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修昔底德的国际关系思想

2016-05-14 04:25王大千
关键词:国际关系现实主义

王大千

摘 要:修昔底德的著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因其内容极具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理论特征而被众多的学者所关注。本文试通过修昔底德的著作并结合国际关系相关理论分析其主要观点,并指出"修昔底德陷阱"这一热点对当今中国外交以及世界局势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现实主义;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62-02

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源自19世纪的德国,它强调权力政治。如果追根溯源,那么最初的现实主义理论应该是来源于修昔底德——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的思想。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与修昔底德其人其事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

在共同抗击了波斯人的入侵后,古希腊世界分裂为以斯巴达为领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领袖的提洛同盟两大势力。公元前460年,随着米加拉城邦从伯罗奔尼撒联盟退出并投靠提洛同盟,斯巴达人和雅典人的冲突就开始了,被后人称为“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这次冲突共持续了十余年,直到公元前446年,以米加拉城邦回归伯罗奔尼撒联盟为止。双方在战后缔结和平条约时觉得彼此力量均衡,所以选择在冲突情况下由一个第三方来裁定孰是孰非,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存在于古希腊大地上的“均势”体系。但是这种平衡在公元前431年初,由底比斯人同普拉提亚人的争端而被打破,斯巴达同雅典之间的和约顷刻之间便被撕毁,希腊两大强国争夺霸权的战争正式展开。战争的第一阶段(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1年),雅典城邦在著名的政治军事家伯里克利的领导之下,采取陆地防御、海上进攻的军事策略对付勇猛的斯巴达人。而斯巴达则在卓越勇敢的领主阿基达摩斯二世的率领下,与雅典形成了僵持局面。公元前424年,雅典军队一次海战中取得了对斯巴达的重大胜利,但由于雅典主帅克里昂提出了过分的要求,丧失了和斯巴达达成和平协定的机会,直到公元前422年克里昂在安菲波利斯阵亡之后,和平谈判才继续进行。公元前421年掌握了雅典权力的主和派尼西阿斯与斯巴达签订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合约。根据该合约,双方恢复了战前的疆界。公元前420年,雅典主战派亚西比德取得军事领导权,并且和阿哥斯结盟,阿哥斯是斯巴达的宿敌,但阿哥斯仍于公元前418年被斯巴达击败。后来,斯巴达与波斯结盟,并且斯巴达开始在波斯资助下建立自己的舰队,雅典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公元前405年,在羊河战役中,雅典海军往日风采不在,惨遭斯巴达的屠戮。斯巴达的海军成功封锁了雅典,并迫使其投降。霸权均势被改变,斯巴达从此成为了希腊世界的霸主。雅典丧失了其强国地位,提洛同盟被解散,但因为斯巴达不希望留下一个力量真空所以雅典没有被彻底摧毁。斯巴达最初是以自由和自主为口号介入战争的,却私自向波斯出卖了小亚细亚的城市,战争结束又不想将这些城市拱手让给波斯,因此发生了与波斯之战,至公元前386年才告结束,战争的最大的赢家并非斯巴达而是波斯。

(二)战争中的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的父亲是雅典贵族,因而他很小就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机会接触政治家伯里克利、“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等一些著名人士,并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修昔底德就担任了将军职务,由于雅典法律规定年满30岁才有资格担任将军,因而修昔底德此时至少已经30岁。修昔底德颇具战略眼光,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他写这部著作其实是想通过分析战争的危害以及雅典等城邦在战争中的成败兴衰来警醒后人,揭示战争其实没有真正赢家这样一个道理。伯罗奔尼撒战争共进行了27年之久,修昔底德从战争的背景、原因到阿基达马斯战争、尼西阿斯合约的签订,全书详尽描写了雅典人的西西里远征及其全军覆没的历史,各部分以时间为线索,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被后世誉为“一部完整的艺术品”。

斯巴达人围攻安菲波里斯,安菲波里斯岌岌可危,修昔底德接到了安菲波里斯守将的求救信息,但他率领援军到达之前这座城池已经陷落。而修昔底德却因被认为贻误战机、有通敌之嫌,被革职并放逐到色雷斯去了。虽然如此,修昔底德始终关注着事的发展,并记录下战争的具体过程。公元前404年,战争结束,他才获得特赦,得以重返雅典。

二、修昔底德的国际关系思想

(一)权力和均势的思想

1.国家利益与权力观点。首先,城邦时代的希腊社会就是一个以追求权力与利益为根本动因的社会,修昔底德认为在整个希腊城邦时代一个城邦的对外实力才是决定胜利的基础。书中言道:“雅典的繁荣使这个城邦是没有不顺利的……他们都同样的可以做到,不管他们运用的军队是强大也好,完全不够也好。”这与汉斯·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的原则基本吻合,因而具有很典型的现实主义理论特征。其次,修昔底德认为,雅典的扩张并非是缘于民族矛盾或者仇恨,而是利益之争:“雅典人的干涉和各民族的血缘联系是没有关系的,他们攻击我们,不是因为他们仇恨这个城邦或那个城邦,他们所垂涎的只是西西里的好东西——我们大家的公共财产。”“任何一个国家自身的外交政策永远代表的是国家自身的利益,现实主义中最核心的内容依旧是以权力和国家利益作为根基而展开的。”这是现实主义的经典叙述。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国家行为的目标,因而修昔底德始终认为雅典的扩张是追求利益的表现,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思想。

2.“均势”——雅典与斯巴达的平衡。首先,希波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的时候,历经了雅典与科林斯、雅典与斯巴达的争斗后的公元前451年,提洛同盟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签订了和平条约。在签署条约时,双方因为彼此势均力敌,所以决定在互相尊重对方的联盟的基础上,如果有冲突就由一个第三方来裁定谁对谁错,这不由得让人想到“均势”概念。“均势”是国际关系体系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其实也被看作一种特殊的对抗形式,比如冷战美国与苏联的对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均势”造成的。但是一旦这种均势被打破,必定会有严重的事情发生。正如修昔底德所言:“当雅典人与伯罗奔尼撒人破坏了攻陷优卑亚后所订立的三十年休战合约时,战争就开始了。”其次,均势的形成或者被破坏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当伯罗奔尼撒战争以斯巴达的胜利告终的时候,作为伯罗奔尼撒同盟盟主的斯巴达人采取了一个令后世颇为惊异的政策——不对雅典赶尽杀绝,这是因为斯巴达要在古希腊世界中保持一种均势格局,斯巴达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平衡状态。各城邦都拥有适度的自由,而且没有试图建立霸权的城邦,多元化的均势才能实现。一旦有城邦试图建立一个超级帝国,这种权力均衡就会被破坏并引发战争,正如修昔底德所言:“雅典的势力达到了顶点……斯巴达人感觉到这种形势不能再容忍下去了,所以决定发动战争。”当一方力量增长时,往往会导致其他方奋不顾身地阻止,从而对均势格局产生致命的破坏。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这些有关权力和均势的思想比比皆是,修昔底德的这些思想,为后世现实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二)修昔底德的陷阱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道:“这次战争的真正原因,照我看来,常常被争执的言词掩盖了。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尤其是最后一句被认为是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原因的最直白和最贴切的总结。因而后人依据修昔底德的观点总结出一条铁律:“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条铁律被称为“修昔底德的陷阱”。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山不容二虎”,揭示的道理与“修昔底德的陷阱”有些类似。一直以古希腊陆地强权自居的斯巴达面对雅典的步步崛起和扩张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威胁,因而开始寻求通过一种直接了当的方式进行遏制的策略,这便是伯罗奔尼撒战争。自公元1500年以后,许多冲突和战争总是围绕这条“铁律”展开,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修昔底德虽然通过他的分析道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深层原因,但是也要看到,修昔底德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目的,他欲通过叙述这场战争的影响、以及雅典等城邦在战争前后的成败兴衰,来垂训后世。尽管大国从来都有依靠自身实力进行扩张的传统,但修昔底德以雅典帝国的败亡警示人们:扩张必须有所节制,否则最终只能导致国家利益的损害。雅典和斯巴达在相互争斗的过程中逐渐的消耗实力,虽然斯巴达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不难发现,波斯帝国才是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它周旋在希腊两个霸权国家之中,坐收渔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一个新兴的大国“马其顿”骤然崛起,新的国际形势便由此形成了,这就是所谓“修昔底德陷阱”,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三、“修昔底德的陷阱”对今天世界局势的影响

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中美必然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因而加紧遏制中国的步伐,不断在中国的东海和南海制造紧张局势,对亚洲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对此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作为新兴大国中国和守成大国美国,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合则两利,斗则两败俱伤,这是一种零和游戏,会造成“双输”,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美国作为现今世界的超级大国,不愿意接受中国崛起的现实,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遏制和对抗措施。原因在于,欧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大国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和扩张,因而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也会走对外扩张之路,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肩负着推进世界和平与文明的历史使命。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为了取悦谁、欺骗谁,而是基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中国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不仅是为了发展本国经济,也是为了全世界的稳定和繁荣。如果每一个世界大国家都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那就一定能走出“修昔底德的陷阱”。

注 释: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05,302,81,19.

参考文献:

〔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徐莹,刘静.修昔底德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3〕苏亚琳.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内涵和历史局限问题分析[J].前沿,2014,(07).

〔4〕李颖.修昔底德的国际关系思想[J].内蒙古大学,2007,(08).

〔5〕S.福德.现实主义的多样性:修昔底德与马基雅维利[J].世界哲学,2009,(03).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国际关系现实主义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宗教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浅议英联邦诸王国的主权沿革
担和平崛起大国形象,建和平稳定中日关系
国际化管理和国际化人才关系的探讨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