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的诵读教学

2016-05-14 13:12王英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诵读教学范读古诗文

王英

摘要:在我国浩瀚的古典诗文中,一篇篇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古诗文,无一不闪烁着先人们的智慧,激励着后人去学习。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或悲壮或激扬或优美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真善美的洗礼、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谈几点感受。

关键词:古诗文 诵读教学 范读

一、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声情并茂的范读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它能架起作品与读者心灵交流的桥梁。如何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这就需要通过听声情并茂的范读定出感情基调的同时,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让学生在模仿练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

首先,读准重音。正确处理重音,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读得响亮,才能表示出兴奋、喜悦、激昂的感情;低音读得低沉,才能表示出肃穆、悲哀的感情。例如,教学《声声慢》时我先让学生找出重读的音,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何?因为这十四个字奠定了全诗的凄婉愁苦的感情基调。又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因为满地的黄花、旧时的燕子、萧瑟的秋风、绵绵的细雨使诗人满目萧条,触发了她内心的凄苦。颜已衰,人不在,物是人非,情何以堪?诗人满心的凄苦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因此要重读。其次,把握语调。诵读时,要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升降,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表达爱的感情应读得气徐声柔;表达憎的感情应读得气重声硬,表达悲的感情应读得气沉声缓;表达喜的感情应读得气满声高……课堂上,我让学生依据朗读指导选择恰当的语调,学生很快找到了,《声声慢》应读得气沉声缓;读《小石潭记》时,初见小潭应该读得轻松自如;看到潭中游鱼细石满怀喜悦之情,应读得气满声高;感受到潭中幽静的气氛,忧伤凄凉之情在诗人心头油然而生,所以应读得气沉声缓。再次,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叙述部分应用平缓的节奏。由此来看,《声声慢》要用慢节奏,《小石潭记》要根据感情的变化快慢节奏交替使用。

二、深入品读,读出情味

叶圣陶先生说:“让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只有‘读之以情学生才会‘感之以趣”。也就是说读文章要读出情味。在朗读中音随意转,气随情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这样,一段文字读出来,既有外在声音,又有内在的思想感情。

学生诵读古诗文时,常犯的错误是不善于把握句子的感情,有语而无情,如何引导学生从句中品情呢?我认为首先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兴趣爱好、诗作背景、社会背景等,其次要理解诗意以及作者赖以表达情感的意象,因为只有解诗意,才能品诗情。例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是她后期的作品,此时她的丈夫病逝,双亲离世,国破山河碎,自己又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看了她的经历,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因此作者在诗的开头就用14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奠定了凄苦悲凉的感情基调。再看她选择的意象:酒是愁的象征,雁是离愁的象征,雨代表哀伤愁苦,梧桐代表凄凉悲伤,满地黄花又是女子憔悴容颜的象征。弄清了意象的象征意义,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人满眼愁苦,满心凄苦,因此我引导学生用缓慢的语调读出凄婉忧伤之情。由此可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品读诗歌,自然能因情用气,以情带声。

三、借助媒体,读出美味

创设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特定情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更能直观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把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用什么来创设情景呢?多媒体是最好的选择。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在许多诗人的诗中都体现了这一点。例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纵的是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不需要多精湛的画技,寥寥数笔就勾勒了一幅意境开阔,雄浑壮丽的塞外风景图。岑参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翰海栏杆百丈冰”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无一不是一幅或雄伟壮丽、或美仑美奂的风景图。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现出一幅幅与诗句相应的图片或动画,在反复诵读中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在脑海中画出一幅幅图画,走进诗人的意境,与诗人同喜同悲,自然朗读时便能读出美味。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所描绘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如此秀丽的风景,对于大西北的学生来说是奢望。从未见过,怎会有美感。因此我制作了精美的图片:青青翠竹、藤蔓缠绕、游鱼嬉戏、小潭怪石、流水潺潺……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缓慢展开图片,悠扬的古筝独奏曲让静态的审美意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面对这一幅幅绝美的视觉盛宴,任何“粗鲁”“烦躁”都望而却步,任何“小动作”“窃窃私语”都羞退了,朗读渐入佳境,语言也不知不觉的变美了。因此,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去朗读,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从而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

四、回味赏读,读出余味

诗歌短小精悍,寥寥数语却留给人无限的想象。不论是采用哪种方式导入特定情境,以增强诵读效果,还是饱含激情地诵读演绎作品,它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共鸣,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鉴赏评价,让学生独到的见解得以亮相,有个性的发现得以张扬。然而要读出余味,还需要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要么续写诗后的内容,要么把诗文改写成散文,要么比较探究后写出感言,要么用几句简洁哲理的话表达读后的感想……例如,我在讲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让学生以自己的眼光、感受,根据课文内容把诗文改写成导游词,学生异彩纷呈,不但有柳宗元没有看到的美景,还有与柳宗元不同的心理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感受到的情感不是凄凉、伤感,而是心旷神怡。通过比较更能感受到柳宗元遭贬后的失落心情。这样学生不但对景物的特点了然于心,而且也加深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此时再读,学生的诵读又多了几分情感。再如,讲授《声声慢》时,我让学生把诗词内容改写成散文,把自己当成李清照融入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改写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理解,受到了思想的洗礼。好的诗文总留给人想象的空间,作为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巧妙去添补了这个空间,才会拉近与古人的距离,此时再去回味赏读诗文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古诗文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然后深入品味诗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接着借助媒体直达作品核心,最后回味赏读,产生联想,再现高潮,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多样的诵读训练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使学生熟读成诵,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背诵、理解能力,使课堂教学多姿多彩。

猜你喜欢
诵读教学范读古诗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