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价值观摭谈

2016-05-07 07:21翟海魂柳靖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职业性人民性时代性

翟海魂 柳靖

摘 要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职业教育价值观可概括为:崇尚劳动,职业导向——职业性;经世致用,技能核心——技能性;服务社会,生涯发展——社会性;尊重个性,面向人人——人民性;兼容并蓄,与时俱进——时代性。

关键词 职业教育;价值观;职业性;技能性;社会性;人民性;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4-0008-06

一、教育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的不同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不同。“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或是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点,是使人据此而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信念、理想、标准或生活态度。”[1]不同的时代和主体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价值观包括人们对价值的看法、理解以及对价值的选择,作为一种育人的实践活动,价值观对教育的引领性和导向性作用更加明显。教育价值观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引导和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教育价值观会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其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却始终未变。

从学徒制开始赓续至今的职业教育历经上千年,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其价值观既有共性,又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价值观经历了由崇尚劳动、职业导向,经世致用、技能核心,服务社会、生涯发展,尊重个性、面向人人,到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变迁。

二、职业教育的价值观

(一)崇尚劳动,职业导向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劳动在创造人的同时也创造了教育活动,人类最早的教育活动是职业性教育活动。为了生存必须从事的捕鱼、狩猎和采集野生果实等简单劳动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在原始社会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下一代必须向前辈和有经验的人学习生存必需的技能和本领;老一辈人也有义务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技能。这种为了维系人类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技术技巧、方法态度的教育活动就是职业教育的雏形。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历史就是人类努力学习如何劳动的历史”[2]。职业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并与生产劳动融为一体。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学校职业教育取代学徒制成为新生产业工人的培养方式。尽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新技术革命都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技术型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目标未变,劳动仍是职业教育接受者创造价值、改变个人及家庭命运的主要途径。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教育活动,而且带来了分工。亚当·斯密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其结果是产生了职业和职业的划分,职业是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的产物。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分工愈发细密,各种职业日趋专门化,职业教育按照职业分类,涵盖多个专业和职业领域,满足受教育者不同的职业适应能力和性向需要,把教学与学生的兴趣和个人谋生及个体发展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兼顾职业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专长及职业取向,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以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劳动力的再生产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3]他还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职业教育在各种教育类型中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最紧密,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因其职业性和技能性,成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的最佳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重要性。

2015年5月10日,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的设立,旨在形成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全社会应形成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劳动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职业教育承担着学生从学习世界到工作世界、从学习者到职业人过渡的任务,充分体现了职业导向的特征。所谓职业导向,就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受到社会职业分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持职业导向,首先,由于职业教育要培养职业人,因此学校必须强化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职业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为他们的职业生涯作准备;其次,职业教育的各种类型和层次都要提高学生从事相关专业的职业能力;第三,职业教育的“学术性”要为“职业性”服务,并在学校教育中实现两者的协调与整合;第四,职业教育应逐步树立为各行各业培养从业人员的教育观念,使职业教育由边缘走向中心。

(二)经世致用,技能核心

“经世致用”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经世致用就是要将远大的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的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学校职业教育由古代学徒制脱胎而来,是一种适应现代生产需求,从普通教育中分化出来的教育类型,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中世纪产生的文法中学是大学的预备学校,主要功能是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为产业服务的职业学校的产生,使中等教育与机器大生产实现了有机结合,也使中等教育由单一的选拔功能扩展到升学和就业兼备的双重功能,改变了中等教育几百年来一直游离于经济生活之外的状况。

职业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其经世致用的教学内容,亚当·斯密认为,熟练的劳动技能往往是花费时间与学费,接受教育的结果,为适应当时英国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形势,他极力倡导国民教育。斯密认为到教区学校就读的一般是普通劳动者的子女,因此,学校教给他们的知识和发给他们的读物应有助于他们的就业,用许多时间去学习拉丁语毫无意义,应该让他们学习机械的工艺原理。“假使普通人民的儿童有时在学校学习的但于他们全无用处的一知半解的拉丁语取消不教,而代之以几何学及机械学的初步知识,那么,这一阶级人民的文化教育,也许就会达到所可能达到的最完善程度。”[5]斯密主张的实际是培养制造业工人的职业教育,因为对工人来说,没有比几何学和机械学更有用的科学了,而它们又是进一步掌握其他实用科学的入门科学。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但职业教育不能只强调工具性,仅学习经世致用的教学内容,还应兼顾其教育性。接受职业教育不仅要学习生产技能,而且要在学习中开阔自己的胸怀,树立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理想;同时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原始社会人人都参加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传授生产技能进入奴隶社会后,奴隶主阶级不仅大量占有生产资料,而且连教育活动也成为他们独享的禁脔,奴隶则进行体力劳动。最早奴隶之间的技艺传授并非有意识地进行,手工技艺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累积而成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行会的兴起,学徒制逐渐成为传授技能的主要形式。学徒制以技能为中心,边干边学,产教一体,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工业革命后,学徒制日趋崩溃,大机器生产需要劳动力既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又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于是,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英国各地相继成立教授工人与工作密切相关工艺技术原理及有益知识和技能的技工讲习所。技工讲习所运动扭转了众多工人因缺乏技能而找不到工作、贫困潦倒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一些工业城市技术工人严重匮乏的状况。

尽管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但是职业教育仍以培养符合职业或劳动环境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特性之一,对职业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技能是主体运用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动作的或智力的活动方式,带有一定的操作技术性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职业教育中,思想道德是方向和灵魂,文化知识是基础,职业技能则是本质和特征。技能不仅是实现工作和经济目标所必需的,而且也是终身学习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应有发挥潜力、扩展兴趣和充分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当前,职业教育不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也不是职业岗位需要的狭义的专业技术能力,而是针对特定岗位或岗位群必需的全面职业能力。

(三)服务社会,生涯发展

职业教育经历了作为富国强兵的途径、对传统教育的改造、作为学徒制的代替品、作为扶贫济困的手段和作为社会主义者的实践发展过程[6]。任何一个阶段的职业教育都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学校“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7]

16世纪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为了解决失业和贫困带来的流民问题,英国政府开始对流民及其子女进行简单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安排他们就业。17世纪时多数大市镇都建立了慈善院、感化院和集中的劳动工场等机构救济流民,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减少了流民数量。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导致大批丧失土地、身无长技的贫苦农民携妻带子进入城市,对社会既定秩序构成了威胁。教会、私人和团体纷纷举办“慈善学校”,把贫民子女的慈善教育与劳动训练结合起来,既维护了社会安定,又为产业革命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所以慈善学校在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的英国发展迅速。

19世纪末德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政府为安抚工人子弟,更好地控制学生和青少年的思想,对他们进行“德意志精神的陶冶”,采纳了凯兴斯泰纳把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国家有用公民重要途径的理论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凯氏强调职业教育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更主要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其公民教育论和劳动学校论等理论使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德国的社会矛盾。二战后,德国恢复“双元制”职业教育并适应新形势不断改革发展,完善的职业教育使企业和学校联手,劳资双方结成“社会伙伴关系”,很少发生大的社会冲突,社会和生产秩序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8]。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英、美等国盛行的“新职业主义”也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切实服务社会的目标。

世界上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都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良好的社会环境适宜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亦能有效促进社会经济进步。虽然职业教育具有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但自杜威开始就反对将职业教育当成纯粹的经济发展工具,而是主张内容宽泛的、着眼于个体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挖掘个体职业潜能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杜威认为职业教育应尽力促进个人的发展,学校教育应使学生在一生的各个时期有从事各种职业、体验多种生活的可能性。黄炎培先生也十分强调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认为职业教育不仅要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且应使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工人、农民以及社会低收入家庭,他们的家庭受教育水平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缺乏兴趣且基础薄弱,对接受职业教育而带来的社会分层有着强烈期待。给这些来自普通家庭最终也将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孩子以职业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提高他们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进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将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集中体现。

职业教育兼具职业性和教育性,不同时期强调其某一功能是正常的,但其双重属性不能割裂。以往我们更多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界和企业界的需要,却忽视了谋个性之发展的首要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服务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受教育者不仅是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社会财富的资源,而且应成为发展的中心和终极目标。以受教育者发展为中心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职位,而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并且能够生存、能够发展的社会人。”[9]职业教育作为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其教育功能,在教授学生获得技能的同时,更应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培养个体的批判、反思和探究精神。因此,职业教育既要着眼于学生的就业,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业发展、职业发展和生涯发展并体现人文关怀。在提高就业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较强的学术能力、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弹性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技术素养以及宽厚的职业群等能力,给他们以升学和探索多种职业发展方向的多维选择。

(四)尊重个性,面向人人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部门,但那时的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普通劳动者的受教育权根本无从谈起。

职业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主要面向工农群众的一种教育类型,因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欧洲的双轨制:一轨是自上而下地发展,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的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文法中学;另一轨是自下而上地发展,由小学(及职业学校)、中学(及职业学校)并延至今天的短期大学。前一轨是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针对少数贵胄子弟,他们延请家庭教师接受初等教育,后入文法学校或公学接受中等教育,而后升入大学。后一轨则是群众性教育系统,面向大多数劳动人民子女,不提供升学服务,是一种与中等教育平行的终结性教育。为解决贫民子女和工人子弟的教育问题,17世纪末英国出现了以培养和训练雇佣劳动者为目的的“作业学校”“星期日学校”“贫民学校”。二战后,职业学校在原来初等学校基础上发展起来,招收的几乎都是一线群众的孩子,职业教育是真正面向大众的全民性教育。虽然双轨制有历史局限性,但在产生之初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为劳动人民子女打开了文化教育之门,激发了全体人民接受平等教育的需求。

二战结束后大批退伍军人离开战场进入劳务市场,如何让他们在和平年代下安家立业,职业教育成为首选的措施和途径;同时,各国政府在着手恢复或重建本国的教育制度时都将扩大教育规模和普及中等教育作为主要目标,而单靠升学导向的传统中学很难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逐步成为普及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在推进教育民主,使教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有的最基本权利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英国《1944年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改变了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互不衔接的双轨学制,保障了20年代就产生的“人人都能接受中等教育”的理想在战后的实现。

目前,职业教育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欧盟15个国家中,11个国家职业教育比例超过高中阶段教育总量的一半;经合组织有相关数据的25个成员国中,一半国家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重超过50%,德国、奥地利、比利时和瑞士等国甚至达到了70%。美国综合中学的职业教育接近一半,而且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服务。2002年几乎每一位中学生(92.8%)都至少选择了一门职业教育课程,43%的青年人在中学期间选择了2~3门就业准备课程,且其中有超过半数学生选择了2~3门系列(或组合)课程。2004年6月美国教育部公布的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评估报告显示,几乎每一位美国高中生(96.6%)在毕业前都会修习一些职业课程,45%的高中生平均修习至少3个学分的职业课程。美国大约一半的高中生和1/3的大学生把职业课程作为他们学业的主要部分之一。大约有4000万成人(每四个成人中就有一个)参加短期的中学后职业培训。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高中职业课程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术天赋较好的学生[10]。我国在“普九”任务基本完成后,职业教育也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中坚力量。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能提供更加多样的课程类型, 为不同性向的个体提供相同的学习机会和不同的学习路径,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党中央将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惠及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民生事业,对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免费的重大决策,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导向,让中等职业教育的大门向每一位愿意来学习的青年敞开。同时职业教育要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2004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波恩召开了以“为工作、公民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而学习”为主题的国际专家会议,把当今职业教育特点概括为:全民的职业教育(TVET for All)、面向工作领域的职业教育(TVET for Work)、面向合格公民的职业教育(TVET for Citizenship)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TVE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识。

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看,高等教育毕竟是面向少数人的,基础教育也只是面向所有人的特定教育阶段,只有职业教育自产生至今,始终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并为其终生服务的教育。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了“得天下人人而教育之”的全民教育观念,尊重个性、面向人人的全民职业教育将引领今后世界职业教育的主潮。

(五)兼容并蓄,与时俱进

现代职业教育是伴随工业生产而来的国际性教育潮流,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职业教育突破国家和民族的限制,在相互影响、交流和竞争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在学校职业教育产生以前,学徒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承担着人类技术传承的任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工厂制取代家庭和手工作坊。随着行会的崩溃,学徒制也丧失了存在的基础而趋于瓦解,新生产业工人的培养形式由学徒制转变为集中的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

英国的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慈善学校、贝尔——兰卡斯特制、技工讲习所等诸多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实践均为欧美等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阿卡德米这种文实兼重的学校对美国中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贝尔——兰卡斯特制不仅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而且在法、美等国也有相当的影响;虽然轰轰烈烈的技工讲习所运动在英国本土昙花一现,但却给美国和法国以深远影响,成为现代技术专业学校和工科大学的起源。

世博会是综合反映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成就与发展水平的大型展示活动,堪称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1851年,大英帝国为了炫耀自己的实力而举办了首届伦敦世博会,却不料被法、德等大陆国家抢占了风头。自此,英、法、德、美诸国在19世纪的世博会上展开了强劲的技术竞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博会不仅是技术竞争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推进器,许多国家都通过世博会认识到本国职业教育的不足,从而下定决心发展职业教育。

拉塞尔在1851年首届世博会上就觉察到英国职业教育的相对衰落,以《要对英国人进行系统的技术教育》为题上书女王,提出以学校职业教育逐步取代学徒制、建立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虽然这些建议未受到英国最高决策层的重视,但他的思想却给日本以重要启示,为了发展经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借鉴拉塞尔的思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的职业教育无不受到他国的影响。“俄罗斯法”对19世纪后半期学校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日本的企业培训职业教育制度、加拿大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制度等也都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二战后,综合中学运动溢出美国国界,对英国、日本等国职业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及世界范围内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使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成为追求民主平等的工具,世界各国掀起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浪潮。20世纪80年代,各国又开始反思职业教育,纷纷进行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修订职业教育立法也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中国的职业教育也通过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而得到了发展。洋务运动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继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后,大批实业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壬寅到壬戌等系列学制都借鉴了美、日等国的经验。为了改革中国旧教育与社会脱节、求学与服务脱节的弊端,黄炎培先生吸取美、日等国职业教育的经验与学说,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在20世纪30年代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运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教育经验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教育的基本观念、教育制度、教学模式以至教学方法被全盘接受。引进的苏联中专教育和技工教育模式,不仅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而且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国际劳工组织的MES、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英国的BTEC和德国的行动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先后经过了“移植”“借鉴”和“本土化”的不同阶段,极大更新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推动了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丰富了办学实践,促进了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开发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中国职业教育教学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其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11]。相信人人有才和承认个性差异为基础的职业教育通过课程结构和评价机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致力于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潜能和才干,实现社会和个体双赢的目标。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着职业教育制度的主要形态和价值观,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是手工业社会理想的职业教育制度;学校职业教育则契合了大工业生产方式的需要。

作为一种变动不居的鲜活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经历了从学徒制到学校职业教育,再到现代学徒制的变迁,虽然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却一以贯之。价值观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理想,职业教育不仅要提升劳动者的就业技能与文化素质,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要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习化社会中个体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发展,促进人的持续学习、持续生活和持续工作能力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英]莫尼卡·泰勒.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上)[J].教育研究,2003(5):35-40.

[2]罗伊·W·罗伯茨,著.职业教育的起源(上)[J].毛祖桓,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1989(2):2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2.

[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342.

[6]翟海魂.试论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源泉和早期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5):108-113.

[7]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M].第二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488.

[8]黄永祥,代天宇.不要忘记德国[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88.

[9]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

[10]任长松.美国高中职业教育:直面就业市场的新挑战[N].中国教育报,2005-10-14(6).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

Discussion on Valu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Zhai Haihun, Liu Jing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education, and it has distinct and unique valu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es on different values, and valu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respecting for labor and career-oriented-professionalization; practicality and taking skills as the core-skilling; serving community and career development-socialization; respecting individuality and facing all-people-oriented; inclusiveness and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contemporane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s; professionalization; skilling; socialization; people-orieted; contemporaneity

Author Zhai Haihun, professor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24);Liu Jing,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Hebei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职业性人民性时代性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职业实用体育》篮球模块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中国共产党党员质量标准演进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复习心得
当心职业性接触化学品后神经精神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