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谱写四川“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绚丽篇章
“十二五”期间,我省大力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积极推进间套种植,深入开展高产高效创建,引导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1.1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五年来,认真贯彻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各项要求,积极落实“米袋子”工程各项建设任务,积极推进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改革试点,加大财政对规模化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约9700万亩(1 亩=667平方米,下同),粮食总产达到3445万吨,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较2010年总产量增长7.45%。
1.2农业经济作物增产增效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品种、品质和产品结构,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扎实抓好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和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有力推进了经济作物产业发展。2015年,全省经济作物总面积4 107万亩,较2010年增加544万亩,增长15.27%;总产量5294万吨,较2010年增加1037万吨,增长24.39%。总产值1688亿元,较2010年增加652亿元,增长62.92%。
1.3畜牧业提质增效五年来,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型升级,实施“牛羊富民工程”,突出“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发展,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牲畜和家禽。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全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到2.33万个,创建部省标准化示范场732个。2015年全省新增出栏优质生猪150万头,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目标。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93、146.8、69.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4%、1%、-1.5%,非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提高近2个百分点。1.4渔业经济稳中有增五年来,深入推进水产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村建设,积极探索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促进水产养殖从点上示范向规模连片发展,打造一批大宗水产品优势产区和地方名优水产养殖带,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发展。推广渔业新品种、新技术养殖18万公顷,建成现代水产示范村725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34家,形成了龙门山区及盆周山区万吨冷水鱼产业带,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产业带,成德绵、成眉乐、成资内三条名特优产业带等西南特色渔业生产集中区。201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138.58万吨,较2010年增加33.52万吨,增长31.91%;水产养殖面积20.25万公顷,较2010年增加1.93万公顷,增长10.53%;渔业经济总产值340亿元,较2010年增加124.21亿元,增长57.56%。
1.5农民收入保持“两个高于”五年来,全省农业产出不断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退耕还林、农机购置补贴、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等补贴资金及时落实到位,农民人均政策性收入持续增加,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增幅。2015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达到3720亿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10%,达到9683元,其中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助农增收200元/人。
崇州市10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综合示范区高标农田
“十二五”期间,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和现代农业重点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由零星散状向带状块状集约集聚发展。
2.1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五年来,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力共谋,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突破口,以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已有成都市、南充市、攀枝花市、广安市、苍溪县、东坡区、泸州市、江油市、蓬溪县、大竹县、安岳县、犍为县、红原县等13个市、县(区)被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了以成都、眉山为代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广安、南充、苍溪为代表的丘区现代农业,以攀枝花市、泸州市为代表的亚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竞相发展格局。
下午,是最后一门全院必修课——经济法。颜晓晨去上课时,发现阶梯大教室里人格外多,一眼望去,只看见黑压压的人头,看不到空位。她这才想起今天发期中考试卷,难怪来上课的人这么多。
2.2农业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五年来,积极建设培育以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一村一品”为特色的健康养殖示范区和无公害生产基地。先后完成第一轮、第二轮共91个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和86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建成了1100个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1000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基地,2.3万个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场(小区),63个国家生猪调出大县,55个水产示范基地。
2.3优势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五年来,积极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川西600万亩“稻菜”轮作产业带、盆周山区500万亩名优绿茶产业带、长江上中游500万亩柑橘产业带、龙门山脉100万亩猕猴桃产业带、川中100万亩柠檬产业带,攀枝花芒果、会理石榴等特色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和四川盆地优质生猪、盆周山区优质肉牛羊、川西优质奶牛、川中丘陵优质禽兔四大优势畜产品生产集中区。
乐山市市中区童家镇开化村水产养殖基地
“十二五”期间,加快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工程,进一步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
3.1高标准农田加快建设五年来,在全省农业发展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积极开展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步形成了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体系。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969万亩,项目区农田灌溉保证率达7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以上,耕地地力普遍提高1个等级以上。
3.2机耕道路加快建设五年来,积极推进农村机耕道路建设,重点在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和全程农机化核心区,大力推进农机化生产道路建设,着力构建“进组、入院、到田、联网”的机耕道路网络。已建成20.18万公里机耕道路,占目标任务的101%,农机通行作业条件逐步改善。
3.3农村机电提灌设施加快建设五年来,积极推进农村机电提灌设施建设,累计投入机电提灌更新改造和新建资金29.87亿元;新建和更新改造提灌站17728处、52.53万千瓦;新增提水控灌设备12.02万台、73.96万千瓦;修复提灌机械44.54万台次、454.06万千瓦;累计提水达168.11亿立方米,常年保栽水稻面积1000万亩以上;太阳能光伏提水、农村机电灌溉信息化等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加快示范推广并取得显著效益。
“十二五”期间,积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着力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
4.1农业新成果不断涌现五年来,创制育种新材料400多份;研究集成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240多项,研发新产品26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及专利93项,形成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50余个;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40多项,其中国家级进步奖励3项;11个畜禽品种被列为国家保护品种。成功研育1158个农作物新品种、畜禽品种,其中357个通过国家审定,444个通过省级审定;选育出泰特2号杂交黑麦草、康巴老芒麦、康巴异燕麦、川中鹅观草等9个优良牧草品种。
4.2农业新技术加快推广五年来,积极推进全省12个创新团队和229名岗位专家与现代农业(畜牧)重点县、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县的合作,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病虫害综合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畜禽强制免疫做到了应免尽免,平均抗体水平为83.7%~94.1%。
4.3新技术应用主体加快培育五年来,积极推进新技术应用主体培育,分层对3万基层农技人员和74.8万农民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培育10万户科技示范户,建设50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立了70个部省级新型农民培育试点县,认定了培育基地366个,在全省175个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次。在崇州市探索出了土地股份合作“1+4”职业经理人模式,在广汉市探索出了粮经大户经营带动型模式,在新津县探索出了“大园区、小业主”全程托管型模式,为全省提供典型示范。
五年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5.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五年来,已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06家,较2010年增长10%,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0家,省级龙头企业589家。截至2015年9月,经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52 273个,比2010年增长2.7倍;培育省级示范社1314家,国家级示范社407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13 873家、3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13051户和规模养殖户450236户。
5.2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在温江、广汉等10个县(市、区)启动了首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将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人、落实到户,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权和收益权。现已基本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工作,温江区作为国家试点单位,起步较早推进较快,正在积极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开展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试点。
攀枝花立新现代化蛋鸡舍全貌
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麦洼牦牛
5.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在成都市开展确权登记试点基础上,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已启动确权登记工作,确权登记完成率达到75%以上。其中,成都市颁证率达99%,55个省级试点县(市、区)已基本完成。截至2015年6月,全省流转土地总面积达1547.2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6.5%;其中,流转面积30亩以上的有979.40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3.3%。据预测,2015年底土地流转面积可达1619.9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7.7%。
5.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加快建设五年来,坚持依法指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县(市、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庭建设。目前,全省有169个县(市、区)成立仲裁委员会,对近3000名仲裁员开展培训,并向培训考核合格人员颁发“四川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员资格证”。同时狠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受理纠纷全部实现法定期限结案,省域内未发生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进农村能源机构变革,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6.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更加严格五年来,全省主要农产品省级监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682.6万亩、无公害畜产品和水产品产地1061个,认证登记“三品一标”产品5136个,全面实现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联网出证,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进一步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行有效省级农业地方标准达868项,持续开展了农药及农药使用、兽用抗菌药经营使用等整治行动;初步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659家生产经营主体、3288个农产品纳入追溯系统,入驻企业同比增长31.39%。
洪雅现代牧场转盘式挤奶大厅
6.2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有序推进目前,已完成全省174个涉农县(市、区)8万余个样点的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建成了9 385个农产品产地环境长期定位监测国控点,积极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在成德绵工矿区、川南土壤酸化区和攀西矿区等重点区域5个典型县(市、区)开展了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当地的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单项技术,为全面开展我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6.3着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五年来,全省草原植被加快恢复,天然草原生态状况持续好转。实施草原禁牧7000万亩、草畜平衡1.42亿亩,完成了6065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完成了6310万亩草地鼠虫害防治工作,建立草原火灾及雪灾防控工作机制,建立10个州级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建立1个省级、3个州级草原防火指挥中心,4个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17个县级草原防火物资站,与2010年相比,天然草原产量平均提高15.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平均提高7.1个百分点。
6.4农村新能源工程加快建设五年来,全省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提高到66%,目前,全省沼气用户总量达到616万户,较2010年增加92万户,增长17.6%。建成农业废弃物处理沼气工程6 800处,建设城乡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4 808处,年处理生活污水能力达1.6亿吨,完成100万户柴节煤炉灶升级换代,新装太阳能热水器76.7万台,集热面积138万平方米,超过2000万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推广秸秆户用沼气池68.57万户,建成秸秆固化成型加工厂7个,年秸秆利用量达1.4万吨。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新建乡村沼气服务网点3392个,累计达到10234个。(四川省农业厅供稿)
收稿日期:2016-01-22
中图分类号:S85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8964(2016)02-0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