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导向性”作业设计到再生写作

2016-05-14 05:58郁皎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导向性学情香气

郁皎

作文“导向性”作业,是教师通过对作文题目的反复思考和准确把握,在确立写作训练重点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的在作文课堂教学之前完成的学习任务。

从“导向性”作业设计出发,到课堂上的写作指导,到再生写作的目标实现,充分体现了作文教学“过程化”的特点。和传统的写作指导相比,它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关注更早,对学情的关注更密切,过程更丰富,效果也更显著。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精心设计作业,指导学生开始目标引领下的写作预构

一份完整的作文“导向性”作业,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板块:

1.资料助写,设置情境。

在设计“导向性”作业时,要先给学生提供与写作有关的资料,如“写作要有文体意识”“关于细节描写”“关于片段连缀法”等。这些资料,可称之为“助学资料”。

助学资料,可以起到一个热身和导引的作用,等于是学生设置了一个学习的情境。它首先告诉学生,“这一次”作文训练的点是什么,它需要关注什么,懂得什么,思考什么。其次,它也是对学生写作知识的一种必要补充,一种无声 传授。

当然,助学资料绝不能提供太多,一般以一个知识点为好。否则不仅会喧宾夺主,重点不明确,而且也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缺失,反而起不到“助学”的作用。

2. 范文引路,提出问题。

出示范文,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写作知识,明确本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如果只有沉默抽象的理论,学生的理解终究只能是囫囵吞枣。有了鲜活具体的范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才能从抽象走向形象,从模糊走向清晰。

如写作《明媚的角落》,重点是训练细节描写。我在设计“导向性”作业时提供了两篇范文,并布置了三个思考题。这三个思考题,分别涉及点题、选材、细节描写三个点。前两个问题是铺垫和过渡,而对细节描写的品析才是重点。

3.预设作文,构思全篇。

在“导向性”作业的最后,可让学生围绕文题,根据写作要求对此次作文进行预设。

可采用列提纲法,即让学生预先构思作文的骨架,并写成提纲。这个提纲,可以清楚地反映每一个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立意深浅等方面的把握,给教师传递大量有用的信息。

也可以结合“这一次”作文的训练点来设计思考题。如《别样的风景》,训练点是“片段连缀法”。我是这样设计的:

A.你想写的“别样的风景”是:————。

B.为你预设的三个片段拟写小标题,或设计三个句式相同、体现文章脉络的句子。

综上所述,作文“导向性”作业的三个基本板块就是:资料助读——范文引路——写作预设。

这些具有导向作用的作业,引领着学生对写作的预构。而这些写作的原初体验,也正是我们在作文指导前首先要获取的原始密码。

二、认真批阅作业,进行基于学情分析的二次备课

杰罗尔德说过:“为学生学习提供规划是一件富有挑战的、有趣的和有意义的事情。”这显然强调了教师备课的重要性。如果说设计“导向性”作业是教师的第一次备课,那么批阅作业的过程,就是教师进行二次备课的必要环节和铺垫。

教师批阅作业的过程,是捕捉、筛选信息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更要有一颗慧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了解学情,善于发现问题,并学会取舍。

有些问题是共性的。如作文《遗憾》,训练点是积极立意。在批阅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积极立意”,就立即抓住这个生长点,上了一堂题为“平时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学会反向思考,积极立意”的作文指导课,现场生成很多,效果很好。再如批阅作文《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的课前作业,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无法确立写作重点,便挑选他们预设的素材,组织学生当堂讨论,在对比中甄别,在质疑中明晰。这堂作文公开课“淡妆浓抹总相宜”,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有些问题是个性化的,但同样有探讨的价值。如作文《令我———的一个字》,我从作业中发现有几个学生预设的中心事件中始终未提及“我”。我抓住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当机立断开始备课,上了一堂作文课——“记叙文中要有‘我”。

三、发挥作业功能,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再生 写作

作文教学的作用点,是学生。学生真正有所得,才是王道,才是终极目标。所以,归根到底,“导向性”作业的布置和批阅,是为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再生写作服务的。

什么是再生写作?黄厚江老师在《再生作文的追求和前提》一文中曾说:“再生作文,就是针对‘学生在写完作文后,很少有再回头去看自己文章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作文再生的规律,引导学生文章写好以后还要‘再回头去看自己文章的。”

的确如此。经过教师的沉静备课,课堂上巧妙的引导,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他们的思维经历了一个由朦胧到清晰、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他们在体验和享受了这个过程之后,就会“回头”去看看自己的原始作文,产生修改或推翻的冲动。

在批阅完学生作文《成长中的一缕芬芳》的“导向性”作业以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芬芳”就是指“花的香气”,理解过于狭隘。在“如何写作比喻性作文题”的作文课上,我提示学生要“抓住特点,理解喻意”。经过激烈讨论之后,大家的思路立即打开。如:有形的香气有“咖啡的香气”“粽子的香气”“茶的香气”“牛奶的香气”等;无形的香气指“美好的画面”“美好的话语”“美好的德行”“美好的人物”等。“无形的香气”具体来说,还可以指“一首名曲、一本书、一张老照片、一道明媚的阳光 ”,可以指“父母的关爱、父母之间的互相体贴、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友情、旅行中陌生人的帮助 ”,不一而足。当然,也可以将有形的香气和无形的香气交融在一起,一语双关。

有一个学生原来对“芬芳”的理解仅停留在“母爱”上,所预设的材料也是极为老套的“雨天送伞”。经过这堂作文指导课后,他撤换了原来的构思。他作文中的“芬芳”既指“桂花糕的香气”,又指一位卖桂花糕的老人对传统手艺的默默坚守。他在文章结尾写道:“在老人桂花糕的香气中,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懂得让心静下来,去细细体会生活中的芬芳。”这样的作文,相较于当初“导向性”作业中的“预设”,显然是提升了好几个层次。

可以说,这个学生超越了原来的自己,得到了提高,得到了成长,真正实现了再生写作。

以上三个步骤,是逐层递进的。布置作文“导向性”作业,是前提,是触发点;教师的批阅、修改、备课、指导,是关键;学生的再生写作,是归宿,是落脚点。

布置作文“导向性”作业,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意义:

1. 尊重学生原初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黄厚江老师在《语文的原点》一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作文教学也是如此。针对学生的问题,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完成“导向性”作业,是他们与“这一次”写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他们对眼前这份作业的思考,就是本次写作的原初体验。

在教师提供相关助学资料、设计相关作业之后,学生就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思考。那一刻,他们的耳边不再有教师喋喋不休、半懂不懂的理论指导。他们只沉浸在静谧的氛围里,面对一个个思考题,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潜心感悟,潜心构思。那一刻,他们不是无助的、被冷落的、不知所措的。他们有作业做向导,有问题做抓手。在作业的牵引下,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

2. 促进教师了解学情,增强作文指导实效。

王荣生教授说:“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情。”的确,教师的备课上课都要依托学情。不基于学情的教学,等于是空中建阁,水中捞月。

通过“导向性”作业,教师们可以体察到学生的写作思路,明白学生考虑问题的局限性,他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最大的滞碍将会在哪里。也许是审题不清,也许是结构不妥,也许是详略不当,也许是材料不好……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写作思路会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了解。也就是说,学生完成“导向性”作业的情况,为教师的作文指导课提供了客观而翔实的学情。

如此,教师可以选择某一个共性的问题,也可以就某一个学生的典型问题,在课堂上开展质疑、讨论、辨别等活动,有效地点拨、廓清、归拢。这个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品质大有裨益。

3.唤醒再生写作意识,强化学生自我感悟。

学生在完成“导向性”作业时对“这一次”写作的理解和认识是朦胧的、肤浅的,或者是有偏差的。经过教师的批阅、点化、指导,学生就有了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他会因为例文的触动和刺激,因为师生课堂上的互动和共生,思想产生顿悟,认知获得提升。

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隐性的,是学生写作思想的默默升华,写作能力的悄然内化。它能唤醒学生的再生意识,建立清晰的、深刻的写作思维认知,让他们在自我矫正、自我修复、自我完善中获得新的体悟。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正式写作时,必然能有柳暗花明的畅通感,另辟蹊径的愉悦感,超越自我的幸福感。

所以,正式开始动笔写作时的那个学生,已经不再是完成“导向性”作业时的学生了。他当初的凝滞被消融,狭窄的思维被豁然打通,一系列作文指导使他实现了难能可贵的自悟自得。

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学习,如修炼佛法。记得达摩曾对慧可说过一句话:“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意思是,悟道成佛这个事情只能自己去修证,他人不能代劳。

写作之道,也需学生自己悟得才好。教师在一旁拈花微笑,足矣。

在将近两年的作文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我越来越多地看到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迅速成长。这当然得益于作文“导向性”作业的设计策略。因为它关注了学生写作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自我感悟中切实提升了写作的 能力。

(江苏省江阴市顾山中学;214400)

欲望与理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50分)

小天莺听见一个老人在叫卖:“一根羽毛换取两个虫子”。就忍痛拔下一根羽毛换了两个虫子,美餐一顿。第二天,妈妈带着小天莺飞翔于天空,妈妈说:“等你羽毛丰满了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得到你所需要的一切。”小天莺虽点头,但心中仍惦记着虫的美味。第三天它一狠心拔下三根羽毛换了六个虫子,吃得非常高兴。以后,它成了老人的常客,不久,小天莺发现自己飞翔的本领远不如从前,但出于吃虫的欲望,它继续拔毛换虫。直到有一天它再也飞不起来了……小天莺羽毛没了,老人也不见了。最后它悲惨地含恨而逝。

许多事物只能满足人的一时欲望,但失去理性的人为它付出的代价却太惨重。请以“欲望与理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猜你喜欢
导向性学情香气
任务导向性训练与冰、酸剌激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康复的研究进展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患儿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春日香气
论新闻记者如何把握好新闻导向性
香气锁定狙击心中的他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与生活自然为伍的夏日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