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演论》平行结构翻译研究

2016-05-06 04:08王玥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翻译

王玥(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天演论》平行结构翻译研究

王玥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平行结构(Parallel Structure)是英语中重要的修辞手段,汉语中的相似结构则是骈偶。由于平行结构在形式和语义上的对称,产生了音形意的美感。英语平行结构可以出现在词、短语和句子层面。就较为明显的短语和句子层面考察《天演论》中的平行结构,可以发现,英语原文中仅含有少量的平行结构,在译文中却出现大量的骈偶。出于英汉语言的差异、文章作法、修辞的不同以及译者的主观意图,这些平行结构被增添、缩减或者改译。

关键词:平行结构;天演论;骈偶;翻译

广义的平行结构(Parallel Structure)是英语中极富表现力的修辞手法,一般出现在词、短语、从句和句子中。平行结构具有相同的语法形式和相似的意义,使“条理清晰,简洁有力”,给人整齐划一的美感。[1]与之相对的是汉语的骈偶结构。二者在形式和语义上的平衡对称,带来了音形意的美感。英语中的parallel主要出现在词、短语和句子中,中文以对偶句为多。本文选取《天演论》中较为明显的短语和句子层面的平行结构为研究对象。赫胥黎的英语原文中,句子层面的平行结构不多见,而排比和骈偶结构却在《天演论》中大量出现。严复将英文的平行结构或增添、或删减、或改译,这既取决于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也与古文的文学规范和译者的主观意图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就严译《天演论》中的平行结构翻译作英汉对比研究。

一、parallelism与骈偶

英语中的parallelism既是语法手段又是修辞手段。语法上,平行结构指的是在一句或数句中,相似的短语或从句以相同语法结构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平衡结构。修辞中,平行结构是有邻近的句子或从句的重复组合而成。根据叶定国的研究,parallel中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一起排列,其对应的中文修辞应为骈偶,即句子两两相对,结构相似,句子成分相同,词语事类相配;[4]而两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排列起来,则与中文的排比基本对应。由于古文多用对句,三项式的排比不多,所以这里主要讨论与骈偶结构的比较。骈偶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色,早在先秦文学中就存在大量的骈偶句式。从哲学角度看,这起源于古人的阴阳二元思想。孔子所作《易传》中就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古人将天地、寒暑、粗细、刚柔等看作对立统一的二元,因此,反映在语言上就有相反相成、两两对应的特点。严格的骈偶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拗、语义相关、句法相同或相似。

邵志洪、惟韺[1]曾做过Parallelism与中文骈偶结构的对比研究,见表1。

表1英语parallellism与汉语骈偶结构对比

从功能上看,parallelism和骈偶都可以通过重复句式,起到强调和劝说的目的,有节奏的韵律能产生和谐的美感。除具有上述相似的优点,骈偶还因一音一字,字数相同,形成视觉美感;句间可以通过互文见义,映衬字义。[3]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一字一音,一字一义,音节的长短与意义相合;汉语声调的舒徐急粗,长短高低、平直升降”,适应骈偶句“平仄抑扬的音韵要求”。[4]前言3有些骈偶句中的“复字”,增加了节奏感和回旋的音韵美。[5]82早在宋代陈骙的《文则》中,已有“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的说法。[6]394中文中的骈偶与排比结合,用于说理或抒情,使观点的陈述更严密、精确,有说服力,同时使情感更加饱满,有气势和感染力。下面本文就译者严复如何转换赫胥黎Evolution and Ethics中的平行结构作具体分析。

二、添加平行结构

原文中短语、从句和句子层面的平行结构远少于严译《天演论》中的骈偶,严复在翻译中多有补充添加,原因可能有三:一者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再者译文需要补充信息、表述观点;三者出于修辞考虑。

(一)情感表达

严复在译文中多次添加内容,表达个人希望启发民智、富国强兵,振兴民族国家的迫切希望。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不甘民族落后危亡的严复,看到国民对当时的世界局势一无所知,他急迫地希望借助自己的西学知识,让读者认识到西方对晚清政府弱肉强食、强弱相争的政治格局。

例一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天演论·导言一》)

原文此处并无平行结构,而是译者增译的部分。描述了草木茂密生长以争存的情况后,严复添加评述,强调强弱争胜、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激起民众奋发图强,学习并最终超越西方的志向。这组骈偶句式的特点的两两相对,字义相反,互为比照,鲜明地揭露出弱肉强食的矛盾。

例二They fought against the droughts of sum⁃mer, the frosts of winter, and the furious gales which swept, with unbroken force, now from the Atlantic, and now from the North Sea, at all times of the year.

译为:各据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傍午交扇,无时而息。(《天演论·导言一》)

这里原文列举了三项事物,summer,winter和gales并列,其谓语动词相同,因而省略。人都有“舍繁求简”的心理,在保证喻义完整的情况下,越经济越好。英文的某些平行结构可以省略,但汉语在较大语言单位里需要以形合凝聚句意,即同字重复。[3]351-352且中文骈偶注重字数相等,形式整齐,因此译者需要把省略的部分补齐,即重复谓语动词“争”。通过重复使强调的内容突出,令读者印象深刻。此外,droughts和frosts,summer和win⁃ter的尾韵分别一致,节奏相同,译作骈偶句式,使译者注意到平仄相对。

夏与畏日争仄*仄仄*

冬与严霜争平*平平*

(二)补充信息,表达观点

作为饱读圣贤书,在中国传统文化陶冶下的读书人,严复和当时所有文人一样,怀有深切的爱国之情,希望以己之长报效国家天下。译文中,严复拓展补充了原文的平行结构,阐述自己的治国之策。

例三Protection against extremes of①heat and cold would be afforded by houses and clothing;②drainage and irrigation works would antagonize the ef⁃fects of excessive drought;③roads, bridges, canals, carriages and ships would overcome the natural obsta⁃cles to locomotion and transport;④mechanical en⁃gines would supplement the natural strength of men and of their draught animals;⑤hygienic precautions would check, or remove, the natural causes of disease.

译为:是故①民屈于寒暑雨旸,则为致衣服宫室之宜。②民屈于旱乾水溢,则为致潴渠畎浍之宜。③民屈于山川道路之阻深,而艰于转运也,则有道途、桥梁、漕輓、舟车。④致之汽电诸机,所以增倍人畜之功力也;致之医疗药物,所以救民之疠疾天死也;为之刑狱禁制,所以防强弱愚智之相欺夺也;为之陆海诸军,所以御异族强邻之相侵侮也。(《天演论·导言八》)

例三中,原文以助动词would的重复,实现句子的平行,英文共出现五次重复。严复将五个would译为“民屈于……则……”“致之……所以……”“为之……所以……”,而且增加了一对骈偶。译文并未将所有would结构译为同一句式,而是变换三种说法,将制衣筑房、修建农业和交通设施带来的便利译为同一平行结构“民屈于……则……”,而机械、医药和法律、军队带来的便利另译一种平行句式“致之……所以……”“为之……所以……”。这可能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比较发达,位于世界前列,织布建屋、水利交通在古代早已有之,因此可分为一类,机械制造等新式科学来自近代西方,另起一类。可见,译者对于传统与新式西学是有着明确划分的。

此外,古文写作要求为文错综变换,“圆转周旋”,避免呆板。归有光在《文章指南》中也强调句子的变化:“韩退之作文专喜新奇,故于句法层递处,必变化有数,字有多少,句有长短。读之尤觉有起伏、有顿挫、有波澜。”[7]134-135晚清时期,文章学仍是翻译批评的主要标准,关注译笔的文采。[8]44吴汝纶在《天演论》序言中说自己“深有取于是书,则又以严子之雄于文。”因此,译者对译文平行结构句式的变换,于文学规范有着密切联系。

这里严复还增加了一处骈偶,“为之刑狱禁制,所以防强弱愚智之相欺夺也;为之陆海诸军,所以御异族强邻之相侵侮也。”原文通过平行结构,强调运用人类的力量可以改善自然中的不利因素,但没有涉及刑狱与军队培养。这类信息从何而来呢?这可能是译者为改善当时国家的贫弱,提出的治国方略。严复青年时代在福州船政学堂读书,学习几何、代数等学科,毕业后参加军舰实习,后派往英国留学。他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前半生大部分时间都与海军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他对当时的海军建设不满,中法战争中海战失利、中日甲午战争失败都刺激了当时的严复。严译《社会通诠》有言,“求自存则有二事焉,不可以不努力,一曰御外侮,一曰奠内治。御外侮以兵,奠内治以刑”。严复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到法庭观听刑狱审判,认为这是欧洲各国得以富强的原因。[9]4-8因此,期盼救亡图存,国家富强发达的严复,希望用自己的译笔,表达治国观点,唤起民智,奋发图强。这种增加译者观点和信息的平行结构还有“学校之兴,刑罚之中,举错之公”等。

(三)文章修辞

英语是“以词为单位的多音节语言”,句法弹性小,有着严格的语序,不易构成对偶。因此paral⁃lelism一般不要求字数相等,音节对称,句子的组织只要求语法成分一致,不论句子数量的奇偶,都可以构成平行。[1]282而古汉语单音节表意的特点,方便形成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词义类别相对且平仄对立的骈偶句式,一般要求偶数句两两对举,文字整齐。

例四Nevertheless,①every breeze strains the bridge a little,②every tide does something to weaken its foundations;③every change of temperature alters the adjustment of its parts, produces friction and con⁃sequent wear and tear.

译为:然而①飘风朝过,则机牙暗损;②潮头暮上,则机阯微摇;③且凉热胀缩,则筍缄不得不松;④雾凇潜滋,则锈涩不能不长,更无论开合动荡之日有损伤者矣。(《天演论·导言五》)

例四中,原文重复了三次“every…”句式,即三项式排列,而严复将英语中的奇数句扩展为偶数句,以适应骈偶两两对仗的特性。骈偶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对称性,两两并立,平仄相错,词性与词义对举。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一言蔽之者辙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史通·叙事》)为符合骈偶用句皆双,相互对称的特点,译者重复了“……,则……”的因果句,将奇数句拓展为偶数句,增加句④“雾凇潜滋,则锈涩不能不长”,句式上两两相对,构成新的骈偶。

骈偶的一大特性是“装饰性”,体现在“基本结构和行文规则”的重复上,即“词性相对、词义类别相同”。[4]前言4如“飘风”与“潮头”对举,“朝”与“暮”对应,“机牙暗损”与“基阯微摇”都重复了名词加动词的主谓结构。音韵方面,平仄错综,也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感。各句尾字“损”“摇”“松”“长”分别对应“仄平平仄”。重复中有变化的韵律节奏,给人以新鲜感,这也是汉语言的特色。由于汉语以音节计时,每个字都有固定的长度和音调,“一字一音”的单音节性易于实现意义与音节的排偶。而英语以重音计时,音节长短不一,所以英语中的parallel不要求字数相等、音步一致。[1]280-281这也是英汉平形结构翻译中修辞方面的差别。

三、删减平行结构

英语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由于句内形合自足,所以“通篇行文可以以散行为主,不必强调骈偶”。[3]355偶而运用到平行结构则可起到唤起情感的作用,尤其是在演讲中。因此,适时运用平行结构,可以起到强调,增加节奏感的作用,抓住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力。作为一篇复杂的说理文,英汉语言本身的特点和文章组织方法不同,也会使得译者依据母语的行文方式,删减平行结构,压缩信息。

例五It tends, with constantly increasing empha⁃sis, to the belief that, not merely the world of plants, but that of animals; not merely living things, but the whole fabric of the earth; not merely our planet, but the whole solar system; not merely our star and its sat⁃ellite, but the millions of similar bodies which bear witness to the order which pervades boundless space, and has endured through boundless time; are all work⁃ing out their predestined courses of evolution.

译为:是故天演之事,不独见于动植二品中也。实则一切民物之事,与大宇之内日局诸体,远至于不可计数之恒星,本之未始有始以前,及之莫终有终以往,乃无一焉非天之所演也。(《天演论·导言二》)

原文四处“not merely…,but…”组成parallel⁃ism,前文用古生物学的观点和推理认为从动植物到宇宙星体,都是逐渐演化而来,而且这种演化无处不在。这里的parallelism与前文non-parallelism形式的说理互为补充,起到强调和呼唤情感的作用,不断地重复not merely…but…,在回环往复中,渐渐将情感推向高潮。而《天演论》这一节中,译者在前两段运用立论与驳论,说明“天演”的存在,以及这一规律的普遍性,且由于中文的遣词造句常为对称的特点,在前文说理中就已用到多处骈

偶,富有文采,如“小之极于歧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月天星;隐之则神思智识之所以圣狂,显之则政俗文章之所以沿革。”因此,结尾这段骈偶的形式之美并不突出,且信息量不大,此处宜作简化、缩译,以符合古文写作简洁的特征。

四、结语

平行结构是英汉修辞对比的重要方面,英语散行为主的特点和古文骈偶相对较多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行文规律。严译《天演论》作为社科类译著,在平行结构翻译中,融入了译者的西学治国思想和古文写作规范,为英汉对比翻译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邵志洪,惟韺.英汉平行结构对比研究[C]//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叶定国.Parallel与对偶、排比[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2).

[3]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朱承平.对偶辞格[M].长沙:岳麓书社,2003.

[5]曹济民.简论骈偶句式的产生[J].求是学刊,1989(6).

[6]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学出版社,1999.

[7]靳义增.中国文法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林元彪.文章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9]王栻.严复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责任编辑:陈丽娟)

作者简介:王玥(1991-),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5-09-02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16)01-0105-04

猜你喜欢
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