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三代语文名师之间的“破”与“立”

2016-05-14 12:36徐相红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钱梦龙魏书生于漪

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语文教育界主要出现了三代语文名师,分别是以于漪为代表的“那一代”、以李镇西为代表的“这一代”和以蔡朝阳为代表的“新生代”。这三代语文名师之间既有“承接”、“超越”,也出现过某些“断层”:“那一代”实现了先破后立的完美蜕变,初步完成了语文教育的改革;“这一代”由于缺乏深入的理论阐释和实践的验证,陷入“不破不立”的尴尬中;而“新生代”因为无法解决传统教学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陷入了“只破不立”的教学困惑。

《异闻录·师溪旧事》有云:“不破不立,立则必破”。破立,即是置于绝境的事物发愤图强,而后重获新生。“破立”的观念也能很好地诠释了改革开放以来三代语文名师间的传承与突破关系。这三代语文名师分别是“那一代”、“这一代”和“新生代”。“那一代”是指活跃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语文名师;“这一代”是指活跃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语文名师;“新生代”是指活跃在上个世纪末的语文名师。

历来对语文名师的研究中,对个别教师的研究与反思比较深入,但对于一个时代名师的“群像研究”却较少涉及。2008年,李海林发表了一篇题为《论语文教师的代际传承——兼论历史叠影下的“第五代”》的文章,在教育界立刻引发一场“关于语文教师代际传承”的专题讨论。这次讨论可作为现代语文名师“群像研究”的一次新的尝试,为后来对语文名师的代际研究开辟了一片土壤。本文主要着眼于改革开放以后的三代语文名师在语文教学上的承接与突破,探索语文教育在几代语文名师们的“破”与“立”的较量中所呈现的新的局面。

一、“那一代”:先破后立的完美蜕变

文化大革命结束前,语文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都比较薄弱,语文界也处在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之中。时势造英雄,当时出现了以吕叔湘、叶圣陶、于漪等为代表的一批名师,即“那一代”。他们勇于探索,推动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三十年变革。

(一)先破: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

改革开放伊始,语文教育界的混沌的局面亟待打破,首先站出来的是两位教育泰斗吕叔湘和叶圣陶。1978年,吕叔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指出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少、慢、差、费”问题,认为亟需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随后,叶圣陶在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的长篇发言,强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作用。二位教育泰斗的发言振聋发聩、掷地有声,在教育界立即“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后立:力求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这两位教育泰斗高瞻远瞩,打破了语文教育的混沌局面。所谓先破后立,就是既然已经“发声”,就要寻求可以长久立足的方法。于是,出现了一批享誉国内的特级语文教师,包括: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张孝纯、欧阳代娜、宁鸿彬等。首先,针对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那一代”十分看重课堂教学的效益,力求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宁鸿彬首创的“卡片辅助教学法”等;其次,针对叶圣陶提出的“语文是工具”的说法,“那一代”也作了相应回应。钱梦龙的“两性统一”,认为“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魏书生也更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最后,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革命化政治化”倾向,张孝纯提出“大语文教育”、于漪的“教文育人”等。可以说,“那一代”们的“先破后立”是上个世纪语文教育史上一次完美的蜕变,也是后代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楷模,他们的改革创新精神对进一步深化语文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这一代:“不破不立”的教学尴尬

“这一代”主要以李镇西、韩军、程红兵为代表,可以说“这一代”是在“那一代”的光环下产生的,李镇西在《于漪们的意义》一文中也提到,许多年轻语文老师真正的教学法学习,是从读于漪读钱梦龙读魏书生开始的。确实,盘点“这一代”的代表人物,能够发现一些跟“那一代”相似的地方,如“程红兵类似于于漪,韩军类似于吴心田”等。

2004年的《教师之友》第1期刊发了一组题为“那一代”的文章,对于漪、钱梦龙和魏书生(“那一代”)在语文教育界久负盛名的名师展开批评,透视了“那一代”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中的缺失,但此争论未能得到较好回应,无疾而终。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代”是生存在“那一代”的余晖当中的,他们提出的理论与上一代语文名师总有些类似,例如黄玉峰的“爱、人性和关爱”与于漪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一脉相承;严凌君的“自由、民主、平等”也和魏书生的民主教育不谋而合。“这一代”在理论探索中,并没能让语文教育改革取得飞跃性的进步,可知在“这一代”身上,传承着前辈的血脉,无法彻底推翻“那一代”,就像他们无法彻底推翻自己一样。

三、新生代:“破而不立”的教学困惑

“新生代”活跃在世纪之交,李海林老师认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似乎还不十分明显”。但有着共同的特征,他们都着眼于渗透文化意识,摒弃语文教育中意识形态追求,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等特征,符合这些特征的“新生代”语文名师如:蔡朝阳、干国祥和郭初阳等。

“新生代”在新的情势下能够敏锐地洞察到现代教育思想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病,并且能够直击要害,其一,对教学权威的蔑视:郭初阳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干国祥的多元解读;其二,对当代应试教育下语文教育的批判:如:蒲白认为,很多特级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除了解题技巧和应试对策之外,他们拿不出什么;其三,教学内容上,郭初阳等摒弃对意识形态的过分追求。可以说在“破”上,“新生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生代”语文名师们能够敏锐地觉察到现代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旗帜鲜明地指出来,这是非常可贵的。

但是,现在社会的多元化以及教育本身的特点,使“新生代”发展陷入困境,“新生代”们虽然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但是却无法解决传统教学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只重批判,不管建设,使其陷入“只破不立”的教学困惑中。这种困惑集中体现在教学的外在悖论和内在冲突上:外在悖论是“多元共生”的语文教育格局和单一的教育方法无法融合;内在冲突是教育是“规训人”还是“解放人”,即如何在课堂机制中解放学生。这些困惑使得“新生代”没能在对话中达成共识,教育思想也就没从多元走向统一。

四、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这三代语文名师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那一代”在语文教育改革的混沌期“先破后立”,初步完成了语文教育的改革,可以说是一次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完美转变;踏着“那一代”脚步而涌现的“这一代”传承着前辈语文教师的血脉,继续发扬传统教育中的精华部分,但是对新时期下的教学缺乏深入的理论阐释和实践验证,所以陷入一种“不破不立”的教学尴尬之中;“新生代”对传统教学提出尖锐批判,为语文教学呈现一种新的思路,但是由于时代发展的多元化以及教育本身的复杂性使得“新生代”还是无法解决传统教学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使其陷入“只破不立”的教学困惑中,所以如何在当今多元共生的环境中去寻求语文教学的独特出路是至今仍然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艳.“那一代”与“这一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李海林.论语文教师的代际传承——兼论历史叠影下的“第五代”[J].语文教学通讯, 2007,(29).

[3]魏本亚.“于漪们”“那一代”的语文教改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2009,(3).

[4]景诵,白尘.于漪:一个曾经的偶像[J].教师之友,2004,(1).

[5]卢军.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J].教师之友,2004,(1).

[6]蔡朝阳.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J].教师之友,2004,(1).

[7]李海林.论语文教师的代际传承——兼论历史叠影下的“第五代”[J].语文教学通讯, 2007,(29).

[8]蒲白.语文特级教师缺什么[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1,(3).

(徐相红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10097)

猜你喜欢
钱梦龙魏书生于漪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魏书生:为“教书”而生
魏书生:改革最重要的是守住常识
挑重担才是“占便宜”
挑重担才是“占便宜”
做转化后进生的高手
试论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教学思想
浅谈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教育思想当今的意义
试论钱梦龙“主体—主导”说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