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6-05-14 12:43何丽萍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摘 要 复杂性思维是以“整体性、非线性、动态性、不确定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现代思维方式。为了突破简单性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需要用整体性思维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用非线性思维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异质性问题、用动态性思维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发展过程、用不确定性思维正确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混沌状态。

关键词 复杂性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

当今社会的基本特点就是复杂性,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它还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普遍而又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样也充满了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一方面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正变得愈加动荡和不确定,另一方面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由大量按一定规则进行非线性交互作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组成的动态系统。为了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突破简单性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转变思维方式势在必行。

一、复杂性思维的具体内涵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复杂性思维是对近现代以来科学研究中所出现的还原论、线性、静态性、确定性等简单性思维的超越。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日益频繁,复杂性思维从最初的哲学领域逐步运用到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并掀起一股方法论转向和思维方式变革的浪潮。

关于什么是复杂性思维以及如何界定复杂性思维,学术界看法各异,莫衷一是。综合各种观点,其中较为受认可的是:复杂性思维是基于复杂科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来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式[2],它是以“整体性、非线性、动态性、不确定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现代思维方式。首先,整体性。自然界的物质活动与人类社会的精神活动,是许多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不仅强调对构成事物整体的诸多要素的认识,还强调对构成事物整体的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其次,非线性。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领域,都存在不胜枚举的变量所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动力结构,事物运动不会遵循简单的规则秩序,认识事物的运动发展也不能仅限于一因一果的简单解释,而是以非线性思维对复杂系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与预测。再次,动态性。复杂系统不是单个要素的静态集合,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化过程,这种动态演化不仅表现为复杂系统对外界环境的主动适应与积极调整,还表现为系统自身不间断的有机发展过程。最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确定性的不重要,而是力求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复杂系统由于受环境刺激随机性、主体适应随机性的影响,显示的行为既有确定性发展方向,又有不确定性发展阶段。如果复杂性思维缺乏这种不确定性特征,就会使复杂系统失去活力,面临的风险陡然增大。

二、简单性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简单性思维曾在人类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简单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当做真理的基本特征,从自然科学领域的牛顿“三大定律”、爱因斯坦“逻辑简单性”标准、莱布尼茨“单子论”,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毕达哥拉斯“美与和谐”思想、孔德“实证哲学和社会学”等,人们普遍认为,在面对复杂系统时,能够通过化简和割裂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以“还原论、线性、静态性、确定性”等为基本特征的思维方式就是简单性思维。毋庸置疑,简单性思维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但是随着后工业文明的兴起,在面对许多无法用简单性原则解释的复杂现象时,简单性思维的权威性出现式微状态。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构成要素,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组织与建构,都存在着简单性思维无法突破的困境。

1.还原论思维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性

还原论思维认为:事物由简单的要素构成,复杂的事物可以从某些简单的要素出发去理解整体。这种思维方式将整体功能理解为简单的技术运作程序,力图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容易忽视事物之间的关系特征和整体属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并未从根本上摆脱还原论思维的影响,比如,学科专业化带来课程设计和科目设置的不断分离和细化,培养完整的人的课程设置愈发原子化;学科边界意识狭隘,缺乏多学科的协作研究;企图从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序分割出一个个本质的东西进行研究,再平面合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莫兰曾表示:“由于根据学科划分而被片段化了的知识占据优势,常常使人不善于进行部分和整体之间的链接工作。”[3]将成功处理简单系统方法推广或移植到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知识,但却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性。

2.线性思维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线性思维是一种把研究对象进行有序分割,以“单向度推进、缺乏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思维方式。线性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将成功经验不加改造和限制地生搬硬套、线性推广;另一方面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仅仅是向受教育者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和说教,将受教育者看作是缺乏主体性的“受体”,忽视了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性。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人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增强、社会环境因素增多、社会竞争程度加剧等各种因素的考验,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复杂性。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化解各种消极因素,不可能约化为简单性的线性思维去处理。不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把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单向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被规定为完全遵循确定方案、计划等预定程序的现成的人,而非真正意义上具有生成性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降低其实效性。

3.静态性思维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动态性

静态性思维将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由无数质点相加的总和,它注重时间的间断性、静止性,将时间的连续性、动态性排除在科学研究的视野之外。而“世界是由性质和关系组成的有机体,具有内在的联系和结构,具有生命力,并处于不断的演化中”[4]。静态性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选择的平面化。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者预先设定的信息”为教育内容,未根据时代发展,实现时代内容、理论内容、实践内容的有机整合。二是教育关系的固定化。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关系,缺乏主体间互动以及主体与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三是精神资源的积累化。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个精神资源积累的过程,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连续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生成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客体、内容、方法等因素组合是动态的,若单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静态分析,容易导致教育目标确定、计划实施、机制选择、检查评估反馈等一系列环节僵化,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丧失发展动力。

4.确定性思维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

在确定性思维的指导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热衷于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与结果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以期使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可以被精确预测。然而事实表明,在快速变化的时空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外在环境之间交互影响空前密切,各种影响因素立体交织,原因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呈现出不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受既定“科学规范”的严格束缚,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同时,也要建构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少教育者把确定的主流文化或权威意识强加于受教育者;少数学术权威主体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一种不容反驳的确定性“公理”、普遍性规律和原则。这种狭隘的排他性和武断性思维,企图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逼近人为预设的确定性真理,是一种自闭现象,不能使多种声音相互交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三、复杂性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指向

思想政治教育若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各要素间的联系以及自身的发展态势,容易导致“化简和割裂”。因此,运用复杂性思维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要素的异质性问题、变化发展过程、混沌状态等,对于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用整体性思维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整体性思维相对于还原论思维而提出,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起相应的整体方法论。首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不是抽象、片面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还原为细化学科、肢解内容、切割关联,而是用整体性思维去广泛加强多学科协作、有机统一多元化价值取向以及全面认识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次,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不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是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各部分内容有着整体性的认识。再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来说,既要整合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也要不断与社会大系统进行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以获得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热量”。因此,在强调用整体性思维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不能忽略各部分中蕴含的整体性,也不能切割各部分的关系和属性,要把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资源吸纳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有机衔接起来,以期更好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合力。

2.用非线性思维方式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异质性问题

非线性思维是把研究对象当作非线性系统进行认识,以“立体、互动、开放、自演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有序态、混沌态、偶然态、随机态等多样性要素共同存在于这一复杂系统内,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会随系统内外不同要素参数、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面对相互作用、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时,要保持开放、创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工作态度;思想政治受教育者要突破个体思维与行为局限,增强群体思维交汇与组织聚集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改变自上而下、由外及内的线性模式,建立适应复杂、多样、多变的立体互动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改变传统预先设定的单一内容,实现多元内容的有机整合。

3.用动态性思维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发展过程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开放,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西方不良思潮与国内错误观点交织的挑战;面临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和话语内容受到冲击的挑战;面临来自教育对象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不断增强的挑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时延、震荡、瓶颈、混沌等动力学现象。只有用动态性思维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发展过程,动态因素造成的复杂性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打破思维定势,考虑具体的时空条件,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开放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把教育各环节细分为一个个没有关联的基本单元,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一脉相承的有机衔接过程,以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过程的动态把握。

4.用不确定性思维正确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混沌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意味着可能性要多于可实现性”[5]。据此,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乃是一个毫无规律可循的高度非线性混沌状态,其发展趋势也不能进行精确的预测,从而走向了虚无主义、怀疑主义与相对论。实际上,“今后科学思想在所有的部门都要考虑有序和无序、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联合”[6]。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面对混沌状态时,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演化坚持有限预测观,超越权威结构,加强批判意识,推进学术创新。此外,由于混沌是复杂性系统状态的基本属性,系统中的某个不确定性因素极有可能通过耦合得以放大,从而增加了系统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特别注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偶然性、不确定性事件,防止形势恶化,产生不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复杂性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并非主张用复杂性思维来消解简单思维,而是预示其在解释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具科学性。复杂性思维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各状态的属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1] 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2] 杨美新.复杂性思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3] 埃德加.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莫兰,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A.N.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5] 保罗.西里亚斯著.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理解复杂系统[M].曾国屏,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6] 埃德加.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莫兰,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何丽萍(1983-),女,广西灌阳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桂林旅游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