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16-05-14 08:09黄先香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因材施教积极性

黄先香

摘要: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精神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在本文中,笔者具体探讨了教师应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精神;积极性;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3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我们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研究问题。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教师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以及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生理学来讲,兴趣能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对事物产生兴趣,以利于学习;从心理学上看,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事物的态度和倾向。有了美好的倾向,学生就会产生探究的意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所以,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好奇心也不能只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教师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例如,我们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一文的时候,可以先设计这样的问题:“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从同一高度落下,哪一个会先落到地面?”这一问题的设计定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随即便会找来现成的材料进行实验。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重要钥匙。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求学问,须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后得出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经常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亚里士多德说过:“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科学的历史早已清楚地向人们昭示:在科学面前,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最终的总裁判。怀疑是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科学的怀疑精神作为批判的有力武器,为把僵死的条条框框逐出科学的神圣殿堂,保证科学的不断进步起着建设性作用。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学生总有很多疑问。教师可以通过先让学生自读,然后提出课文中不懂的字词、句子来讨论,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其次,语文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答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面对困难不逃避,有恒心和毅力且目光远大,而我们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就会认识到愚公的行为是愚昧的,与其花几代人的时间去铲平那座大山,还不如搬迁自己的住所,因为山是死的,人是活的。像这样的文章,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问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的目的包含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兴趣和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都与创新精神有关。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思考生活以及鉴赏作品,倾注感情地述说所见所闻所感,全身投入地朗读各类作品,饱含深情地记述所见所闻所感述等,都是对生活的接收、消化与创造。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精神有关。

三、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据说孔子手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圣贤。这七十二圣贤中,商人、木工、乐师、泥工等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孔子在教育他们时就是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因此,我们应该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节课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能力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上,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类: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这几类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反应快的学生可以思考难一点的问题,对于反应稍慢的学生可以思考简单一点的问题。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思考,发挥他们的个性,施展他们各自的才华。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地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树力新时期的育人观,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行探索、求取新知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与能力、科学与创新于一身的新时代接班人。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山县新场市学校 421300)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因材施教积极性
激发兴趣,走出误区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调动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