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公司都是从做一款产品开始的

2016-04-19 20:49周鸿祎
中国商人 2016年4期
关键词:硅谷乔布斯创业者

小处着眼

我们在一个行业干久了,就会很武断地认为应该教育用户,有些技术应该灌输给用户。但一个小白用户,去一个饭馆吃饭,或者到4S店买车,到京东买一台电视,他们的决策真的是理性的吗?其实不是,他们是非常感性的,他们喜欢一个东西,完全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所以有时候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们“专业人员”认为很重要的事,消费者没有感觉。

相反,你无意中做了很小的事,但消费者觉得对他影响特别大,这个创新就很大。如果你能够影响到千千万万的消费者,那件所谓的小事就不再小。举个例子,微博很流行,但之所以流行就因为它有独到的技术?实际上,微博之前博客早已存在,但是我相信没几个人能坚持写博客。你不可能每天都写2000字,所以你就一个月写一次,一年写一次了。

其实微博是在博客的基础上做了一项微创新,缩短了字数。140个字,会发短信就会发微博。它降低了所有人的门槛。今天很多人都很浮躁,大家都在网上看标题,所以140个字满足了快速阅读的需求。它还对新闻和资讯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颠覆,因为它让很多人进来了,很多人在写微博,看微博,对传统媒体,对传统门户,对新浪自己都是一种颠覆。

微创新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从用户角度出发。很多公司特别是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公司,干的很多事情都会慢慢地从自己出发,总觉得自己做一款产品用户就该用,很少想用户怎么看。

在面对很多强大对手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所谓大事,对手也想到了,因为对手往往比你强,最后容易忽略的往往是小的体验,所以从小的体验出发才有可能颠覆对手。

小步快跑

在产品的开发周期上,一个原则叫小步快跑。过去,我们总想着有个伟大的想法,在屋里弄一帮人,闭关三年,横空出世。等你做出来了,就算产品符合当年的需要,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市场早就不一样了。再说,万一你没赌对呢?所以现在互联网讲究的是用最低的成本、最小的规模、最快的速度去尝试一个粗糙的东西,快速拿到市场上去试,市场好就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不好就赶快换方向。

现在我们很多的创新,很多不起眼的小功能都是不断改进做起来的。所以,当你想到一个主意时,速度是最重要的,不是要做得特别完美,而是尽快把产品做出来。不管产品做得多粗糙,只要有核心功能,就要尽快把它放出去,让用户去用,让用户去骂。你要经常看看用户有什么反馈,亲自在论坛上回帖,亲自与用户用QQ交流 ,在微博上盯着用户的反应。这是每一款产品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关于产品,我提两个数字慨念。第一,产品刚出来的时候最不重要,哪怕第一天有1000个用户,第二天有2000个用户,第三天有3000个用户,第四天有5000个用户,这就是一条健康的曲线。但是如果我们花了很多钱做推广,结果第一天有1万个用户,第二天还是1万个用户,接着第三天8000,第四天5000。大家会更加喜欢哪条曲线?肯定是第一条增长曲线。所以,做产品不要在乎绝对数,而是要关注相对的增长趋势。

第二个数字,就是产品有很多环节,如果满分是1分,但每个环节我们都只做到0.8。你以为产品出来就是0.8分?错了,是0.8乘以0.8乘以0.8,总分是0.51。功能越多,数字就越小,产品失败得就越快。所以,功能更贵精,不贵多,要在每一个点上做到极致。

不要平台化思维

微创新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不聚焦,其实我也经常犯这种错误。大公司是不容易聚焦的,比如360现在有6000多人,企业变大了,有一定实力了,需要同时做好多业务。相反,小公司更容易聚焦,更容易微创新,因为小公司更容易聚焦,更容易微创新,因为小公司没办法,不想聚焦也不行。创业只有两三个人,十几条枪,所以只能干一件事,甚至只能做一个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把这个功能做到极致,无意识中进行了微创新。

有头大象,我们怎么也推不动它,但如果你把力量变成一把锥子,很有可能就把它刺痛了。很多人说,未来要做成一个伟大的公司,但我觉得再伟大的目标,也要从小的引爆点开始突破。

在进行微创新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老想着做平台。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转型互联网的传统企业,最忌讳的就是一上来就冲着宏大的平台化思维做,因为用户不会因为你做了一个平台就接受你的产品。说服用户使用你的产品,不需要你吹嘘的十大功能,只需要一个突破点就可以了。

大公司就最喜欢平台战略,但往往因为不聚焦,从而丢失用户。互联网的平台都不是做出来的,都是积累起来的,是在为用户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开始都是从一个点做起。如果在2006年360按照安全平台的思维去做,肯定早就死掉了,因为要成为一个平台,要做的东西太多。

如果今天手里有1亿人,就很容易取得成功,就像腾讯有用户,插根扁担都开花,而其他人种树苗怎么浇水都不行,因为没有土壤。所以很多企业是被平台战略害死的,因为平台战略给领导做报告特别好听,特别宏大,特别符合中国人的概念。但最大的问题是消费者不买账,消费者不会因为360通过了一个无线平台战略,开了一个无线平台战略发布会,就选择你的商品。消费者永远会问你一个问题:我上你的网站,装你的软件,你解决我的什么问题?

创新需要土壤

2011年10月,浙江省某市政府发布了一个重大的人才工程,以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每周期投入培养经费5000万元,邀请两院院士做导师,培养100个“乔布斯”式领军人物。结果,这个消息一下子爆开了,“培养100个中国乔布斯”成了一个大笑话。

其实这里有误解。人家说要培养100个乔布斯式的领军人物,说白了就是培养创新领袖。我在so.com上搜了一下关键词“创新+工程”,结果有知识创新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每一个是不是听起来都挺宏大的?

但我非常确定地说,而且我一直以来都持这样的观点:今天的中国没有乔布斯,谁说自己是乔布斯,谁就是骗子。中国13亿人口,难道就没有在智商、个性、创新力方面抵得上乔布斯的年轻人?我觉得,如果按比例来看,绝对有。他们就像种子一样,但可惜落到了一片不宽容的文化土壤上。宽容是创新之水,如果没有宽容之水浇灌,那这土壤就很难支持创新,再好的种子落到这片土壤上,也长不出乔布斯来。

我讲创新,翻来覆去讲,举出各种案例来讲,讲了很多,但最后发现这些东西都是术。我们能不能创新,能不能培养出乔布斯式的领军人物,最后还是落到我们是否有支持创新的宽容文化上。

那么,什么是文化?

不是讲讲《论语》、讲讲《易经》就是文化,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遇到一件事,脑子里出来的本能反应——善恶判断,是非标准。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文化对企业的价值判断,不是看这个企业有没有创新,有没有为用户创造价值,而是看它有没有赚钱,有没有上市,有没有市值上百亿过千亿。简单地说,我们现在判断企业,乃至判断一个人的标准,还是成王败寇。

我们每个人都很崇拜成功,我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也是为了证明我不是一个失败者。每个人都愿意聆听成功者的声音,是因为很害怕自己会失败,我们对失败在文化上并不是特别宽容。

但是创新意味着什么?创新一定意味着失败率特别高,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成功企业,背后躺着100家跟它一样,甚至比它更努力、更优秀的公司,但是运气不好,失败了。虽然它们同样做一件创新的事情,但是因为它们失败了,很多人就不看好。所以,在我们这个文化里,创新的失败率很高,到处存在这种无形的压力,这会让很多人不愿意去做真正的创新。

大企业也不能免俗,同样的文化,对失败它们同样怀有深刻的恐惧。所以,不管有什么新模式,都会让小公司先去探路、蹚雷,小公司做不成,大公司不会有什么损失。小公司一旦做成了,大公司立即跟进,这样出错的概率最小。这就是所谓“稳健的竞争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大公司就像一个小孩,因为营养好,也可以涨到1.8米,有成年人的体格和实力,但是它的心智可能还在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水平上。他们可能振振有词地说:“我抄这些小公司又不犯法,有什么错?这些小公司还不是全抄国外的?”所以,不要指望我们行业里的大公司能像美国一样输出什么价值观。

在中国,你想要创新,还得承受另一种苦恼。在美国商学院,颠覆和破坏式创新是经典理论,会被创业公司奉为圭臬,但我在国内一讲颠覆和破坏式创新,大家就会潜意识里想:周鸿祎不是好东西,天天讲破坏和颠覆。在西方,小公司起来,破坏了大公司的商业模式,会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数码相机出来让胶卷相机没有生意,今天手机让数码相机卖不动了。而法律从来不保护商务模式,法律只保护知识产权,只保护商标。

但在中国,360通过创新,破坏了大公司的商业模式,有的法庭竟然认为这是360的罪状,全球任何国家的法律从来不保护商业模式,在中国却是个例外。

所以,我最近花了很多时间到处鼓励创新,但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指望不上了。我在中国互联网的丛林和烂泥里跟鳄鱼们打斗。我希望现在的媒体,包括我们的教育,能够一起努力,逐渐地改变中国文化里对创新的价值观。如果这种价值观能够有所改变,我相信中国优秀的年轻人肯定很多,一定会形成美国那种创新和创业的氛围,最后中国才能出现真正的硅谷精神和乔布斯。

容忍失败

今天,所有中国的企业家成功之后都开始吹牛,讲自己当年如何创新,如何运筹帷幄,每年大家都要听这样的企业家 布道。如果大家照着别人的方法原封不动地做一遍,可能不会失败,但也不会有创新,不会大成。

创新99%是要失败的,因为创新一定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未来开出一条路,在黑暗中找到一个火种。

但我们普遍的价值观是什么呢?我们崇拜失败吗?错,我们崇尚成功,鄙夷失败。我们现在是一元价值观,谁最有钱,谁是中国首富,谁做的企业市值大,大家就崇拜他。在这样的价值观里,很多人都不敢创新,因为害怕失败。当你真正去创新的时候,很多时候缺的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胆量。

我们都请成功的企业家来演讲,媒体也总是把荣誉、报道都给那些成功的企业。但是我们是如何看待失败的?如果每个人心里都是一元的成王败寇的文化,中国的公司将永远不会去创新。

有一家公司特别喜欢抄袭,我跟他们交流说:为什么你们不做一些敢为天下先的事情呢?他们老大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有些事情看不准,让年轻人、小公司先去试。他们不成功,我们就不用再去耗费精力、金钱。他们真的能做成,证明这条路是通的,我们再上。这样我们的策略非常稳健,保证十拿九稳。这不是道德品质的问题,只是他特别害怕失败,因为中国人丢不起面子。

这就导致中国的大公司不愿意创新,小公司创新,最后的结果却是给人当了铺路石,不是先驱,却成了先烈。所以,小公司也不愿意创新。就这样大公司抄小公司的,小公司抄美国的。美国出来一个团购,中国就来个“万团大战”。

所以要创新,我们要逐渐改变已有的观念,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我们不再盲目崇拜单一的成功,我们能宽容失败,容忍失败。

有人问我,除了乔布斯我还喜欢谁。我告诉大家,是网景的创始人马克·安德森,他投资了马克·扎克伯格的脸谱网,是扎克伯格的幕后教练。当时马克·安德森握着小马克的手骄傲地说自己是网景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就问他网景是干什么的。他特别失落。这是20年前的故事,马克·安德森做了全世界第一款浏览器,但很不幸被另外一家公司摁死了。但他是我心目中永远的英雄,因为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Chrome浏览器,以及中国各种各样的浏览器。

有的企业把竞争者摁死了,大家都很崇拜。但有的企业即使不成功,也曾经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觉得也应该被尊重,被继承,这其实就是价值观的问题。

我在中国互联网遭遇过最大的失败,所以我宽容失败、理解失败。如果想要创新,最重要的是敢于尝试,不嘲笑别人,勇于面对自己的失败。

硅谷创业者的启示

我出差去美国,去的大多数是硅谷。去硅谷一般是接触两方面的人:一是风投,一是创业者。在中国参加慈善晚会、财经年会什么的,我都会觉得有些紧张、局促,因为不知道该跟大家说什么,但去国外的时候见风投、见创业者,感觉会比较好。国外的风投跟我谈得来,因为我也是创业者,说话直接,不绕弯子,除去语言不像海归们那么流利,他们觉得我反而更像硅谷的人,从思维模式上讲师这样。

几个月前,我到美国接触了一些硅谷的创业公司,跟年轻的创业者聊天,我有三个强烈的感觉。第一,与众不同的精神。这些人会有形形色色的“奇怪”的想法,甚至令人匪夷所思。你会发现,他们很注重跟别人不一样。这就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二,产品经理精神。我遇到的创业者都是津津乐道地跟你谈他新做的一款产品,大家都会把目标聚焦在产品上,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第三,颠覆精神。一个毛头小伙子,十八九岁,那劲头感觉他就能改变世界,他就能干掉今天的某家大公司。

这与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创业者是有区别的。老实说,我也参加了很多创业者的会,有相当多的创业者老喜欢跟你谈概念,O2O、可穿戴设备什么的。谈概念,我觉得是最乏味的,因为概念都是正确的废话。概念正确,并不意味着消费者一定要用你的产品。硅谷的产品经理精神,可能太务实,太实用主义,没有战略,但任何伟大的公司都是从做一款产品开始的。

基本上,硅谷的文化传统是产品驱动,这和我原来一直主导的产品理念是相符的。在硅谷,一般大家都不谈概念。因为我以前做过创业者——当然现在还是创业者——也做过投资人,后来发现谈概念除了自娱自乐,在行业里混点名声,其实根本影响不到用户。用户使用你的产品,只关心你做的是什么东西,能解决什么问题,根本不听你背后的理念。硅谷的创业者们会给你描述具体的产品是怎样的,以色列人也有这样的特点——解决问题,而不是空谈理念。

中国互联网是不一样的,创业者缺少一种胆量,缺少一种挑战的气魄。大家谈起来,都是在琢磨着怎么跟在大公司屁股后面分点钱,要么就是想着怎么绕道躲着走。除此之外,我觉得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一是创新度不够。脑子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没有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同质化严重。二是深度不够。我们做事,不由自主就往宽里想,好像什么都能干。但这么多创业者,你要能脱颖而出,无非是两种思路:要么是进入很新的领域,产生很新的想法;要么是在大家都知道的领域,想得比别人深,想到和别人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有时候我会故意问美国的创业者有没有把业务延展到中国的想法。他们一般不跟你谈这个宏达的愿景,而是会向你描述很具体的东西,在这个领域深挖下去会有什么价值。听他描述,你就知道他在这件事上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做得很专注。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经常犯的错误,是狗熊掰棒子,这个我也能做,那个我也能做,每个人都给你描绘一个特别宏大的愿景。所以,中国互联网上大部分投资项目听起来很合理、正常,没有令人惊艳的地方,不会让你惊叹说:哎呀,他怎么会这么想呢?

我在硅谷转一圈下来,觉得特别受启发,就连我这样算是行业里干的时间比较久的,都觉得听到了很多新的思想。这种思想你可以不认同,我也有时候和他们争论,也不同意他们的一些想法,但这种思想的碰撞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橘子,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俩交换了之后,结果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橘子。但思想不一样,我们有两个思想,经过碰撞交流之后,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了两个思想,也可能碰撞出第三个思想,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美国创业者做的很多事情让我觉得匪夷所思。当然,这些匪夷所思的事不一定成功,因为与众不同的事肯定是失败率很高的,但这正说明他们不怕失败。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太害怕失败了,所以喜欢随大溜来寻找安全感。

大公司有钱有势有资源,采取跟随策略还可以理解,可笑的是市场的老二老三还要采取跟随战略。中国的互联网创业环境跟硅谷相比,从投资环境来说,现在已经不缺风投了,也不缺天使,创业者本身在挑战的勇气,勇于颠覆、与众不同的创新方面,跟硅谷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

猜你喜欢
硅谷乔布斯创业者
乔布斯的追问
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新锐榜
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榜单
硅谷之谜
《硅谷之谜》
数据中的创业者
互联网创业者
创新是硅谷的成功之源
不一样的乔布斯
借鉴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