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翻转课堂探析:教育生态学的视角

2016-04-26 08:44乔同舟
关键词:生态信息课堂教学

乔同舟,汪 蓓

(1.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430070;2.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翻转课堂探析:教育生态学的视角

乔同舟1,汪 蓓2

(1.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430070;2.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生态平衡,导致了课堂环境的延伸、主体角色的转换和教学内容的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授-受”模式向“使用-满足”模式翻转。教育管理者要深思明辨新媒体加诸大学课堂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既要促进课堂空间的开放、师生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学内容的刷新,又要加强师生的传播观念升级和传播训练,避免过分依赖新媒体,以实现大学课堂生态的动态平衡,确保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新媒体技术;大学教学;课堂生态;翻转课堂

一、教学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翻转课堂

近年来,有两个现象颇值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其一是手机应用“超级逃课助手”与其克星“点名神器”在大学课堂的蹿红;其二是“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教学模式在全球教育界的流行。这两个现象看似无关,但都和新媒体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暗示新媒体已经对传统大学课堂秩序造成了冲击,后者则表明适应并利用新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尝试从教育生态学视角诠释这种变化及其影响。

新媒体一般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多点对多点的传播载体。具体到“大学教学”领域,新媒体有双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新媒体技术,如远程教学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电子备课软件等。传统教学研究,多强调这一层次。但在信息时代,新媒体的第二层含义:即“信息交流的平台和环境”,反而显得更加重要。课堂生态(ecology of classroom)则是教育生态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教育生态学惯于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教育问题,它把课堂视为一个由教师、学生、环境、教学信息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网络)。[1]构成课堂生态系统的基本因素有: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环境因素(主要指教室空间、媒体和设施、也包括课堂的外部信息环境)和信息因素(教学内容)。这些因素,也被称为生态因子。

新媒体出现之前的传统教学,其课堂生态系统基本上来说是封闭、单一的,由教师主导,虽然相对稳定,却有些僵化。因为它与更大的社会系统,相关的社会群落之间的联系是欠缺的,培养的学生按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价标准也许很优秀,但走上社会,很可能会因不适应而被淘汰。这就是教育生态学所说的花盆效应。[2]新媒体的出现,对于打破旧的封闭的课堂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契机。根据生态学观点,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引起另一物种及相关物种发生协同变化,这种相互适应、作用的共同进化,即协变性。[3]借用到大学教学中,新媒体作为课堂生态系统环境因素中的新教学手段、新外部环境,它的引入,必然引起课堂生态系统中其他生态因子的变化,或者要求相关生态因子必须做出变化,才能重新维持系统的生态平衡。翻转课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翻转课堂”实际上是传统教育生态系统因应新媒体技术的冲击而做出的调整和转变。那么,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到底引起了大学课堂生态怎样的变化?我们该如何因应这种变化,实现课堂翻转?

基于以上,本文将借助教育生态学的理论视角,采用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以两位作者近年来主讲的两门课程(《广告策划》和《广告设计》)为例,把上述问题置于研究者所处的实际教学情境中,把教学实践与研究反思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以此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课堂生态变化以及课堂翻转之道。

二、新媒体技术引致的大学课堂生态变化与教学模式翻转

(一)教学环境:手段的丰富与空间的延伸

课堂生态中的环境因素,主要指教室这个物理空间内的设施、媒体、时空分布等,有时也包含了课堂的外部信息环境。其中又以“媒体”最为特殊。作为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其制作方便、容量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展示直观生动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立体多样,一方面使得教师从“讲授+板书”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得以把更多精力投入课堂互动,同时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易于消化。比如,在《广告策划》教学中,每逢讲到案例,传统的广告课堂只能靠教师口头描述或者画册展示,效果十分微弱;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则不同,不论平面广告、音频广告、视频广告,都可以形象的通过多媒体设施得以完整而直观的呈现,甚至直接和网络建立连接,即时在线观看,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为信息环境,新媒体还延伸了传统课堂的空间,拓展了“课堂”一词的内涵——不再是传统的教室这么一个固定、狭小、封闭的物理空间,而包括了更多的比特空间、意义空间。首先是学生信息接受环境的延展。过去,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室和图书馆,依靠教师的讲授和推介。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则具有资源的共享性、信息存储与传递的方便性、交流的快捷性等特点,使得它日渐成为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得益于此,一些远程教育课堂、网络在线课程网站纷纷开通,“慕课”开始流行。其次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外延伸。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即时通讯软件、论坛、博客、电子邮件、交流群组等逐渐成为新型交流工具,顺应这一变化,很多教师都建立了教学博客,开通了邮件和QQ或MSN号码。本文作者也曾做过尝试——在豆瓣上申请开建了一个广告教学与研究小站“广告学园”,运行四年多,效果明显,不仅方便了本校师生的教学相长,也为更多广告爱好者提供了开放学习平台。实践证明,应用性学科的知识更新很快,而网络资源的丰富和及时正好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很显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仅仅把课堂局限在45分钟内的封闭物理空间是不够的;一个教师,只教好第一课堂,也不能算合格。课堂的内涵已经眼神,参照体系有了革新,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如何把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完成教学任务,是大学教育者必须考虑的事。首当其冲的,是必须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二)教学内容:课程的更新与体系的调整

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的教学信息因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内容。新媒体的引入,导致的是教学内容必须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论断——“媒介即讯息”。即任何一种新媒体新技术的产生,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引起深刻的社会影响,这种影响本身,远比他所承载的信息更加重要。[6]这一点在近年来中国广告业的发展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只有短短几年时间,早期很不招人待见的新媒体广告,今天已俨然成为主流,并日益受到广告人和广告主的青睐。邮件广告、横幅广告、搜索引擎广告、互动游戏广告、微电影、微博广告等各种新媒体广告不断得到开发,投放额度大幅攀升。与此同时,以新媒体和新技术为支撑的移动电视广告、楼宇电视广告、户外新媒体广告等也纷纷借势发展。即便是传统的电视广告、印刷媒体广告等在制作上也纷纷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以提高水准和效果。大学教学虽然以理论为主,但也需要面向实践,应该与现实问题发展同步,以广告学为代表的应用性学科更需如此。但实际上,与业界的蓬勃发展相比,当前的大学(广告)教学是严重滞后并且脱离于实践,这一点在内陆省份表现尤为明显。[7]

这种滞后和脱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尚没有把最新的实践形式纳入知识体系。就广告专业而言,据作者了解,部分教材里也有对新媒体广告有介绍,但由于写作者本身实战经验的欠缺,也只是把旧方法和新媒体进行简单嫁接,并没有从新媒体本身来研究其广告的特点、方法和效果等问题。因此,必须及时吸收业界经验和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到课堂,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才能保证他们毕业后不至于落伍。其次,课程教学的重心也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实践发展。比如,广播广告渐趋没落,而网络广告则大行其道,广告的形式也日新月异,广告创作已经由早期的“内容创意”到“形式创意与内容创意结合”过渡。这时候,课堂教学如果仍然抱残守缺,就会落伍。第三,配套教学条件也有待跟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业界对广告专业学生的技术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网页制作、绘图软件、动画处理、电脑绘画、非线性编辑等的掌握情况已经成为考核一个准广告人的基本标准。在教学安排上加大新媒体技术的课程容量,就显得很必要。

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教学内容的调整涉及到了教学体系的重新构架,师资队伍的建设配备,教学设施的购买和装备,伤筋动骨,绝非易事。但从应用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适时调整,也是一个实现突破的机遇。

(三)教学主体:从“教师本位”到“学生为主”

课堂教学生态中的人的因素,指课堂中的学生和教师,是课堂生态的主体因素。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是教育者,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统一于课堂中,二者之间是一对矛盾体。[4]但究竟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在不同课堂生态系统里,情形迥异。在传统的大学教学中,教师掌握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课堂里,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明显的单向“传-受”关系,作为知识权威,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的接受和学习则相对被动。但在新媒体背景下,情况则大为不同。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不再仅仅依靠教师讲授和图书馆学习;而教师,在信息的占有上不再有资源优势,权威地位受到空前挑战。从社会环境来看,当前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使得中国进入了 “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时代,在众多的知识领域,都出现了文化反哺以及传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颠倒或模糊的现象,尤以信息科技和传媒领域为代表。以广告专业为例,与学习传统经典文化明显不同,对于新媒体技术、新信息、新广告现象,学生往往比教师更敏感,接收的更快,教师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也开始沦落。伴随新媒体技术而生的是后现代观念,在新媒体环境成长起来的学生,“使用与满足”观念更明强烈,个人化的需求更凸显,学习的自主性更突出,目的更明确,对教师的要求也更加苛刻。照本宣科、知识陈旧、脱离实践或者信息量过大不便接受等都成为学生责难教师的理由。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换角色,重新思考教师的作用和意义。很显然,如果还像过去那样“教为主导”,“以教师为中心”,不去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信息需求,只从主观意愿出发,不及时顺应变化更新内容,这样的教师是无法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课堂立足的。那么,教师的作用在哪里?实际上,教师作为教育者这一基本身份是永远不变的,但其具体内涵和角色扮演上有了新的变化。

首先,教师要完成“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观念转变。教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习,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接受知识前的认知状况以及信息需求,围绕学生需要展开教学。

其次,教师要实现从“传授知识”到“传授方法”的转变。教师在获取信息方面也许没有学生及时、在信息占有上未必多于学生。但在获取和消化知识的方法上,在观察视野、分析能力上仍高一筹。这时,教师的作用更应该是引导学生获取资源、分析现象、解决问题而非填塞知识;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而不是单向灌输,即由过去的教师把知识一股脑儿的“推送”给学生到教师教会学生自己去根据个人需要主动“搜寻”知识。而“推”到“拉”的变化,也正是大众传媒时代向新媒体时代过渡的显著特征。

再者,教师要成为信息的适度过滤者和专业知识的整合者。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也导致了信息的泛滥,冗余信息和垃圾信息空前增多,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发现、择取有效信息、优质信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而过多的垃圾信息和错误信息的吸收,会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

最后,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新媒体环境下的课堂,学生将成为主角,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消化知识,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力,避免新媒体导致的注意力分散和阅读浅表化,就成为关键。这都需要精心策划和灵活组织。

综合以上,教师的作用就是,运用专业方法,依靠专业能力,把大量无用的、干扰的信息剔除,同时把无序的、散乱的、孤立的有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按照一定的主题线索和认知框架串起来,为学生所用,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甄别、获取和整合信息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把接触到的信息有效规整,纳入自己的学科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并强化实践能力。

新媒体带来的这些冲击和变化,实际上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学习辅导者和高级合作者,教学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知识平台,鼓励学生实现一种自主意识大大加强的创造性学习。[5]

图1:新旧课堂生态系统对比

如图1所示,与传统的课堂生态系统相比,新媒体导致新课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和情境性平台,课堂环境向新媒体空间延伸,教学内容因新媒体的发展而加速更新,学生依靠新媒体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借助新媒体提升教学效果。更关键的是,在这一系统中,学生开始成为教学关系的主体,旧的“授-受”教学模式开始变为“使用-满足”模式,学生的需求方向、使用状况和满足程度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翻转课堂得以实现。

三、警惕新环境中的大学课堂生态失衡和翻转失败

新媒体的发展,固然促进了大学课堂生态由封闭走向开放,但开放往往意味着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变化,实现转变,或者没有理解生态变化的实质,盲目转变,都可能导致大学课堂的生态出现新的失衡,也会导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失败。

(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失落

最常见的情形就是,教师没有完成身份转换。或是由于教师没有意识到新媒体对教学内容、教育理念以及学生思想的冲击,依然以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过时的知识;或是教师意识到了这种冲击,但由于长期浸淫于旧的教学模式中,一时难以适应。例如,一些老教师在教学时,虽然应用了PPT,但完全没有考虑到PPT的媒介特性,几乎是把讲义直接复制到了课件上,效果可想而知。由于教师是课堂生态的主体之一,其角色的缺位,必然会引发课堂生态失衡,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的话,可能会引发师生的对立和冲突。

学生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导致两个极端。一是主体意识没有觉醒,已经习惯了旧的“传-授”固定的被动学习方式,对新环境的学习方法强烈不适应。二是深受新媒体技术影响,过于自我,总认为课堂所学的知识网上可以随时得到,忽视了系统学习的重要性,甚至把教师虚无化。

即便师生角色转变问题解决好了,依然会面临“互动”难为之困。新媒体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互动,“互动”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但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大班教学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如此情形下要进行有效互动无疑是个挑战。作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互动”很矛盾,都希望增加互动,但又缺乏互动精神,更有很多人对经常和教师互动的同学很有意见,认为是出风头,占了大家的时间。

显然,简单的课堂单个互动不足以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必须进行革新。例如,作者在华农的《广告策划》教学中曾实施“三级互动”,效果甚好。先分组,把大班变成小组;教师提前把相关论题布置下去,小组内部互动交流;小组把讨论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集中反馈,教师做引导和教授;然后教师再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讨论。这样,既能充分考虑到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可以保证在正常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也避免了不考虑学生接受情况的单向灌输的弊端。

(二)师生的媒介依赖症

新媒体为大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但也要警惕随之出现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和教师的媒介依赖症——过于依赖媒介在教学中的作用,个体主动性下降甚至逐渐丧失。这样的翻转课堂,也会缘木求鱼,适得其反。

麦克卢汉说,媒介既是人的延伸,也是人的自我截除[8]。新媒体技术延伸了人体器官的一些功能,这是进步。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它会造成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依赖。

媒介依赖症最为明显的是学生。首先,信息的获取方便导致思维方式的扁平化。很多学生在想创意或者写方案的时候,都习惯于到网上找参照,找模板,或者寻求网络帮助,借鉴和模仿,创作的思维过程被简化,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降低,久而久之,大脑得不到挑战刺激,创意水平和策划水平也会下降。其次,信息判断能力降低。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从网上获取信息,过度依赖网络二手信息,而少了自身的生活观察。长此以往,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下降,对生活的洞察力越来越弱,捕捉不到关键信息,做出来的广告总像自娱自乐。第三,轻视基本功的训练,重技术而轻眼界,动手能力降低。电脑绘图软件的发展使得很多人没有美术基础(素描、色彩),也一样可以做设计,而且水平还不错,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会影响我们的审美和设计水平。更严重的是,一些人没有电脑时,几乎什么都不会做。第四,版权意识和作品保护意识缺乏。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一代,习惯于共享资源,没有版权概念,习作中大量过度“借鉴”,还认为理所当然,这会影响其将来的职业生涯。总之,一方面产生心理依赖,生成惰性;另一方面,身体器官的部分功能由于被新媒体和新技术部分的替代,因为得不到锻炼而逐渐退化,反过来会作用于学生的整体能力。这一问题值得我们的教育者深思。

媒介依赖,也是教师面临的严重问题。首先,电子备课在便利信息整合的同时,会降低教师对课程的思考深度,会重形式而轻内容,重预备而轻即兴;过分依赖电子资源(如网络、课件)会制约教师讲课的思路,影响临时发挥。比如,有些教师,有 PPT的提示,讲起课来侃侃而谈,十分生动,但当因电脑故障无法播放PPT时,讲课就很结巴。其次,教室里的多媒体系统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动性,由于音响效果等原因,容易把教师固定在三尺讲台以内,使得与学生的亲近机会减少,从而影响师生的交流和教学管理。

以上两种失衡,根本原因都在于传播素养。传统的传播意识、观念和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新的传播意识、观念和能力还没有塑成。而当前师生整体上传播素养的缺乏,将会导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无法管控、质量缺少保障、效果大打折扣。

四、结论与讨论

大学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整个大学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和系统的外部信息环境,和相关的社会群落如对应的业界,都有着无法切断的联系。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使得大学课堂生态变得更加开放,也变得更加不稳定。这既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动力和机遇,也是压力和挑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管理者要深思明辨新媒体加诸大学课堂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一方面努力促进课堂空间的开放和延展、师生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学内容的刷新升级,另一方面逐渐加强师生的传播观念升级和传播素养的再造,提升知识传播和消化的能力,避免过分依赖新媒体。最终实现教学观念上“教为主导、传授知识”到“学习驱动、方法引导”的转变,教学方式上“传播-接受”模式向“使用-满足”模式的转变。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只有主动适应环境生态因子的变化,积极实现其他生态因子的协同变化,大学教学的课堂生态才会更加开放而有活力,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也才会变得稳健、高效并且可持续。

(注:本文系2014年武汉体育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导向的“三位一体”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426)

[1]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 [J].比较教育研究, 2006,(10):87-92.

[2]陈霞.克服“花盆效应”构建外语自主学习模式[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6):66-67.

[3]陈爱金.课堂教学生态化的缺失与建构[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3):13-17.

[4]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 [J].比较教育研究, 2006,(10):87-92.

[5]刘华山,程刚.高等教育心理学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74-75.

[6][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7]廖秉宜.中国广告教育二十年发展的瓶颈与突破 [J].中国广告,2004,(3):38-40.

[8][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8.

猜你喜欢
生态信息课堂教学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订阅信息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生态
展会信息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