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雕琢人世间的真、善、美

2016-04-17 01:13刘岩松马玲舒鹏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9期
关键词:宜兴紫砂壶紫砂

刘岩松 马玲 舒鹏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行为上往往被喧嚣华丽的阴霾所迷惑;内心极易丧失道德实质。多数人用流行的时尚来取代对本真的追求,更有甚者用尘俗的污垢来蒙骗自己纯真的天性,人们迷茫了是非、境界的标准,含混了需要的追求。

偶有意志者也大都拜倒在金光闪闪的金属里。

极少极少的人在追求真善、真世、真美。而出生于丁蜀镇制壶世家,自幼便对紫砂壶铭心趣然的倪顺生先生,却能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紫砂陶土的眷恋向人们展示着他内心深入的真、善、美,让我们再次领略到紫砂壶文化的宁静和深远。

銘心趣然,走入艺术的世界

在江苏南端,太湖西濒,有这样一方宝地,它因蕴藏着独特的优质紫砂陶土而闻名于世,它因意义非凡的紫砂文化而为人向往,这便是历史上被誉为“陶都”、紫砂壶之乡的宜兴。千百年来,宜兴艺人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资源,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将天赐陶土的灵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绝妙境界。而倪顺生便是这里土生土长的紫砂壶艺人。他的母亲邵宝琴为清代名人俞国良之养女,并亲授紫砂技艺以“锡山俞传”壶艺闻名暇迩。其幼时,耳濡目睹制陶工艺,于1954年随父亲倪祥林进入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成为第一批紫砂艺徒,随中国紫砂宗师、花货巨匠朱可心习艺,勤摹多练,掌握了紫砂手工制作扎实功底,长年致力于创立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花塑器茗壶,成果斐然,他在学徒时风卷葵考试评比获得第一名。

1958年,倪顺生艺成并开始带徒施艺,担任紫砂工艺厂技术小辅导,帮助学生钱午生改革工具,得到厂部嘉奖。1961年,创作的《五福蟠桃壶》参加宜兴陶瓷公司召开的首届技术革新运动会,荣获紫砂厂“唯一健将”称号,并有多件新作品。多次为厂创下外汇。他以制作花器见长,其作品以大自然的松柏、梅、桃等树枝花果塑造壶形、点缀以小昆虫为装饰,情趣盎然,其题材鲜明,为藏家喜闻乐见而珍爱。尤其是在得到俞国良制壶技艺的家传和朱可心制作花器真传的情况下,让他最擅长制作梅花类的紫砂壶,千姿百态,尽显梅姿梅骨梅神,享有“天下第一梅”之誉。

而今,倪顺生堪称当今紫砂界一位重量级的元老。凭借着在紫砂壶设计领域的造诣,他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工艺美术展览活动,有茗壶、有茶具、有案头用具及各式陈设摆件壁设。并屡屡获得各种奖项,如寿桃壁饰在1988年获江苏省四新产品一等奖;松桩壁饰组合件获1989年江苏省第六届新产品奖。色泥塑型壶、杯获1993年江苏省科技专利博览会金奖;其梅桩壁饰、各式茶具多次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各种报刊杂志上刊载。1990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颁发的从事工艺美术行业工作三十年的荣誉证书。2009年,“双龙报喜壶”、“宝鼎”、福鼠葡萄球壶,“夺魁”被定为国礼。2011年,“质量万里行走进陶都”被誉为时代楷模。

数十年来,倪顺生设计的新品众多,深受海内外紫砂爱好者的青睐,并在国内外屡次获得各种奖项和荣誉称号,得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专题报道。多件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以及多家博物馆收藏。2008年,他与范曾、谭泉海合作制作“华颖壶”,被纳入范曾先生(吾画壶)图册,范曾先生亲自为壶身绘画,并邀谭泉海大师镌刻“龙卧深山”在壶身,成为一代精品, 现被上海知名收藏家赵志峰先生收藏。充分证明了其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情有独钟,谈紫砂如数家珍

从事紫砂壶艺六十年,倪顺生师古而不泥古,他总是在继承紫砂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到大自然中采撷写真,使壶艺传神、合乎实用,务求人们所喜闻乐见,在艺术实践中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观察物的形态和特点,运用艺术夸张取舍,掌握造壶的变化规律。试制各种五彩泥色,表现各类植物、草虫、摹真传神、心悟手从、概括、提炼而形诸壶艺,明晰亲切动人。品茗欣赏中当会“见仁见智”感悟紫砂陶艺,情趣隽永、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平凡之中充满活力。

如今,谈到倪顺生的代表作品,他竟也爱不释手,红泥蜂菊壶、墨绿泥枫叶夏乐壶、花色泥树桩壶、青椒茶具……每一件真品都是他用心雕琢,他已经赋予了这些艺术品生命,他让紫砂壶的存在意义得到升华。

细观倪顺生的紫砂壶作品,“海棠”在传统海棠壶的造型上进行改良,添枝加叶,充满生趣。壶身分四瓣,壶盖为花蒂,嘴、把为带有树叶的树枝,把手与壶身相接处、壶钮与盖相接处有嫩的枝叶自然伸出,生趣盎然。器形饱满,纹路规整,贴饰灵动,极见功力。

神韵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作品“高寿梅桩”以其自然朴实、丰茂不羁的形制,表现出遒劲有力、老当益壮的神韵;同时借助梅这一历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惧风寒、品性高洁的形象,寄托了一种理想的人生追求,立意积极向上。

一套好的茶具往往要求其达到形意双美的境界。“松鼠葡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意“多子多福”,寓意美好;在艺术表现上,以葡萄松鼠为创作元素,壶身为硕壮的葡萄桩,遒劲有力;壶流、壶把手以及壶钮为筋纹质感逼真的葡萄藤;壶身贴饰葡萄的果实、枝叶以及藤蔓,自然灵动;壶钮搭配两杯两托,两杯完美结合葡萄叶和葡萄果实的意象,巧妙和谐,手法老辣。

茶韵悠长,品茶如品人生

倪顺生爱茶、品茶、懂茶,他心如风筝摇曳,翩然于诸种香茗之间。一个紫砂人,除了一手壶功,还须明诗书,知茶道。品茶,就是为了品一盏纯粹,一盏美好。修一颗平常心,笑看世间繁华。有颗安闲自在的心是最快乐的事情。

自唐代茶圣陆羽《茶经》开始,中国茶的历史就开始了。倪顺生认为,茶有灵魂,茶的灵魂入水,水的灵魂可入心。“中国茶喝的是文化,应该用心去喝、去品。喝茶能让人心静知味。”

而倪顺生痴情了一辈子的紫砂壶,将简简单单一把紫砂泥,经捏作、挖足、开面、造型等一系列手工工序后,再入窑烧制,不久,就能成就一把外形精美、手感温润的绝品好壶。功夫琐碎,他却深知这其中的“静味”。正如他的作品“大红袍壶”,以树枝为流、把,以茶叶饰壶身,以茶树嫩叶在树枝下自然生长的姿态作为壶钮。这是一阕温婉的小令,又如武夷山下九曲回肠的清溪,拥壶入手,如抱着一块温润的玉,散怀于八闽山水,品着香茗,紫陌醉眠。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用一颗俗世的心品茶,难免执著于色、香、味,则少了一份清淡与质朴。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一杯郁香甘醇的好茶,得之于水的洁净、叶的甘香,更有茶壶的温润和韵味在里面。一言以蔽之,中国茶里边,有文化的味道。

在2015年12月7日至12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湖北文化艺术品博览会上,倪顺生携他的得意作品参展。在展会上,他说:“喝茶喝的是意境,喝的是文化。我带着这些心血之作到湖北来参展,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紫砂壶工艺,同时喜欢上喝茶这种文化。”

提携后人,让紫砂壶艺代代相传

一切人类文明的出现,都是世界发展史上的幸事;一切世界创造成果的消失,都是人类进步的痛断。优秀的文化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发扬光大。为此,倪顺生不遗余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紫砂艺人。这其中,以倪建军为代表的传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创作的一批优秀紫砂作品,赋予了紫砂新的意境和内涵:《陶与木》巧妙运用紫砂绞泥在传统壶型上突破创新,简洁大度的壶体与木纹肌里般的壶嘴、壶把相映成趣,令人眼前一亮;《苹果壶》自然天成,把紫砂花器的逼真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倪建军的紫砂壶艺作品精、气、神日趋成熟,他也成为宜兴紫砂中年实力派艺人之一。

同时,对于紫砂壶未来的市场前景,倪顺生看好高端市场,从事紫砂业60余年来,他见证了整个紫砂市场的沧桑变化,尤其是十多年来,这足以代表整个紫砂市场的飞速发展。倪顺生大师对高端紫砂壶的市场颇有信心:“目前,在宜兴做壶的人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从业人员有5万人以上,店铺也有几千家。这些人中,又有一部分因年龄大了,作品自然也就更加少了。这些高工的作品,面对的是这么大的一个紫砂收藏群体,自然供不应求,其价格必然会越来越高。物以稀为贵,这是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

如今,已79岁高龄的倪顺生大师仍在亲手做壶,他很满足自己的现状:“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我现在做壶又没有任务要求,只是在做我喜欢的工作。有人问我,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件,我说,还没有做出来。但是,我对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要求较高,我希望他们所做的壶能超过我!”正是这样的心态,让倪老的紫砂壶作品每出一件便更上一层楼,而他培养的弟子也必将在他的影响下做出更加辉煌的成绩,为我国的紫砂壶文化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

艺术简介

倪顺生,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生于江苏宜兴紫砂陶艺世家,其母邵宝琴为清代名人俞国良之养女,并亲授紫砂技艺以“锡山俞传”壶艺闻名遐迩。其幼时,耳濡目睹制陶工艺,于1954年随父亲倪祥林进入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成为第一批紫砂艺徒,隨名大师朱可心习艺,勤摹多练,掌握了紫砂手工制作扎实功底,长年致力于创立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花塑器茗壶,成果斐然。1958年艺成带徒施艺,其后长期在宜兴紫砂工艺研究所,从事紫砂茗壶创作设计工作。作品以大自然的松柏、梅、桃等树枝花果塑造壶形、点缀以小昆虫为装饰,情趣盎然,其题材鲜明,为藏家喜闻乐见而珍爱。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工艺美术展览活动,有茗壶、有茶具、有案头用具及各式陈设摆件壁设。屡屡获得各种奖项,如“寿桃壁饰”在一九八八年获江苏省四新产品一等奖。“松桩壁饰组合件”获一九八九年江苏省第六届新产品奖。一九九零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部颁发的从事工艺美术行业30年的荣誉证书。“色泥塑型壶、杯”获一九九三年江苏省科技专利博览会金奖。二零零六年二十件色泥象型杯被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其“梅桩壁饰”、“各式茶具”多次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各种报刊杂志上刊载,如今还在创作设计制造中。如今还在创新设计制作中。

猜你喜欢
宜兴紫砂壶紫砂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