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

2016-05-14 11:14袁勇睢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情感教育价值

袁勇睢

摘要: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和态度,也是一种能力。情感教育理论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情感因素。但当前的高校德育忽视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忽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本文认为,情感养成是高校德育的目标之一,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德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校德育;价值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0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044—03

一、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情感

所谓情感,是个人或群体对自身需要满足状况的内在体验。简单地说,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情感有:自我认同感、责任感、正义感、自尊感、羞耻感、同情、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等诸如此类多种多样的情感。从广义上来说,情感包括了人的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感触,既包括原始的、自发的情感,又包括社会化的、自觉的情感;既包括非道德性的情感,又包括道德性的情感;既包括积极的正面情感,又包括消极的负面情感。不同的情感对人的实践活动和事物发展有不同的作用,亦即情感功能具有双重性。当情感调适正常、和谐发展时,它能够激发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和谐,有利于人全面发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的正向功能发挥;但是,当情感调适不当畸形发展时,它会刺激人的消极性、偏狭性,阻塞甚至破坏实践活动的发展,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负向功能的影响。

情感的内涵十分复杂,难以具体界定。我国各类词典关于情感的解释甚少,其解释又往往语焉不详。朱小蔓认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它是主体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它又是一种能力,它主要是由内省性认知能力和交往性的交际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生存能力,爱己、爱人、爱国,正是个体的自我感、归属感和价值感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由此可见,情感虽然也包含自然情感,但是它的本质内涵仍然是社会性情感、道德性情感。社会性情感、道德情感是高校德育中情感研究的重点。

(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理念本源于西方教育理论,是建立在情感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一种教育理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我国,并被运用于我国基础教育,后又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情感教育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情感手段,积极创设教育情境,挖掘人的教育内容的情感性,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生成;在教育评价中,注重教育过程的评价、整体性评价。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是人的这种现象的核心,是人的本质的最集中表现,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朱小蔓说:“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正是其情感的质量及表达。确信一个人对某种价值认同、遵循乃至于形成人格,虽然需要以一定的认知为条件,但根本上是一个人情感变化、发展,包括内在情感品质与外在情感能力提升和增长的过程”。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功能、动力功能、强化功能、感染功能、移情功能、信号功能等,在个体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育应该充分运用情感所具有的功能,发挥情感的作用,寓情感于教育之中。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不仅仅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它更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教育不仅要促进人的智能发展,更要促进人的精神、情感的和谐发展。培养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人是一个多重性存在,既是理性的存在,又是感性的存在,既是物质性存在,也是情感性存在。教育培养人,就要承认并发展人的多重性存在。甚至有学者认为,人类最精细的文明体现在情感的文明里,教育要发展和培养人的情感文明。

二、当下的高校德育中。一贯忽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德育过程是一个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情感成长也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方面之一。情感应是高校德育中的重要因素,培养大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更应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目标。而当前高校德育中却忽视了这一重要因素,致使情感教育未能发挥其应有效用。

(一)高校德育忽视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

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既包括理智成长的需要,也包括情感成长的需要。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最丰富的阶段,对情感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高校德育应充分关注大学生情感发展的要求,在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过程及德育评估等方面体现并满足大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但由于情感发展和需求具有个性化、内隐性等特点,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针对大学生的情感发展进行教育和考查确实存在操作上的难题。从而导致高校德育往往把精力集中于较易操作的知识教育上去,忽略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阻碍了德育交流沟通过程顺利进行。这也是德育低效性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德育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尽管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高校德育的发展理念却变化甚少,在对情感教育的认识上仍显不足。在德育目标上,仍然忽视甚至否认情感因素的地位,至多是仅仅把情感因素当作德育的手段之一。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对德育内容中情感因素的挖掘,仅仅着眼于所谓理性的推导和传授,否认道德情感应作为德育内容的一部分。在德育方法上,遵奉传统的灌输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

三、情感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

(一)情感养成是高校德育的目标之一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有着各种各样的答案。在当代,大家比较认可的回答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教育是为人的教育。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个问题。难道要继续培养“单向度的人”吗?“全人”教育理念把人们的眼光引向更加宽广的视域。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完整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理智和情感协调发展的人。肖川教授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b]。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完整的人的发展,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都只能作为通向这个终极目标的步骤而存在。根据教育部规定,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德育目标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且内含有情感目标,如教育部要求高校德育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和各方面素质等,这些要求里都渗透着情感的因子,因为情感是理想信念的基点,是精神的内在部分,且情感性素质也是素质的重要指标。融合了情感,才使道德推理显得更加人性,才使道德理念得以实践。人类社会越来越显示出这样一条真理:人类要有正义和仁爱的生活。对情感、信仰提出要求的理性必然性才是真正的道德理性。道德教育作为输送道德理性的形式也就在于传递和造就合乎理性必然性的道德情感,即高尚的情感”。因此,情感应该成为德育目标维度之一。

(二)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情感具有体验性、私密性,这使人们很难把它和德育内容联系起来,并且长期以来作为德育内容之一的情感也受到忽视。但是情感尤其是道德情感无庸质疑应是德育的内容。有研究者认为,“道德情感是道德理性的实质内容。任何道德理性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实际内容的,因为道德理性不是对实际道德生活的无限超越。……不同的社会存在有不同的道德情感,也有不同的道德理性;道德在不同的历史形态也具有自己不同的理性形态。在不同阶级、不同经济、政治地位的主体之间都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或明或暗、或深或浅的道德理性”。从高校德育情感内容的具体内涵上来说,可以划分为:自我认同感、自尊感、同情、责任感、正义感、荣誉感、价值感等。高校德育应围绕这些情感内容展开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

(三)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

德育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情感作为德育中介、手段已是众所周知。情感给德性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支持。情感是德育过程的中间环节。在德性的养成过程中,情感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如果主体能够把德性和情感有效结合起来,以情感来丰富充实自己的德性,就形成了黑格尔所谓的“真实的良心”,否则形成只是“形式的良心”。道德是社会的,但又是个体的。道德在社会和个体之间应达到某种契合,而其中社会和个体德性情感的契合是重要因素,也是德育成功的推进器。德育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德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仅有理性的道德知识的传递、交流,更有感性的道德情感的传递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德育把社会性、普遍性的德性情感传递给个体,力促社会和个体的情感契合,从而使社会道德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但一般来说,德性情感的传递、交流是一个微妙的过程,是一个互动、内化的过程。内化的德性情感具有巨大的示范、命令、表率等外显功能。这一功能是德育有效性的心理基础。高校德育对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我们要重视情感在德育中的作用,把情感教育的理念渗透到高校德育中去。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内涵丰富,社会性高级情感发展突出,情感倾向尚未完全定型,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科技的积极学习者和掌握者,其情感发展也亟待提高,以和高科技发展相适应。“提供业务发展和科技竞争的精神动力,保证物质利益的合理取向,增强高科技所需要的高情感、高责任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大量而经常的任务,应不断满足师生在理论、精神上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高情感,推进高校事业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德育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并对症下药,积极发挥情感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动力作用,牢牢把握德育过程的中间环节,促进大学生的德性养成,实现高校德育的育人目标。

[责任编辑:王辰]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情感教育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给”的价值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