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规律

2016-05-14 19:10刘亚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

刘亚文

摘 要:城市发展不仅需要有发达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更需要有良好的人居环境。生态宜居是人们对充满活力、生态良好和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市环境的美好追求;生态宜居城市是对一个城市的居住环境、生态建设、民生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生态宜居;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14-02

城市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发展承载着每一个居民的幸福和健康,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有了新的期待,对城市的“生态”和“宜居”也有了迫切需求,生态宜居城市就是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与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使每个居民的幸福感最大化。

一、生态宜居概念的提出

生态宜居城市是“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的统一。生态城市的概念最早是联合国在20世纪70年代“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一定区域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居住区,强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宜居城市的概念是在1996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上首次提出的。主要是指人居环境良好,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较好满足,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的结合点是以人为本,适宜人类居住,着眼于居民的长久幸福和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与永续发展,惠及市民眼前利益及长远利益,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之,生态宜居城市就是生态环境良好,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人的各种需求得到较好满足,适宜人类生产生活居住的城市。

二、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要素

人们的各种需求决定了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要素。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各种需求之间有高低层次和先后顺序,每一个层次需要的满足决定了个体发展的程度。在现代语境下,人的需求简单说就是生存与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人的各种需求的满足有着密切联系,人的各种需求决定和引导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也满足和创造了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可见,城市的发展和人的需求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我们的城市建设应该是以人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要素。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生态宜居城市的基本内涵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包含着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含义,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都比较满意,愿意长期居住,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实际上就内在地包含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构筑绿色环保的产业发展模式;在生态环境上注重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包括山体、河流、林地、公园等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域空间开发秩序,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绿色城市空间;在生态文化上,注重生态理念的普及宣传,推行绿色低碳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以及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宜居”的内涵要素包括舒适、安全、和谐的内容,北京大学景俞孔坚教授认为,“宜居城市,就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就是说这个城市不仅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步行空间,还应该是人性化的城市、充满和谐与人文关怀,让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有归属感。”生态宜居城市不但要有舒适的居住环境,即服务功能完善的城市社区、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更应该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即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法治和社会福利以及公平正义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三、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规律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系列的指标,都指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长远发展,着眼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居民的福祉。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也应该围绕生态和宜居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一)城市规划设计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前提

规划是发展的先导,是对城市发展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统筹考量。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把生态宜居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人的需求与资源承载能力的关系。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以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必须遵循规划设计先行,以城市规划设计为前提,进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基础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首先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大力倡导节能环保,树立生态理念,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促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产方式,树立勤俭节约、绿色出行、理性消费的生态文明道德。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使生态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城市的每一位居民都成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和践行者。其次,要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机制,增加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应急机制,高度重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准备工作。另外,还要加强建成区与山地的绿化和河流的保护工作,建立覆盖全域的林业生态体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三)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核心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就要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农业体系、循环型城市体系,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工农业复合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不仅要增加农业投入,还要积极引导近郊农民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加大蔬菜、水果、花卉的培育和种植;此外,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运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生态宜居更需要有现代服务业提供便捷、高效、完善的社会化服务,金融、物流、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

(四)综合民生服务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重点

城市居民的民生问题涵盖衣食住行、就学就医就业。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方面。首先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超前规划,完善垃圾、污水处理等城市要素;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方便居民出行。其次要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防控能力,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应当适应居民的当前和长远需要。生态宜居就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城市建设方向。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和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以及舒适、安全、和谐等要素进行规划管理,新形势下更要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真正使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焕发生机和魅力,造福当地居民。

猜你喜欢
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低碳环保发展协调性的应用分析
关于区域低碳环保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高职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的构建与实践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培育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