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教合一”在数学教学中的缺失现象

2016-05-14 16:53顾健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6年9期
关键词:合一教者进程

顾健

在新课程改革的澎湃浪潮下,将讲解传授者的“教”和探究思维者的“学”进行高度融合的“学教合一”教学理念,成为课堂教学进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效贯彻之举.初中数学教师在其运用“学教合一”中,应深刻认清和掌握“学教合一”缺失现象的特征,提升“学教合一”教学的应用深度和效能.

教育发展学指出,数学学科学教进程是教者的教学和学生的求知,两个“活动圈”之间有机融合、深度融合、互融互通的实践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澎湃浪潮下,将讲解传授者的“教”和探究思维者的“学”进行高度融合的“学教合一”教学理念,成为课堂教学进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效贯彻之举.“学教合一”的实践模式,细致地界定了传授知识技能群体的主导性地位和指导性作用,准确地指明了真理求知者的核心地位和中心功效.常言道,目标任务,重在行动,贵在落实.但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虽然思想上足够重视,但在实际行动上却不予付诸实践,导致理论和实践之间“脱节”,出现教学进程中“学教合一”教学缺失现象,对教师的“传道授业”的讲解传授活动深入实施以及学生的“求知求真”的探究实践活动有效开展产生制约和阻碍.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刻认清和掌握“学教合一”缺失现象的特征,提升“学教合一”教学的应用深度和效能.

二、“学教合一”在数学教学中的缺失表现

一是“学”“教”割裂.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合二为一、融合贯穿、双向互动的进程.但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认知“教”和“学”的内涵意义上,在确定“教”和“学”的实践运用中,将教学进程中的“教”和“学”二者活动进行人为的“割裂”,采用片面的“眼光”,把“教”和“学”之间的活动“分而论之”,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交集”,各自为阵,初中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讲解指导不能同步实施、同频共振,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双向性”等特征不能较好体现,影响和削弱了“教”和“学”的特性和功能.如“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堂观摩中,笔者发现,某教师在讲解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内容时,就没有将主体的“学”融入其讲授之中,而是运用的教师讲解在先,学生模仿在后的方式,教者自己先单方面的地讲解“表演”,然后学生遵从被动的“探知”,没有将初中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理解和性质探索活动融入进教师的“先讲”之中,导致教学脱节,互动不通,活动不佳.

二是以“学”替“教”.教师的讲解指导活动,是为了促进和引领学生主体更为深入有序的学习求知.但有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新课改提出的“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涵理解产生偏差,放大初中生的主体地位,过分高估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将数学课堂交给学生,放任初中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没有将教师的“引领”、“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导致初中生数学学习活动杂乱无章,并且对自身学习实践活动的缺陷、不足缺乏认知,实时改正,不能在预定的、既定的教学“轨道”上深入前行、正确探究、科学实践、合作思维.

三、实现“学教合一”教学预期的方法途径

一是体现互通特征,“教”和“学”要双向沟通.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观念碰撞、友谊加深的过程.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之间是有效连接、深入联系、高度结合的进程.“学教合一”教学理念的最显著内涵就是“教”和“学”之间融合贯通.教者在课堂内容及环节的设计和组织进程中,要紧扣教学所呈现的双向特性,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之间进行有机融合,找寻和缔结“教”和“学”之间的有效衔接点,开展学教互动、学教相连的双边实践活动,推动“学教合一”进程,提高教学效能.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知识点中,教者运用互动谈话式的教学形式,紧扣住相似三角形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动手操作、对比、谈话等交流、探讨活动,让师生在师引生探、学教衔接、师生配合的双边双向的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得到了有效结合、有机融合,实现了学与教之间的深度融合,双向进步.

二是体现指引功效,“教”和“学”要并融共进.教师课堂讲解,应该成为学生深入探究、高效探知的“指南”和“指针”.新课堂改革试行纲要,将主体地位摆上了更为显著的位置,把技能素养作为第一要务予以落实,引领和指导他们学习实践,推动和发展他们的学习求知进程效果.“学教合一”理念运用,就是要将学与教的各自特性得到有效的放大,学与教的活动得到深入的推进,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精确指点,达到初中生学习实践的有效化和最大化.如“如图1,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DE平分∠ADC交BC于E,∠BDE=15°,求∠COD与∠COE的度数”问题教学,初中生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得到该问题的解题思路为:“要求∠COD与∠COE的度数,根据矩形的性质及已知条件可知△COD是等边三角形,△CE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CE=CO,则∠COE=12(180°-∠OCE)”.此时,教师根据初中生解题思路中存在的“瑕疵”,组织开展“以导促思”、“以教促学”的“学教合一”实践模式,向初中群体提出“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腰直角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等,引导初中生开展思考并予以回答,并根据他们所作出的回答内容,对刚才的解题实践进程再次进行研析.初中生此时认识到解题思路中存在“没有进行推导就直接判定得出等边三角形”的不足,进行实时改进,获取其解决的方法,切实了案例解析的进程,保证初中生“学”得实效.

三是体现互补功效,“教”和“学”要有机结合.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群体——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教与学之间的协调发展、深刻有效.教者开展讲解指点实践,是为了达到求知者学习实践效能提升的目的.主体学习成效,一定程度反映和呈现了教者的目标理念以及付诸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进程中,要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有效进行高度的融合,善于借助教师的指导功效以及依托学生的“镜子”效应,反观和深思教者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此改进和优化自身的生成活动.同时,也利于学生及时“回头”反思,获取认知新解和正确学法,促进良好学习习惯树立.

课堂是“教”和“学”的有机融合的承载体,初中数学教师要深刻认知教学特性,准确运用“学教合一”,协调“教”“学”关系,实施科学教学,实现“教”和“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合一教者进程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三线合一”用法多
人剑合一
Dalvik虚拟机进程模型研究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高娜作品——合一园艺空间设计
快速杀掉顽固进程
不留死角 全方位监控系统
中外民主法制进程专题复习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