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经济

2016-04-19 20:50陈功
中国商人 2016年4期
关键词:经济

陈功

空前复杂的形势

2015年以来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都是空前复杂。历史上,中国曾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形势比较单纯,阵线分得清楚。历史上的中国曾是地理封闭的国家,几条大山脉和沿海大陆架国家,将中国团团围住,导致世界很晚才了解到,原来还有这么个国家存在。改革开放让中国站在了世界的道德高地之上,整个国家充满希望,也有不少国家学习中国的开放,中国经济在10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因素”影响到全世界。然而此后多年,不但一些国家的改革走到了中国前面,而且由于“一带一路”的冲击,美国开始了“重返亚太”战略。目前的中国,面临着软合围,这种合围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压力不小。

中国经济转型问题

中国经济要转型是大势所趋。由于上层建筑的基本建设较为薄弱,导致漏洞出现,这些漏洞表现在:腐败、债务、环境、成本、贫穷、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如何转型,不只是一个概念问题。就像一部车子,过去一直向左开,现在让它猛然向右拐,家大业大,掉头很难,弄不好就会侧翻。很多人以为靠发文件、靠中央权威就能解决转型问题,这是过分迷信集权意识,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除非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做好战略上的预规划。否则,资源耗尽、怨声载道的情况很容易出现。

经济好坏的评价标准

评价经济是好是坏看什么?看年初自己定的数据,还是看基层的实际情况?国外确实有基金在“做空”,但没有办法,只要是开放经济体,投资行业有的是办法“做空”,不在中国“做空”,也有办法在离岸“做空”,在世界市场“做空”。“做空”是防止不了的,而且会反过来影响利率和汇率形成金融风险,这是开放经济需要面对的挑战。客观来看,政策失误是存在的,否则不会有如此多的“做空”机会,教训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

美元加息问题

世界经济形势同样复杂多变。美国经济现在处于顶峰阶段,再后面就是走不走下坡路的问题了。美国现在的失业率降到5%以下,这是最好的水平。美国此次加息时机比较靠后,可能考虑的就是世界经济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终究还是会来的。美元高涨带来了其他国家货币的贬值,导致对美国产品的需求放缓,资产价格暴跌不可能不反过来影响美国经济。所以,美国即便不重新再减息,也不敢轻易再加息了。

中国周边国家形势

中国周边国家形势微妙。除了朝鲜在中国周边制造不稳定之外,越南与中国存在长期的南海争义,东盟也与美国达成了TPP协议;此外,中国最重要的传统盟友俄罗斯情况也相当不妙。俄罗斯财政部今年初首次宣布,已经向25家外国银行提出了今年发行国家债券的申请。这些银行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汇丰等欧美银行。这是西方制裁,俄罗斯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后首次向外国借债。根据俄罗斯的数据,其经济增长在2015年下跌幅度达3.7%。俄罗斯海关透露,去年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分别减少了42%和23%。俄罗斯是中国的重要市场之一,也是中国在国际政治领域的支持者。但如今的俄罗斯,正在日益成为中国的包袱,需要中国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来支持。

经济增长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补缺口的问题,始终没有想好解决办法。过去,中国是两位数的经济增长,10%的GDP增长率都算低的。但宏观调控一下降了3个百分点,2015年是6.9%,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实际下降可能更多,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增长缺口。这不是经济增速是否合理的问题,而是真实存在的缺口,在市场、产业、企业、就业等很多方面,都会有所反映。增长慢,挤压多,过剩产能与此相关。追根溯源,还是当初对如何弥补经济增长缺口,如何因缺口搞好战略设计,没有想好办法,可能存在低估困难的情况。我们不是没有机会,中国的资源储备在整个世界看都是丰富的,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经济增长有着辉煌10年的基础,人民币汇率始终坚挺,外资大量流入,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老百姓储蓄所代表的财富总量不断增长突破50万亿。而如今,这些因素中的不少开始逆转。

增长和速度问题

我总是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速度问题。从“十一五”到“十二五”中国经济像“钢铁侠”一样飞奔,“十三五”在想办法,想走良性增长的路子,这是正确的。但怎么走,现在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政府提出向改革要红利,但怎么要?改革怎么改才有红利?改革靠发文件肯定不行,早就说改革到了“深水区”,每一项改革都是系统工程,但现在的体制最怕的就是系统工程。因此,或许“红利”的出现还要等到将来,这也就意味着6%~7%的经济增长率,在中国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同时,中国的投资和消费都会存在限度的约束,不会太乐观。

中国经济的政策立场

现在的经济形势很复杂,但有些政策立场却不可思议,一些学者的讲话口吻像上帝一样,说中国经济要从“柯兹纳型套利经济”转为以发明创造为主导的“熊彼特型创新经济”。根据他们的理解,所谓转型,就是从找商机,到创新创业,再到去创造客户。不过,且慢,这是在说中国的事还是美国的事?美国的科技创新搞到现在还被普遍指责没有带来实质经济增长,还是“富豪经济”,美国的中产阶级为此抱怨连连。中国有13多亿人口,仅靠几个“马云”无法养活,那些干了几十年的企业,好不容易做到几十亿规模,不太可能说转型就转型。有些学者很幼稚,言论惊人的不靠谱,经济政策如果按这样的路子走下去会很危险。有些人惧怕反思和总结,这样怎么能够进步?其实,经济就是经济,简单点反而市场情绪容易被调动。

科技创新与转型

科技创新与转型的口号喊得很响,但能不能奏效不是几年就可以看清楚的。科技创新从来都是高风险活动,通常是交给市场去做,由市场承担风险,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动用举国之力去搞科技创新。当年的日本,要说科技立国,也只是出一些大政方针,以政策推动为主。看看现在我们的科技产业园遍地开花,其前景如何,相当令人怀疑。

冷静看待大数据

大数据其实就是一场“软件运动”,却被吹嘘得神乎其神。大数据有用吗?当然,而且不是今天才有用的。从上世纪80年代datebase数据库出现后就一直有用,现在不过是工具、软件有了进步,更好用一些。现实一点看这个问题,大数据主要是少数几家科技公司企图获得政策资源的一种噱头,他们凭借自己控制的网络资源大肆吹嘘,政府因此花了不少钱。在科技方面,政府机构还没有真正学会定位自己的使命。

产业经营者2016年会继续感到困难

2016年,产业经营者要到资本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去。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资本过剩,它导致的问题很复杂,变化很多。过去钱多了会导致通货膨胀,现在不是,会变成通货紧缩。为什么?因为资本转化的科技会造成产能更高。过去说“钱毛了”,是以产能不变为理论假定条件的,所以才有通胀;一旦产能随着资本变化,钱多了,产能越高,价格越低,就会变成通货紧缩。辛苦做出来的产品,价钱怎么也上不去。现在的世界变得很快,过去钱存银行,银行向你支付利息;现在钱存银行,恨不得你给银行支付利息,这就是负利率。现在,不但银行有负利率,国家层面的基础利率也有负的,这明显就是资本过剩的结果。

消费问题

政策上鼓励消费拉动经济,但我们从来不会玩消费。与投资不一样,发展消费是从上到下的系统工程,难度很大。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就以投资为主,什么叫投资,也就是花钱。现在提倡消费、刺激消费、鼓励消费,这就要求为别人花钱创造条件,为别人提供服务。同样是一支队伍,自己花钱是一回事,让别人赚钱、花钱是另一回事。

城镇化

城镇化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在古罗马时代,通过战争掠夺来的财富就被用于城市建设。城市是一个陷阱,无数财富被装了进去,结果会有两个后遗症:一是成本飞涨,一是资本过剩。前者是资产价格暴涨,导致产业被扼杀;后者是大量投资形成的纸面财富,四处飘荡,不断制造各种金融风暴,让社会风潮不断。再加上长期被忽略的老龄化,今天快速城镇化造成的问题,是今后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而长期的挑战。

大部分所谓金融创新是瞎胡闹

曾经一段时间,金融改革为西方市场理论所左右,比较盲目,学术味道太浓厚。所谓金融改革成功,似乎就是西方交易市场有的,我们都要有,于是,期指、杠杆、做空、理财、基金、注册制、各种交易所等一窝蜂地都上马。实际这种“该有的都要有”的政策取向是有问题的。中国金融改革的成功,定义的关键不在于“该有的都要有”,而在于风险控制,这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决定的,是客观决定的。别人出事,我们不出事,这就是金融改革的成功。交易品种、机制的创新也很重要,但一切都要以稳健为前提,要有取舍,要看准时机。金融动荡是一场荒唐游戏。埋雷的是城市化,引爆的是政策,弹片杀死的是居民财富,受伤的是投机者,倒地的是市场机制。2015年的金融动荡,只有输家,没有赢家,只有早早离场的人除外。

精细制造是一条产业出路

中国怎么搞产业?一条路是比拼高科技,技术优势,让中国成为美国那样的国家;一条路是批量生产、低价取胜,这是中国过去的路;还有一条是精细制造。很多时候,中国总是讲有特殊国情,但每当制定政策时候就忘记这一点,总是跟美国比,要知道有些事情真的比不了。技术是要靠积累的,没有积累,即便拿来了,也不好使,最多只能保证一代产品而已。我个人不太赞同中国版本的工业4.0,这不是面向全国产业的版本,而是面向少数国企和少数企业的。一个有制造业传统的大国,要搞产业,只能走精细制造,要发展乡土产业,这是有价值的。一块普通的水泥砖,只要做的精致,不管当地有没有宽带,谁来买都是高价。谁也比不了,就是精细制造的精髓所在。

中国城市的建设重点在二线城市

在我看来,中国建设好农村的最好办法是建设好城市。政策面上要舍弃一些小城镇,中国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在二线城市。速度快的时候,这个提法不正确,但如果整体发展速度降到6%~7%,那就是必然选择。如果能够有几十个城市建设得很好,管理得很好,就能吸纳较多的农村人口,对全国经济增长的稳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我的看法是搞好两点:安全不出事,运行要稳定。

国企的舒服日子不长了

国企的廉价资源接近枯竭。过去国有企业发展,主要依靠政策资源的便利,资源非常廉价,各种大型项目都是给国有企业制订的,有些本身就出自国有企业之手。但今后随着政府财政紧张,国企在这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大打折扣,所以以后国企的日子会很难过,而且会越来越难过。今后的国企只能往债券方向发展。过去是借暗债,靠政策,拿到的是资源,有政府部门负债;今后估计只能借明债,自己借的自己还,所以舒服日子不长了。

债券市场的改革和建设

中国的金融改革,重点是债券市场的改革和建设。市场交易机制的建设不是现阶段重点,什么T+0、注册制、三板四板的争论很凶,造成市场动荡,但这根本不是重点。真正的问题在于,要看清中国大形势对证券市场、金融市场所提出的要求,这是大局。从大局来看,“一带一路”、债务的处理、消费以及金融市场的建设最需要的就是各类分级债券市场的建设和完善。所以,2016年以至今后,中国债券市场建设是重点,是主轴,其他都不是。

“财团经济”助中国

财团经济简单说就是聚散财为有组织、有管理的大资本,发展产业。中国储蓄多,但高利贷、众筹满天飞,人才也缺乏,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当然是搞财团经济。财团经济可以把资源和人组织起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韩国的三星、现代等都是财团,日本财团也做得很好。至于怎么做,怎么设计,怎样与宏观发展结合起来,让资本产业组织为中国服务,这是技术层面的事情,我相信有的是办法解决。

居民财富证券化

这个概念我是借过来的,过去都说资产证券化,指的是机构,但我认为,居民手中的财富也要证券化,要让老百姓的储蓄除了买奢侈品还能转化为更大的动能,这就要靠有吸引力的债券了。如果居民财富都是以现金形式存在,那可能并不妙。居民财富证券化也是一种消费,要提供债券给市场,消化掉一部分居民储蓄。现在的理财产品是一类,但并不完美。从趋势上看,债券也是未来一个好的投资品,这是经济周期决定的。美国的经验表明,大约每到七八年就会出现一次大危机,这样就形成了周期。在后面的衰退期资金将会更为紧张,必然有较高利率水平的债券产品出现,这样在债券市场就有机会了。

猜你喜欢
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读中国经济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Out of time
经济
经济年度人物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