应有现代之美:科学严谨的校园规划,满足教学各项功能需求;完备的教学、实验楼群,让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辅以必要的夜景亮化工程,让人仿佛置身理想的世界。同时,也不能失去传统韵致:以曾经校名命名的校道、校史展览馆、文化墙、文化长廊等,让人仿佛穿梭于学校发展的历史流光之中。

二、构建“绿色文化”,熏陶高雅情操

“绿色教育”提倡学校在全面总结传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将校园绿色文化教育与校本开发、课堂教学、团队活动相结合,全方位建设人文特性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浓郁的绿色文化。

1.理念文化建设

学校将办学理念高度浓缩于“一训三风”之中,其本身不仅包涵了教书育人的功能,也是对社会做出的一种承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往往既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它也助推学校走过风雨发展历程,助推一代又一代师生奋发前行。学校应对这些理念进行深入挖掘、提炼,让其成为师生行为的规范和校园精神的体现。

2.课程文化建设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的价值体现,学校应通过系统规划、开发和实践,努力使课程文化建设在外延和内涵都着力于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使办学理念和课程方案形成互为周密的逻辑体系,努力在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富有地方特色、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学习、可持续发展。

3.教师文化建设

学校应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严谨治学的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执教、以德治教的理念,锻造出“开阔的视野,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自由的心志”的良好素养,摆脱传统“教书匠”的形象,蜕变为传道、授业、解惑、“德艺双馨”的名师。

4.学生文化建设

营造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尊重信任、宽松和谐、合作关心的学习氛围充满校园,注重向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渗透,努力做到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律的品质,让学生拥有“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智慧,健康的体魄、宽广的胸怀、善良的心地、高贵的教养”。

三、实施“绿色管理”,搭建追梦平台

绿色管理,即在学校管理中遵循人效原理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培养人,最大限度的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实现学校成功、师生成功、家庭成功的理想目标。

“绿色管理”是关心人、尊重人。在学校的管理中,领导应关心教师,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让他们体验着教师职业特有的幸福;教师应关爱学生,真诚热爱、引导、帮助学生,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感化,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发掘其创新潜质。

“绿色管理”是激励人、培养人。学校管理应着力健全服务于全体师生的长效机制,把时代的要求转化为他们内在、长久的自觉行为。在教师发展平台方面,立足校本培训,以教科研为核心,从师德修养入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全体教师都有自己的发展愿景。在学生发展平台方面,为学生创设主体教育平台,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多渠道开展教育活动,构建主题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形成积极、向上、快乐、亲善、自信、合作、负责、欣赏、礼貌的良好品质。

“绿色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主管理,塑造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激活师生的生命活力,使每个学生、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学与教当中,使师生都能全面、充分、多元、和谐、可持续发展,使人的潜质得到开发和展示,最终促进人的最优发展。[1]

四、推崇“绿色德育”,濡养生命禀性

“绿色德育”是在尊重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为核心,关爱生命,贴近生活,构建生态,强调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使教育的主体提升素养,提高情感,内化德性,身心愉悦,健康发展。

1.生命德育:关心自我,学会“入世”

教育源于生命的需要,生命德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感悟进而尊敬生命的本性,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关爱自我,感激生命、敬畏生命、激励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通过生命德育让每一位学生成为“真实的自己”,学会“入世”,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

2.生活德育:关心社会,唤回精彩

以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为起点,以捕捉生活事件,强调体验环节为关键,以反思行为内化道德感悟,反馈道德表现为重要环节,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把生活还给学生,让德育回归生活,唤回学生生命真实的精彩。[2]

3.生态德育:关心自然,学会“出世”

学校应坚持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为引领,并将其贯穿于学校德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加强生态体验、引导主动反思等方式促进生态德行的生成和发展,最终使师生以“出世”的态度自觉养成从人类的长远利益角度考虑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道德习惯,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和推进者。[3]

五、致力“绿色教学”,增强育人效益

“绿色教学”也就是指原生态的、可持续的以及无污染的教学。它所要求的教学方式是:遵循师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避免灌输与填鸭,在师生多维度合作与分享活动中,寻找授课新形式,探究适宜新方法,鼓励研究新问题,开拓广泛新思维,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开启他们的智慧,从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以教科研为先导

通过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让教师在解决自身教育教学问题和总结教学规律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形成归纳成果和科学语言表述的能力,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一旦实现了这种转变,教师也将在平凡与出色、烦恼与快乐、腐朽与神奇之间达到角色转换,使教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趣味。[4]

2.以课堂为核心

以课堂为核心,就是要将课堂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重中之重,以提高课堂实效性为目标,遵循看得全、查得细、管得深的原则,对课堂进行深耕细作的精细化管理,扎扎实实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5]

3.以学生为根本

因材施教,分析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预设好不同类型学生的增长点,让学生在自学质疑的基础上,分组交流,互动探究,精讲点拨,激发他们深层次的认知兴趣和欲望,使注意、记忆、思维汇聚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令优秀生有挑战感,一般学生有激励感,学困生更收获了进步的喜悦感。

“绿色教育”就是致力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生命成长之规律,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良好品行养成和人格塑造,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素质的全面提高达到“天人合一”的一种教育模式,有助于扫除传统教育的“雾霾”,更能大力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1]林良富.实施自主发展教育促进师生最优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2(18).

[2]徐素霞.生活德育——德育实效性的现实诉求[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4).

[3]熊新华.拓宽生态德育渠道服务生态文明建设[J].华人时刊·校长,2014(3).

[4]李亚平.教师“教科研”,就在你身边[J].中国教师,2013(8).

[5]顾云辉.坚持以课堂为核心的教学精细化管理[J].江苏教育研究,2013(1).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绿色教育师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石景山区:“绿色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区域教育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绿色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绿色教育”指导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创新反思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