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治理的路径选择

2016-05-07 07:21万兴亚周晶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治理路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万兴亚 周晶

摘 要 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治理体系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培育和塑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是其治理的重要路径之一。培育和塑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需构建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文化理解机制,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宣传机制,构建国有企业校企合作文化引领机制,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技术文化传承机制。

关键词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机制;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4-0052-04

“文化是灵魂。”[1]文化源于群体生存活动的方式,是群体基于生存活动方式而生发的理念、制度与仪式。文化作为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主要是通过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规约。培育和塑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其目标就是增强人们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认同感,前提是寻找到包括价值观和围绕价值观建构的一整套逻辑,即对社会分工所形成的职业分类的认同和尊重,对技术技艺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尊重,以及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认同和尊重。由此形成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和尊重,最终认可校企合作是实现实践育人的基本途径。

一、构建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文化理解机制

理解分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间接理解须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从最初模糊的、未分化的理解逐渐过渡到明确的、清楚的理解。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来说,其行为主体涉及多个方面,学生、学校和行业企业只有达成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价值及其生成机制的理解,减少认识冲突和矛盾,修正或者重组原有的观念框架,才能逐步实现真正的深层次育人。

一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劳动意识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构筑学生对校企合作及企业实践达成理解的基础。可在中小学建立职业理解课程、职业体验课程,安排学生进入各类职业场所认识职业、体验职业。各类大型展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部门应根据其服务性质和内容开拓免费职业体验项目,各类企事业单位应设立常态化的职业体验日,安排专人负责,免费向学生开放[2]。要让学生感受职业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要让学生懂得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体力型职业、知识型职业、技能型职业还是管理型职业,都是平等的且是直接创造价值的职业,进而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职业意识。

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企业实践的价值。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定型的青年学生来说,对于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是适合自己的,大都缺乏正确的感知和认识。进入企业实践,正是学生探索职业兴趣、挖掘职业潜能、提升职业技能的最好时机。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要让学生树立多元实践、多维价值的思想,明确进入企业实践不仅仅是为了增强知识技能和感知社会,更要发挥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充分了解企业实践政策、企业实践内容、企业实践形式的基础上,确立自我成长的多维路径。

三是建立企业实践导向的校企文化沟通机制。要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首先必须实现理念的沟通并达成共识。校企合作的目标是育人,育人是本质功能,育人的最终指向是用人,因此只有从企业用人角度及企业实践的视角建立校企文化对接机制,才能取得良好的合作育人效果。为此,要加强校企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建立双方表达育人与用人诉求的渠道,创新载体和形式,加强文化观念的互动,要让学校明确企业需要什么人才,要让学生清楚自己应该成长成什么样的人才,要让企业明确实践育人的内涵、目标与路径。同时,学校和企业要理解和尊重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要创造条件和空间,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到职业认同。

二、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宣传机制

宣传具有激励、鼓舞、劝服、引导、批判等多种功能,其目标是使人们相信、认同并跟随行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宣传机制,营造和谐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氛围,便成为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宣传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及社会中介组织等,由于每种受众都基于自身情境对校企合作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宣传需从多个受众视角出发,采取多种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促成各方达成理解、形成共识。其重点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宣传组织机制。在宣传工作中,确定由谁宣传、宣传什么、怎么宣传是取得宣传成效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宣传是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宣传管理必须由专门机构承担。近年来,我国通过电视专题栏目、建立职业教育网站、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宣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在营造“劳动光荣、技能伟大”的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公众吸引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做好以上工作,同时注重总结宣传经验,拓宽思路。要结合实际,从校企合作政策宣传、校企合作案例宣传两个内容维度,从政府宣传、学校宣传、企业宣传三个主体维度,从学校、企业、学生及家长三个受众维度,构建全程化、立体化、多层次、多向度的系统化宣传格局。在宣传形式上,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尤其要注重借助便利快捷的手机、网络、电视等平台,扩大宣传广度,增强宣传效果[3]。

二是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深度宣传机制。要注重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学生的深度诉求,结合宏观政策、关注民生、权益保障、财政支持结构、监督评估等方面的知识,构建校企合作政策深度宣传机制,夯实企业和学生自愿遵从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大量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与政策数量之多、发布频度之高相比,其收效远未达预期。其原因很多,其中政策宣传、解读、理解不到位,公众知晓度低,学校和企业对此理解有偏差不容忽视。好的政策只有宣传好、落实好、执行好,才能取得好的政策效果。也就是说,只要坚持政策价值、目标、手段与结果之间在逻辑上一致和连贯,政策才能产生公信力。价值反映了政策参与者的需求,手段是政策目标达成的方法和步骤,涉及运用的工具、调动或再分配的资源、行动的时间和流程,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政策手段,都应遵循需求导向与行动导向的统一。只有让校企合作中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充分了解政策旨义、政策内容、政策手段,才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是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的前提。在校企合作政策宣传上,要从“政策符号”走向“人本符号”,切实关注学生和企业的利益需求,抓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兴奋点,赋予其贴近百姓需求的政策符号。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重面向企业主体开展好专项校企合作政策宣讲活动。召集企业负责人开展政策宣讲,使企业端正对参与职业教育、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认识。要让企业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内容,亦是中国梦的载体,要从战略高度进行宣讲,增强企业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要让企业了解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内容,了解企业作为育人主体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了解政府对于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及学徒岗位所给予的政策优惠。

三是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舆情收集分析机制。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宣传工作,要求关注、收集和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舆论环境、社会心态、校企关系状况,以此作为决策宣传事项的基础性判断资料。在宣传工作中,政策宣传往往会在受众中产生锚定效应,影响受众的初步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收集和分析当下校企合作负面信息在受众中产生的不良“锚定”效应,塑造积极正面的校企合作舆论环境尤其重要。要建立收集学校、企业、学生对校企合作评论信息的工作制度,及时了解公众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和看法,了解校企关系的塑造情况,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宣传内容选择。此外,要特别关注受众对政府在校企合作政策制定、执行中的建议和意见,塑造官民互信的政策宣传环境。要加强对政策全程的监督,强化政策执行过程的透明度,要把政策制定、执行的各环节及时告诉公众,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并且及时倾听受众的反馈和声音,而对于政府对政策的改进与调整也要及时宣传,以树立政府的诚信形象。总体上,要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全面把握校企合作状况、校企合作政策调整、利益主体的各种诉求等方面的舆情脉搏,及时疏导和有效应对,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舆论环境。

四是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宣传保障评价机制。任何一项工作机制的完备,都离不开有力的保障和评价改进机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宣传工作要在加强宣传干部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人力和财力的同时,积极开展绩效评估,通过各环节总结、访谈、数据统计、问卷调查等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宣传投入产出以及效率和效果的分析,及时查找不足,做到持续改进。如一项基于对303位家长调查问卷分析的中职教育的宣传策略实证研究显示,不同传播渠道、不同宣传渠道对家长了解和认知中职教育及其校企合作情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研究显示,通过教师渠道了解中职教育和校企合作的家长,其选择子女不入读中职的消极观点表述更多,显示负面影响更大,说明教师对中职教育的内容介绍似乎没有起到正面引导作用;通过街坊邻居介绍的家长对企业参与中职人才培养工作主张“企业不准聘用没有读职业教育的工人”,以教师为了解渠道的家长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各项建议如“完善企业聘用合同制度”“职校生也有机会提升学历和文凭”“职校生也可以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的认同度最低;以新旧媒体为了解途径的家长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各项建议的认同度最高[4]。此研究还显示,此外,家长性别、文化程度、城乡身份等对职业教育宣传的接收和理解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宣传,不仅要加大力度,更要注重宣传策略、宣传渠道、受众的选择,同时要及时根据宣传效果分析查找宣传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实现持续改进宣传途径、宣传内容。

三、构建国有企业校企合作文化引领机制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国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承载主体,是中国经济的骨干力量和全民意志的体现,不仅有责任带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全面深化改革与自主创新的排头兵,更要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担当引领者。在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当发挥各方面优势,率先履责,作出示范。

一是明确引领机制的功能。明确引领机制的功能,是创建引领机制的前提。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涉及多方利益,在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育人为主还是用人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还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的选择中,折射出校企合作不同利益群体的心理要求。建立国有企业校企合作文化引领机制,就是要强化主流意识态的功能,坚持公平优先、政府主导、育人为主,通过打造国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样本,提升育人价值、规范育人行为、凝聚育人共识。

二是明确引领机制的内容。明确引领机制的内容,是构建引领机制的基础。国有企业往往有着良好的技术基础,也都设立了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因此在开展校企合作时有着良好的规范制度,应发挥国有企业的制度优势、管理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本优势,打造校企合作示范的制度样本、管理样本、标准样本、成果样本,并构建相应的把握主流校企合作态势的机制、落实国家法规政策的机制、创新引领方式的机制,带动其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好、更有效地参与校企合作。

三是加强引领机制的保障。加强引领机制的保障,是引领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首先,要制定引领机制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社会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性,主客观因素对人的实践会产生诸多影响,只有引领行动遵循一定的规范,才能不偏离引领目标。其次,要针对国有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职业教育专门出台政策,分类设计商业类国企、公益类国企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定国有企业提供实习岗、学徒岗的具体标准及校企合作教学标准。最后,要提高引领队伍的水平。提升国企管理者、企业技术人员以及学校管理者、教师的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有效实施校企合作育人。

四、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技术文化传承机制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在创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蕴育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其中在技术领域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技术文化至今为世界广泛赞誉。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技术文化传承机制,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技术文化,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技术文化的认同感。实现的策略是:

一是明确传承目标。优秀传统技术文化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有着深刻影响。传承优秀传统技术文化意义重大,其不仅承载着技术立国思想的演变,更是助推技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重要基础。传承优秀传统技术文化,其目标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以人为本,崇尚技术,传播文明,创造伟大。每一个技术的背后,都会有一段丰富的史料,传承技术,就是传承历史,以历史为鉴,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

二是确立传承方式。主要有四个。其一,将中国优秀传统技术传承实物化。由政府专项投资,依托企业、学校或其他部门建立技术博物馆,通过器物陈列、图片展示等展现技术发展和创新历程,组织学生参观史馆,领域中国技术风采,激励学生技术技能创新。其二,将中国优秀传统技术传承课程化。开展技术变迁研究,记录技术发展史,编制某一行业或专业的技术文化课程。将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统技艺以文字、影像形式记录下来,编制成立体化课程。其三,将中国优秀传统技术传承活动化。以举办论坛的形式交流、传播技术文化,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传统优秀技艺。其四,将中国优秀传统技术虚拟化。建立传统技术技艺数字化博物馆,展现中国技术技艺发展历程。

三是加强传承保障。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传承技术文化的重大意义,出台专项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建设各类技术博物馆或展览馆、虚拟数字化技术技艺博物馆,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依托职业院校开发传统技术技艺课程。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和传承成果的评估。建立传统优秀技术文化传播扩散机制,借助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扩大影响,让各类传承载体、传播方式深入受众之间,增强传承效果。

总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治理艰难而复杂,从文化视域对其进行梳理和建构,只是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路向,不是全部。文化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机制的构建亦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需要群策群力,持续推进。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49.

[2][3]周晶,姜延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非正式制度建设的逻辑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34):14-19.

[4]罗德红.中职教育的宣传策略——基于对家长的调查问卷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22):27-31.

On the Governance Path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Wan Xingya, Zhou Jing

Abstract To promote governance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and shap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governance route, which can adop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construct cultural understanding mechanism, cultural propaganda mechanism, cultural leading mechanism an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mechanism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ltural mechanism; governance path

Author Wan Xingya, professor of Jilin Huaqiao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Changchun 130017);Zhou Jing, research associate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治理路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