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囫囵吞枣

2016-05-14 05:58施辉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疾风曼德拉柳永

施辉

一、说理文论据运用评说例文一

1.话题:坚韧。

2.例文呈现。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丰子恺曾言“既然无处可逃,不如欢喜;既然没有净土,不如净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只有拥有这种淡泊宁静之心的人,才拥有坚韧的精神,才会收获别样的人生。

困顿之中破风劈浪,逆境之中勃发生长,窘迫之中坚毅自强,任人生苦痛,只道一声: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埋头苦读于无人问津的政治史书,不辞劳苦地奔跑于市井街头调查市民的生活状况,怀特·罗伊就是这样从小事的点滴积累中收获丰富的经验,立足于人民内心的最柔软处,终成著名政客。若他没有持之以恒地研究民生问题,若他放弃为他人谋福而只谋一己之福,还会成为今日政界一颗闪闪发光的璀璨之星吗?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双腿残疾无法禁锢自由的心,黄美廉在轮椅上走完双硕士的求学路,以清丽的文字震动文坛,纵使黑夜蒙住双眼,她也要执灯照亮前方的路;海子在别人无情批驳的尖酸中失去自我,终究没有遵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丽誓言,而湮灭于黑暗中无法自拔。他失去的不仅是精神的纯净天堂,更是岁月淘洗后的成熟与沉稳。

不再在任何东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条,哪怕是别人的目光。人生纵是一场苦旅,对待事物的不同心境便决定成果,而即便在路上,若你不学会在逆境中坚守,终是一场无望征途。

如是想,一个生活困窘、家境不幸的人何以能用口袋中仅剩的10块钱最终赚得盆满钵满,他凭什么才能完成华丽逆袭呢?他只是憋着一口气埋头坚持做下去罢了,试问:有多少人能坚守自己以为正确的事直至闭目逝去之日?

梵高曾言:“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唯其如此,则真理可喻,功业可就。”贝多芬双耳失聪仍坚持狂热的音乐梦,终扼住命运的咽喉;史铁生挣脱残疾的苦痛枷锁终成地坛之子;薇薇安摒弃他人嘲讽坚持自己终于声名显赫。由此观之,若你能在一息尚存时坚毅摆渡,终会冲破风浪,仰望星空。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3.号脉诊断。

说理文恰当运用论据,可以更好地说服读者,可是,如果论据不准确,违背事实,或者作者为了自己表达的需要,随意篡改,论据的根基浮动了,论点的大厦也就很容易倾倒了。

我们来看文中海子一例。首先,“海子在别人无情批驳的尖酸中失去自我”“他失去的是精神的纯净天堂”,海子失去自我了吗?失去纯净了吗?评论家朱大可先生赋予海子的死以崇高的意义,海子成了20世纪末中国诗坛为精神献身的象征,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可以说,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一直保持着一颗圣洁的心。再看文章说“终究没有遵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丽誓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誓言吗?大家都知道,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两个月后,海子卧轨自杀,这首诗表达了对质朴、单纯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但表面的轻松欢快掩不住他在今日的世界里受到的羁绊牵累,什么时候成了美丽的誓言?作者似乎想要以海子的脆弱从反面论证“坚韧”的重要性,可是,即使这样,海子的死,哪能这么简单地归结于不坚强?

论据的准确,还意味着论据与观点之间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从文章第一节来看,作者似乎想要表达人生需要坚韧。“坚韧”,是指面对危险与灾难时精神的坚定、坚强的耐受力、勇气和后劲,其近义词应是“坚固、坚实、坚忍、坚毅”等等而绝不是“坚持”。我们来看文中怀特·罗伊的事例,“埋头苦读”“不辞辛苦”“从小事的点滴积累中收获丰富的经验”以及作者的假设分析——“若他没有持之以恒”“若他放弃”等等,表现了奋斗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那么,这跟“坚韧”又有什么关系呢?包括下文简单提到的贝多芬、薇薇安的事例,作者似乎也在强调他们的“坚持”。这样随意地更换概念,即使论据是符合事实的,但通过它们要阐述的是另外一个道理,不能佐证文章的观点了。

再看一些细微处,文章开头引用了丰子恺《豁然开朗》中的一段文字,可原文应该是“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作者却从这句话引出“只有拥有这种淡泊宁静之心的人,才拥有坚韧的精神”。“只有、才”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作者似乎想要阐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但下文,这两者的关系却压根儿没有提及,如果将此移到文章最后,揭示之所以能坚韧,是因为内心的宁静,或许道理就能说得更深透一些。

其实,不仅论据运用分析要准确,用词也是需要推敲的。文章第4段写到“浮生若梦,任疾风牵引梦想的金丝线”,从题目看,“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疾风”应该象征人生的困难、挫折、障碍、险境等等,再看“牵引”,本义是“拖、拉”,如“这条线路的列车都由电力机牵引”,显然“牵引”是从正面提供一种力量,“一种被幸福所牵引着的微笑”亦然,这样说来,“疾风牵引梦想的金丝线”就让读者不明所以了。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谈到,文字是思想和感情的表现,文字的推敲需要一种严谨的态度,对论据的选择、分析也不例外。

二、说理文论据运用评说例文二

1.话题:阳光。

2.例文呈现。

站在春天的阳光里

总是会受到现实的挤压,把追求春天的光明浸入冰冷的水中,肆意侵蚀,冷遇、歧视、嘲讽……这些为不公平而造的词汇就如冬天无情的利刃,把善良的灵魂中伤。可是站在春天的阳光里,无论路途有多坎坷,总有向往美好的心还在执着,给自己一个信念,给世界一个春天。

站在春天的阳光里,读那些名字、那些心灵。因为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三变似乎看不到春天的希望,孤独、绝望……然而阳光留住了他,捡拾起了生的希望,在勾栏瓦肆的一隅,柳永走进了人生的春天,璀璨了两宋词坛;因为一幅《向日葵》,梵高站在了春光里,在美术的殿堂里悟透了生命的本质,勇敢释放自己的心灵,于俗世红尘燃亮了艺术的赤焰……

站在春天的阳光里,凝眸那不屈的灵魂。在那个歧视横行的南非,冷眼和鄙夷为历史划下了深深的痕迹,无数黑人在冰冷无情的世界挣扎,他们呼喊着,祈求者,渴望梦想的春天。心有春天,27年牢狱的暗无天日非但没有消磨曼德拉的热情,反而让他更深刻地了解了世道。透彻的心更加坚韧,不屈的灵魂洒满阳光。历史翻开了下一页,黑色皮肤的孩子和白色皮肤的孩子一起在公园荡着秋千,那是曼德拉的春天——给每一个灵魂以同样仰望上帝的机会。

走进春天的阳光里,曼德拉用力喊出反对歧视,那些人群中黑亮的眼睛里渐渐褪去灰尘。春天的阳光均匀地洒在每一个角落,每个面向它的人都会拾得一份和煦的温暖。

不是所有的角落都会洒满阳光,不是所有的春花都会被赏识赞美,不是所有的渴望都会被实现。

世界一天天变化,就像那草地上的小羊,它或许不谙诗意不懂春天的烂漫,但凝眸春花,留给人们一段深思。毕竟,站在春天的阳光里,阳光那火热的唇,会恣意地吻着他们飞扬的思想,跃动着世人诗意情趣的心脏。

站在春天的阳光里,阳光灿烂了我的心空。

3.号脉诊断。

我们还是先来看文中的两个例子。文章写道:“因为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三变似乎看不到春天的希望,孤独、绝望。”“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出自柳永的《鹤冲天·黄金榜上》,意思是“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回婉转的歌唱”,这是柳永初次参与进士科考落第之后抒发牢骚感慨的词作,而此时的柳永,还并没有“绝望”,他认为是“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据说后来宋仁宗一次“临轩放榜”,看到柳三变的名字,想起他曾写过的上述词句,便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把他黜落了,这才导致其后的遭际。再看梵高,文中写道:“因为一幅《向日葵》,梵高站在了春光里。”事实是这样吗?梵高一生创作了十一幅向日葵,其作品是伟大的,然而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的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这两个一鳞半爪的例子中注入了作者多少的想当然啊。

再看,“春天的阳光”应该是一个整体意象,象征温暖、光明、明媚,既可以说是人们内心要有春光般的明亮,也可以说是人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迎来的人生美好境地;既可以是为自己赢得的,也可以是为他人、为全人类赢得的,如曼德拉毕生为之奋斗的平等世界。总之,这个意象有两种理解,一个偏向“因”,一个偏向“果”,文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点展开分析,切不可忽而这样,忽而那样,会导致十分混乱。如写柳永,“然而阳光留住了他”;写梵高,“因为一幅《向日葵》,梵高站在了春光里”。这两句中“光”的内涵前后是不一致的。作者有时还将“春天的阳光”整体打包,如第1段中“站在春天的阳光里,无论路途有多坎坷,总有向往美好的心还在执着,给自己一个信念,给世界一个春天”。其实,作者可以清晰地表达为“心中有阳光,世界就有春天”。当然,在论证过程中,也要把柳永、梵高、曼德拉他们心中的“阳光”的具体内涵揭示出来,如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的不放弃、对未来的信念等等。

此外,到底是谁“站在春天的阳光里”?从文中看,应该不是作者自己吧?可是文章的第2段、第3段“站在春天的阳光里,读那些名字、那些心灵”“站在春天的阳光里,凝眸那不屈的灵魂”又分明是在告诉我们:“站在春天的阳光里”的是作者自己。如果是作者,那又想表达什么呢?

显然,“春天的阳光”是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写了自然的春天,可篇幅过长。另外,“把追求春天的光明浸入冰冷的水中,肆意侵蚀”“世界一天天变化,就像那草地上的小羊,它或许不谙诗意不懂春天的烂漫,但凝眸春花,留给人们一段深思”等等,前言不搭后语,华而不实,似是而非,令人不知所云。

以上两文都来自某杂志2016年高考考前必背范文,文后“文章广泛选取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色彩”等无关痛痒、万金油式的点评,实在是误人至深。

(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15028)

猜你喜欢
疾风曼德拉柳永
佴同涛: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柳永·望海潮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云山万重归故乡,疾风千里叹离愁
曼德拉度假别墅
从“柳三变”到“柳永”
赛马奇案
论柳永词的“俗”文化
为何钦佩曼德拉
《疾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