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评”而“动”

2016-04-27 21:31顾颖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试教剪刀排序

顾颖

评价,对于一节数学活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做到以评价促发展呢?就评价环节,以自己执教的一节大班数学活动《看看排排》为例。从三次试教的三次不同策略调整进行对照分析,用最适合的评价模式来最大程度呈现孩子思维路径。

【第一次执教评价环节回顾】

1.幼儿第一次操作后的评价(幼儿选择了不同材料进行了规律排序)

老师:这是谁排的?说说你是怎样排的?

幼儿:我是一个纸杯、一支笔、一个纸杯、一支笔......

(20位幼儿几乎每位都来说了说自己的操作结果)

2.幼儿第二次操作后的评价(幼儿选择了同种材料进行了规律排序)

老师:这是谁排的?来介绍一下

幼儿:我是一把竖剪刀、一把横剪刀、一把竖剪刀、一把横剪刀....

(与第一次操作后评价一样,几乎又是20位幼儿一一讲述了自己操作结果)

3.自我反思并调整——平行点评思维“负累”

从上述的案例中,不难看到,两次不同层面操作,我只是用了单一的“平行评价法”。只一味追求重现孩子不同的思维路径,却忽略了有序性思维品质的养成。不难看出,两次操作在结构上是有层次与挑战的。孩子兴趣度极高,但就一堂课的单位时间来看实效性,却是失败的。虽然每位幼儿都获得了讲的机会,但在单一的回应语中,孩子一直处于“听”的状态,不利于培养幼儿有序性、归纳性思维品质。于是我做了调整,从平行评价,到归类评价。

【第二次执教评价环节回顾】

1.幼儿第一次操作后的评价(幼儿选择了不同材料进行了规律排序)

老师:谁选择了两种材料来排一排的,上来介绍一下?

幼儿:我选择了纸杯和笔。是一个杯子、一支笔、一个杯子、一支笔....

老师:看看,剪刀排出了什么规律?

集体回答:一把黄剪刀、一把红剪刀......

2.幼儿第二次操作后的评价(幼儿选择了同种材料进行了规律排序)

老师:都排出规律没?谁第一个来介绍

幼儿:我是一个杯子朝上、一个杯子朝下.......

老师:再来看看同样是纸杯,这个规律和刚刚那位小朋友排一样吗?

集体回答:不一样

老师:一起说说它的规律!

(以此类推,边总结边点评)

3.自我反思与调整——归类点评思维“碰撞”

在第二次执教中,我对评价作了调整。总体采用了“归类评价法”,从两种材料到一种材料,让幼儿头脑中建立一个“类”,学会有序地去观察、判断事物。在评价过程中,选择相同材料进行排序的幼儿可以在观察别人规律的基础上寻找同伴与自己排序的不同,感受规律的多样性,并在同伴“智慧”的引领下,逐步学会迁移和多维度思考。

同时,与第一次执教不同的是,在第一次操作和第二次操作后,我也做了调整,采用了“减法式互动”。在第二次操作后,多了些集体互动。集体查错、纠错的频率比第一次要多,在互动时,教师及时小结,让孩子在观察中感受“改变物品摆放位置可创出规律——改变物品数量可创出规律——改变物品造型可创出规律”,从最初的无意识摆放到有意识学习,使原来的经验得到提升,真正做到“跳一跳,够得着”

不过,针对以上评价,虽然略有层次,但从提问可以看出,教师还在为自己教学设计服务,提问不够开放,差异资源不够丰富。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相对少了些。而且用时过长,特别是到最后几名幼儿上台来讲述时,已有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了。因此,两次操作后点评还得调整,既呈现出孩子思维路径又体现出规律多样性这一核心价值。

【第三次执教评价环节回顾】

1.幼儿第一次操作后的评价(幼儿选择了不同材料进行了规律排序)

老师:这是谁的?选择了那几种材料?

幼儿:我选择两种材料?我是一把剪刀、一支笔、一把剪刀、一支笔...

老师:有规律吗?请选择了两种材料进行排序的孩子举手。这次你们先不介绍,听听小伙伴们有没有猜出你们排的规律。

(集体点评,遇到错误当场“纠错”)

老师小结:看来两种材料可以排出多种多样的规律哦!

2.幼儿第二次操作后的评价(幼儿选择了同种材料进行了规律排序)

老师:看看,是不是都选了一模一样的材料进行了排序?(集体判断)

老师:是不是都排出规律?(集体判断,允许幼儿调整)

(及时捕捉差异资源,呈现幼儿的思维路径)

老师:谁也用了这种“改变物体摆放的位置”排出了规律

(请用相同方法的幼儿说说)

老师:这是什么规律?他排的时候改变物体的什么?(集体判断并总结)

(以此类推,边总结边点评)

3.自我反思与调整——梯度点评思维“灵动”

从思维品质培养的角度分析:第三次试教,我在归类点评的基础上,采用了梯度式的点评方式,不仅让孩子得到了充分说的机会,还可以通过评价学会了总结,培养了孩子的概括性思维。此次调整,我先以一个开放式提问引出排列方式,并以该幼儿为主线,层层推进,引出更多相同和不同的排列方式。如一把剪刀、一支笔、一把剪刀、一支笔....当老师一句“选择了两种材料进行排序的孩子举手”,就引起了全体幼儿的思维共鸣,他们在聆听、观察、对照比较、筛选、判断.....思维得到了高速运转。

从课堂效率的角度分析:第三次试教的调整,老师只用了几个大提问,就充分呈现了不同孩子的不同思维路径。同时基于幼儿年龄特点,老师用了“猜一猜”的互动策略。当孩子自己排的规律被同伴猜出来后,很有成功感;同样,当自己猜对了同伴排出的规律时,也很有愉悦感。这种评价互动模式,要比第一次试教和第二次试教中,一个一个站起来回答显得紧凑。同时,整个课堂氛围也显得轻松愉悦。实现了单位时间内最大化完成既定目标,提高了课堂效度。

【作者单位: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江苏】

猜你喜欢
试教剪刀排序
排序不等式
钝剪刀
恐怖排序
风有一把剪刀
闲话“裸课”
小小金剪刀
试教,你怎么看?
张雪门幼教实习思想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