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路径

2016-05-14 11:14于淼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辅导员功能

于淼

摘要:由于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个人阅历等差异,导致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呈现羞怯恐惧、自私逐利、猜疑排他、冷漠虚假等交往障碍表征,从而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就业。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肩负着知识传输、实践互动的教育功能,并通过将人际交往教育与学业发展指导、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资助帮扶、就业指导等工作融合,润物无声中实现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

关键词:辅导员;人际交往;教育;功能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0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035—03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外界评判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其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否适应所处学习、生活环境,能否在现有环境中实现学业发展的最大化,能否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社会角色转换,进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和美满的生活。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已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资助与帮扶、安全稳定等工作共同的关注点。所以,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助力学业发展、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建设平安校园,乃至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征

(一)羞怯恐惧

一些大学生认为自身在家庭经济、个人相貌、学习状况等方面与其他同学有很大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心,习惯于从众,缺乏个人主见,在与他人沟通交往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口干舌燥、气短心慌、羞于辞令等应激反应,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这些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导致大学生失去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意愿,丧失了利用人际交往展现个人才华的机会,这种现象称为“人际羞怯”。虽然“人际羞怯”具有情境性,“人际羞怯”随着交往情境消失而消失,但久而久之,这种自卑羞怯的心理将成为锁束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枷锁,削弱其学业和事业发展的信心。若任凭“人际羞怯”不断发展,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将出现更为严重的思维混乱、语无伦次、惊慌失措等人际交往障碍现象,这种现象称为“人际恐怖”。“人际恐怖”将导致这类大学生丧失进行正常人际交往的能力,并最终形成了“人际逃避”心理,主动切断与外界的交往,这将对大学生学业发展和职业成长产生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二)自私逐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拜金主义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其对校园产生了很大负面效应。加之,目前高校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虽给校园带来了创新的活力,但是,这种创业新风的背后也隐含着大学生对利益的无限追逐。一些大学生评价教师的能力水平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好车、有大房,是否在校外兼职赚钱,是否有社会头衔。极个别教师角色失范,以“老板”自居,学生成为帮助其完成课题、项目、论文的“打工仔”,甚至触犯学生的合法权益。这些现象虽属个别,但负面影响极大。一些大学生变得越来越自私,人际交往成了利益交换的过程,把建立人脉定义为物质投入,只结交对自己有用的人。还有个别学生花高价雇佣“枪手”替考、替课,认为用金钱就可以购买学业,在这样扭曲的价值观指挥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只能是一句口号而已。过度追逐物质享受,忽略精神上的追求,把人际交往建立在物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已成为困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障碍之一。

(三)猜疑排他

有的大学生对周围的师生总是心存芥蒂,猜疑成癖,喜欢捕风捉影,常会主动挑拨事端,制造麻烦,容易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当看到周围同学在议论某些事并把自己排除在外时,就断定对方是在议论或攻击自己,立刻会产生愤怒之感。有些大学生常常把学习生活中对一些事的不同意见或观点,升级为对方是有意和自己过不去,不能正确看待人际交往中的意见分歧,甚至会心生仇恨,导致矛盾不断激化升级,害人害己。这类大学生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我封闭,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愿主动与陌生人交往,更不愿意接受外界的批评,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四)冷漠虚假

一些家庭背景优越且具有较好成长阅历的大学生,常以强势姿态示人,盛气凌人,高傲阔步。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与自己无关的人漠然视之,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毫无热情,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常常是独来独往,甚至错误地认为性格孤傲、言语尖刻是一种“个性”,是区别那些被自己看做“俗人”的特征。这类大学生对他人的反感缺乏敏感,导致出现人际交往障碍,自身却毫无察觉。还有一些大学生把同学间的人际交往理解为“逢场作戏”,不能以诚相待,时间久了,便会丧失其在同学中的信誉,会加重孤独感、疏离感,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一)知识传输,用心理学知识为大学生化解人际交往中的疑惑

辅导员的基本职业能力中就包括熟悉大学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掌握倾听、共情、尊重等沟通技巧。随着辅导员级别的提升,对其应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可见,辅导员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中应注重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调适心理困惑,建立起有效的师生关系,有效开展心理疏导,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人际交往障碍能否破除,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学生本身的主观感受。所以,帮助大学生从内心萌发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以及主动寻求对自身行为意识的改变,对于跨越人际交往障碍至关重要。

(二)实践互动,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

实践互动是帮助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手段。合格的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能够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并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用自身的阳光驱散大学生心底的阴霾,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辅导员交往互动中,面对辅导员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诚恳交流的耐心以及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学生会感受到成功交往的愉悦。通过对辅导员的人际交往的学习和模仿,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也将获得提高,从而真正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四、辅导员实现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功能的路径选择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各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相对成熟稳定,这就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提供了现成可靠的载体和平台。所以,辅导员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尽量减少传统的“你讲我听”“由上至下”的单项灌输,体现平等互动,清除因角色不同而产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可以用众多仁人志士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光辉事迹激励大学生,用我们身边平凡人敬业奉献、舍己为人的感动故事教育大学生,使其自觉树立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崇高价值追求,帮助大学生破除自身存在的自私逐利、冷漠虚假心理,树立团结互助、平等友善的人际交往观念;辅导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座谈、演讲、辩论、社会调查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对出现人际交往障碍苗头的学生及时谈心,鼓励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走上讲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这部分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实现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科学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文明上网,科学用网,克服网瘾,学会区分虚拟世界与现实的疆界,避免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迷航,影响其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与学业发展指导相结合

辅导员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实现成长成才,学业指导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辅导员可以通过承担《人际交往》《社交礼仪》《职业生涯规划》等素质通选课程,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人际交往教育;辅导员要把人际交往教育渗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例如:鼓励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教师、专家等学术权威进行学术交流,努力做到尊重但不畏惧、谦虚但不懦弱,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遇到问题和疑惑要勇于发问,在向学术权威求教的过程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辅导员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与其他同学组成团队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的专业技能竞赛,使大学生能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长,树立人际交往的自信;辅导员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学习互帮互助活动,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营造人人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帮助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重塑学业发展的自信。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与资助帮扶相结合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整体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偏弱,他们是辅导员应重点给予关心帮助的对象。在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众多因素中,由家庭经济困难引发的自卑心理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诱因。所以辅导员要科学开展大学生资助帮扶工作,避免在工作出现“简单资助”“粗暴帮扶”,不顾忌受助者的内心感受,导致师生交往困难;辅导员应该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展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树立“今天我受助,明天我助人”的社会公益理念,营造人人平等的校园资助帮扶环境,避免贫困生因受资助而背负沉重的“负债感”。辅导员要加强对家境条件优越的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避免一些学生“摆阔”“炫富”,共同营造一个平等、友善、互助、宽松的校园资助帮扶环境,帮助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辅导员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勤工俭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树立职业发展自信。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对于在校生而言,人际交往能力或许直接决定其能否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生在初次面试时,能否在极短的时间内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尤其是能否将自身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展现给用人单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实则是建立在其自身综合素质之上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所以,辅导员要将人际交往教育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模拟面试、创业计划竞赛、企业参观体验等形式的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在就业求职中人际交往能力。

[责任编辑:韩璐]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辅导员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我有特异功能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功能关系面面观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