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016-05-14 04:25杨鑫徐继承
关键词:社会矛盾工业化

杨鑫 徐继承

摘 要:德意志帝国时期政治的统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在两次科技革命推动下,德国从一个农业主导型国家发展为了一个工业主导型国家,这不仅促进了德国工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也对德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工业化;德国经济;社会矛盾

中图分类号:F1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44-03

一、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表现

与英国、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英法美等国在大规模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起步。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实现了统一。统一后的德国政治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工业化的发展更加迅速。首先,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德国工业产量的增长。从1867年至1914年,德国工业总量增长了8倍,法国增长了3倍,英国仅增长了2倍。一般来讲,工业化时期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工业的生产能力,一般以钢铁产量为指标。德国的钢铁产量从1871年的20万吨增长到1913年的1790万吨。在此期间,英国为3万吨和74万吨,法国仅为1万吨和46万吨,德国钢铁产量都超过了英法两国的总和。在1913年,德国的工业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其次,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工农业之间的平衡,推动了各行业比重的变化。从1849年至1871年,德国的主导产业仍然是以农业为主。到19世纪80年代,农业产值占到了经济总量的40%以上,工业占了35%以上,商业和服务行业所占比例仍然保持在30%左右。在这期间,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从829.8万增长到了854.1万人,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从349.1万上升到了501.7万人。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也很快。从1871年到1910年,农业从业人数得到了增长,而同期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却从501.7万增长到了1172万人。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见表1、表2)。

通过对上表分析可知,在1849年至1871年间,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占就业总数比重由56%下降到49%,工业人口比重从23.6%增长到了28.9%,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大也有增长。德国统一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德国各行业的就业人数也发生了变化。从1871年到1910年,第一产业人口比重由50.9%下降到35.1%,而同期的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27.6%增加到37.9%。在1904年到1905年间,德国的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所以在这一时期,德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变。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成为了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强国。第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对外投资和贸易。据统计,在1880年,德国出口额仅为23亿马克,到了1913年出口额就上升到100亿马克。在1880年至1913年间,德国进出口额的增加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的增长又推动德国资本向海外投资。在19世纪后半期,德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寻求外部市场已成为一种大趋势。这种大趋势不仅推动了德国“世界政策”的实施,也推动了国内工业垄断集团在海外的投资。德国不仅开始大批出口高端产品,而且成为了外国投资的主要参与者。据统计,1883年德国对外投资额仅为50亿马克,1893年增长到了100亿-130亿马克,1905年扩大到了150亿-180亿马克,1914年猛增为220亿-250马克。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成为了仅次于英国和法国的第三大资本输出国。

二、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政治经济方面,普鲁士对德国其它地区有着持久的影响力。因此,普鲁士就掌握了反对奥地利的主动权。同时,普鲁士还同一些德意志小邦建立了关税同盟,这不仅为德国的政治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为其在中欧地区的贸易和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农业方面,19世纪前中期的普鲁士最先在农业部门开始推行工业化生产。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工业领域也推行工业化生产,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发展走向了衰落。与此相反,农业的发展采用休耕技术替代庄稼轮作,用化学肥料施肥,用蒸汽设备代替农场牲畜并持续扩大了对脱粒机(从1882年的26.8万台增长到了1907年的94.7万台)和操作手的的需求,蒸汽脱粒机操作手从7.55万人增长到了4.89万人。自然资源方面,普鲁士有着巨大的优势。根据1815年签订的《维也纳条约》,莱茵兰被划分给了普鲁士,所以德国能够利用莱茵地区巨大的煤铁储备,并先后建立了埃森和克虏伯等一批钢铁和军工企业。在哈雷附近区域的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钾盐,凭借钾盐储备德国建立了许多化学企业,其中就包括拜耳公司。

德国在教育和科研方面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重视发明创造。德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利用其建立的内燃机、电力、化学等技术优势,加快了德国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在世纪之交,德国已具备欧洲最先进科研水平。在1900年,有6449项专利申请,这表明了德国有着强大的创新能力,而着正是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同时,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和对教育的大力投入也推动了专利的发明。在1870—1914年间,国家在这些领域的支出就增长了10倍,创办了许多大学和技术学院。1913年,这些技术学院所培养的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比英国大学的毕业生总和都多。这些学生在毕业后都走进了工业企业、研究机构和研发部门。与此同时,德国科学家们时刻关注着大西洋彼岸美国的发展,并注重学习创新美国的发展理念和生产方法。这使得德国工业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以西门子公司为代表的一些电子科技公司,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从19世纪70年代起,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和西门子集团在该行业处于主导地位。

德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银行业基础,使德国的研究和技术发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银行和工业化有着密切地联系。例如,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都与西门子公司和德国通用电气公司保持着密切地联系。这些联系是这些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极大地增强了它们的发展后劲。因此,德国银行业也是刺激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采取卡特尔形式的垄断组织。这种高度集中、高度垄断的组织结构对企业间的合作和共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解决生产与销售市场之间的矛盾,德国的一些大型企业普遍采取了卡特尔这一形式。卡特尔数量在1878年只有8个,到1887年增加到70个。卡特尔在抵御这一时期的经济危机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1895年后,随着经济的重新增长,卡特尔的数量也不断增加,1905年达到了366个,1911年猛增到550-600个。这样的结构能够确保受过训练的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德国的人口总数从1871年的4100万达到了1911年的6500万。迅速增长的人口数量能够满足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每个最先进的企业都是依靠准军事化的管理方式来管理自己的企业。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农村,同时乡村人口也向城市大规模迁移。这保证了公司对工人的需要。卡特尔体系的发展积极地阻止了公司间的竞争,有利于工人工资的稳定和提高。在科研机构、政府财政和卡特尔的推动下,德国企业迅速地在欧洲取得了领导地位。

三、德国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首先,工业化进程必然会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1871—1914年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工人阶层的迅速扩大以及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工人不断向城市集聚;第二个阶段是态度强硬的社会精英反对上层社会人员的流动;第三个阶段是中产阶层不满情绪的日益增长以及强力推动的工人阶层和顽强抵抗的社会上层之间的斗争。因此,工业化的发展有来下层社会、上层社会和分裂的中间阶层等不同动力的推动。人口规模从1871年的4100万增长到了1911年的6500万,对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是无产阶级。工业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职业的稳定性,同时也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的需求,这两个因素间接地减少了婴儿的死亡率。但是工业化对人口的分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据估计在1907年大约有40%的德国人都进行了区域间的迁移,主要是农村向城镇的迁移。同时,柏林、科隆、埃森和多特蒙德等地的人口迅速增长。

第二,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1871年,在农业和工业领域就业人口分别占了总人口的41%和31%,到了1907年,分别上升到了35%和40%。造成人员流动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以及更高的工资,因此,劳动力日益集中在了像鲁尔地区这样的工业区中。劳动力的壮大刺激了工会运动、基层民众组织和来自社会民主党内的施压集团的发展。这些团体和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也更加敢于表达他们的不满和诉求。因此,抵制这些团体也就成为了德国精英集团的当务之急。

第三,处于工人阶层和社会精英之间的中产阶层的不满情绪也在不断增长,来自扩张的工人阶层的压力要小于中产阶层,来自资本家和容克贵族的压力要比中产阶层大。下层中产阶级主要是由小商店老板、工匠和农业地主组成,他们既要保持他们的阶级身份,又要应对来自下层无产阶级的压力。职业的中产阶层主要是由政府雇员、律师和企业技术顾问组成,他们所担心的是上层人员的流动可能会受到来自新精英阶层的阻碍。形成这个社会差异的原因包括:首先,政治精英通过支持积极的对外和殖民政策应对来自德国社会的压力。尽管在俾斯麦时期推行的政策还较为保守,但是在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后表现得却十分明显——通过爱国主义把底层人民的注意力集中于民族主义上,而非通过国际主义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主义上。无论是工人阶级的社会民主党,还是中产阶级的自由派改革集团,都是要把社会底层人民转向右翼阵营来反对左翼的诱惑。结果导致工人阶级逐渐分裂成倾向于改革的一派和准备适应这个政治体系以及在这个体系中寻求改革的一派。社会民主党内分裂出了革命派和改革派,因此党内的矛盾更加凸显。在一战时社会民主党内部的革命派和改革派的矛盾较为突出,战后左翼断绝了与斯巴达克斯同盟的关系,左翼成员成为了共产主义者或德国共产党。与此同时,一些中产阶层也发生了分裂。

总之,德国的经济增长受到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工人阶层的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而精英集团则尽最大可能去限制工人阶层的扩张,在这两个阶层之间是中产阶层对现状的不满和斗争。整体的发展趋势是社会结构不断整合,工人阶层与中产阶层发生分裂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员的自由流动。国家政治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精英们抛弃了俾斯麦时期的既定政策并逐渐走上对外扩张之路。在一些社会团体中,工人阶层和中产阶层的关系也发生了破裂,这些组织也朝着极端的政治方向发展。这些因素成为了工业化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Gordon A.Craig,Germany 1866-1945[M].New York 1978.

〔2〕Edgar.Feuchtwanger.Imperial Germany 1850-1918[M]. Routledge,2001.

〔3〕Raffael.Scheck.Germany,1871-1945[M].Oxford ?New York,2008.

〔4〕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工真.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邢来顺.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社会矛盾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全球“再工业化”竞争
如何在刑事申诉中发挥控申职能促成矛盾化解、息诉罢访
用社会矛盾的方法论分析中国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加快拜城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考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