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2016-05-14 08:09廖卓翔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美术作品

廖卓翔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适应性、现实性、超前性,还要以“美”育“德”,以“美”育“智”,以“特色”促“全面”。教师不但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艺术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作品;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34

从事教育行业多年,往往有人说美术最重要的是动手能力,有些人说是开发想象力,也有些人认为美术就是一门闲来无事,用来消遣的课程,家长不重视,学生也忽视。笔者与大家所要分享的是中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能力的重要性。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从课程的结构开始,美术课程归类为欣赏、设计、动手,其中欣赏是每册课本的首篇,意在表达从欣赏开始一堂课。在欣赏的作品中,有国外的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椅中圣母》,也有国内的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那么,怎样从这些作品中来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当然必须先从教师入手。如果只是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不管怎么样也只会是二流教师。具体来讲,笔者认为,青少年的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感知能力,也就是说青少年的美术教育是美育,其目的不是创造出几个专业的技术人员、机械的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拥有美感的,并且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然而,所谓的美感就是拥有较好的欣赏力,由此可见,欣赏力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首先会遇见一些事物,并且对这些事物会有一个基本的画面视觉印象,紧接着会对事物进行判断,那么,这个判断来自于本身对事物欣赏能力的强弱,如果连基本的构图都不明白的话,何谈美感,所以,不管身边遇见多少美的事物,不管作品有多么的动人心弦,都只会是过眼云烟。可见一个欣赏都不会的人,那么,就会丧失一个人基本的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的权利。

欣赏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问,欣赏是什么?它是一门了解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一堂历史课。不管是一幅作品也好,一个建筑也罢,就算是一条河流,也会有它的故事,它的背景。例如,达芬奇为了把人体结构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去学习了人体医学,夸张到对人体身上的每个血管分布了如指掌。所以,提升中学生的欣赏能力,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素养,更能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认知能力,同时体验美,并且感受美。在生动化、艺术化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在培养学生对每个事物都会多问一个为什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强调去探索知识,强调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因此,呼吁家长、教师、学生,都要共同重视起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不要简单地认为欣赏只是消遣时间!

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中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要使兴趣转化为情感态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突出特色,激趣引入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形成学习、娱乐交融的课堂气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美术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如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播放作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播放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音乐,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馆、展览馆等,把课堂放在教室以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总而言之,教师只有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感受情境,自主探索,妙趣横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分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或抽象派、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可具体地分析其作品对当时的贡献和后世的影响,也可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所表述的故事情节以及对画家的轶事、生活史作映衬、渲染,以求得到诙谐或催人奋进的震颤。教师在分析作品时,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去分析,显然,学生不喜欢听,而应从作品的“情节”入手。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是人的一种求知需要,因为故事中有情节性、猜想性、神秘性,十分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如在讲关于梵高的画时,不妨带一些关于这位大画家的奇闻轶事,让学生亲自去体味画家的生活背景。所以,采取这种方法欣赏,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集体展评,活动延伸,涉笔成趣

变“课本教学生”为“学生问课本”,长此以往,使学生形成了“凡是课本上的都是正确的,不可更改”的思想,这种思想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思维与想象,就必须扭转学生的这种观念,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是完全正常的,要敢于否定才能敢于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各抒己见。“教学是一种旨在引起师生之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确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则必须有长久而系统的计划。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长久保持下去。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二中 342800)

猜你喜欢
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增强高中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美术作品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浅析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感知能力的策略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