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东传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2016-05-14 17:09周桢舜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构词法佛教

周桢舜

【摘要】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伴随着佛教的传播和佛典的翻译,汉语词汇受到深刻影响,表现在词汇的丰富、词汇双音化、构词法的总结和完善还有日常生活用语等方面。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双音节化;构词法;日常用语

佛教作为一个外来语言、文化系统,其本土化的过程必然给中国语言文化系统带来巨大影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可以和佛教文化相匹敌,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现象能像佛教那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进人们的深层意识——中国文化核心。”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受佛教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一、极大地丰富汉语词汇;梁启超曾提到“普通文章中所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佛典殆一概不用……既不用骈文家之绮词俪句,亦不采古文家之绳墨调”。佛教为汉语词汇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二、推动汉语词汇双音节化;以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为例,全文7750字,其中双音节词就有约1500个。三、总结完善汉语构词法;四、影响我国民众日常生活用语。

一、极大地丰富汉语词汇

1、佛典翻译词

(1)音译

①全译

在翻譯的过程中译经家们将汉语对照梵语的音节来记音,逐个逐个音节翻译出来。

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

此类词还有:“比丘”(梵Bhiksu)、“比丘尼”(梵Bhiksuni)、“阿兰那”(梵Aranya)、阿修罗(梵Asura)、“须菩提”(梵Subhūti)、“歌利王”(梵Kalivgarāja)……

②节译:

省略梵文中的某些音节,取其主要音节,配合汉语的构词习惯。

如:

此类词还有:恒河(恒迦河)、菩萨(菩提萨多)、三昧(三摩地)、波罗密(波罗蜜多)……

2、意译

汉语属汉藏语系,梵语属印欧语系,这两种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意译词符合汉语的语法习惯,接受度与流通性更优于音译词。

(1)新词创造

在佛典汉化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佛教概念、观念是汉语中没有的,这就要求译经者自行创造词汇表达。以“世界”为例,译经者创造了“世界”一词,来表示时空概念,这和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观念有关。《愣严经》“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为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如今,“世界”一词泛指地球上的所有地方。此类的词还有世尊、方便、庄严、地狱、平等、导师、演说等。

(2)佛化汉词

用汉语的固有词汇来表达佛教义理,赋予原有汉语词汇新意义。换言之,佛教为这些固有汉词赋予了新的义项。例如“定”字。在佛教没传入之前,汉语已有此字。“定,安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定”乃会意字,字从宀(mián),从正,正亦声。“正”意为“统一”、“宀”为“宇”省,“宀”和“正”联合起来表示“宇内一统”。本义是“国家安稳”,如“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行略定秦地”。佛教的传入为其增添的新的含义。佛教讲“三学”即“戒、定、慧”,“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如“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心地无乱自性定”,这是佛教徒修行的必备条件。像这样的词还有“心、真、观、解脱”等。

(3)梵汉合璧词

梵汉合璧词也叫半音半意词,其中一部分保留了梵语语素,另一部分则是汉语语素。

如:魔鬼、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罗汉道、须弥山、舍卫国、忏悔等。据梁晓虹博士的研究,“在汉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利用‘合璧方法造新词,介绍外来的新概念,就是佛经的翻译。”以“魔鬼”为例,梵语为Mara,初以音译全译为“磨罗”,后节译为“磨”。汉字有“望文生义”的功能,于是人们把“石”换成“鬼”,造出了新字“魔”。此时已能“望字生意”了,但人们继续把“鬼”加在后面,表示类属,以加强表意作用。至此,梵语和汉语“合璧”完成。观察这些词,可发现一个特点:“梵语节译词属修饰词的功能,而后面的汉语单词则显示所指的类属。”近现代的英汉合璧词,或许是受梵汉合璧词的影响,如:厄尔尼诺现象(Elnino)、啤酒(beer)、芭蕾舞(ballet)、T恤衫(T-shirt)。

二、推动汉语词汇双音节化

佛教推动了汉语的双音节化,加快了汉语从上古到中古的转折进程。佛经的翻译产生了很多双音节的复合词和派生词,这些词进入汉语词汇后大大加快了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1、复合词

联合:平等、业报、定慧、现在、因果、演说

偏正:世尊、如来、卵生、胎生、妄想

动宾:护念、有色、无色、持戒、修福、离欲、入流、生心

主谓:轮转、自在、法尽、自在、自觉、缘起

数词略缩:三宝、五戒、五蕴、四生、三藏

2、派生词

佛教中一部分词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如:

佛:佛经、佛庙、佛塔、佛寺、念佛、佛山

魔;心魔、魔鬼、恶魔、魔障、疯魔

三、总结完善汉语构词法

佛教词汇自梵语翻译,译经者梵汉两语的功底非同寻常,如玄奘、鸠摩罗什等,他们为了更好的表达原意和增加译文的流畅度,不拘泥于传统的构词法,大胆发挥。佛家的《六离合释》一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佛典的六种构词方法:一、持业释,以体用关系立名,如藏识,藏为用,识为体;二、依主释,以主为关系立名,如根本烦恼,烦恼为主,根本为从;三、有财释,以所具内涵立名,如火宅,火属宅;四、相违释,以联合关系立名,如因缘、名色、生灭;五、带数释,标数以立名,如四谛、五蕴;六、邻近释,以同义关系立名,如五阴和五蕴,六道和六趣、六尘和六境等。这些经过总结的构词法随着佛典广为流传,成为常用的汉语构词。

四、日常生活用语

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先生曾感言:“……我們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都来自于佛教词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连话也说不周全了。”如我们现在用到的时间名词“一刹那”、“一念”、“弹指之间”、“一瞬间”等,都来自佛教的词汇,它们的佛教色彩已经减弱,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词汇了。《僧祗律》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昼为三十臾”,换算回现在的时间,一须臾等于48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只有0.018秒。像这样我们不知不觉中使用的佛教日常词语还有:方便、圆满、烦恼、导师、世界、因缘、境界、生老病死……

五、结语

梁启超曾言:“凡是一民族文化,其容纳性愈丰富者,其增展力愈强,此定理也。我民族对于外来文化之容纳性,惟佛学输人时代最能发挥,故不惟思想界发生莫大变化,即文学界亦然,其显绩可得而言也。”佛教词汇,数千年来不断的与中华文化融合,对汉语词汇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使汉语在兼容并包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建民, 谭志明. 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M].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2] 梁启超. 翻译文学与佛典[M]. 佛教与中国文学、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台湾: 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19).

[3] 张明明. 简论汉语词汇中的佛教外来词[J].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02).

[4] 孔祥珍. 《金刚经》外来词研究[J]. 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 2008,12.

[5] 梁晓虹. 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M]. 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2(66).

[6] 赵 明.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M]. 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2009(08).

[7] 孙昌武. 中国佛教文化[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175-176.

[8] 赵朴初. 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 法音, 1986,2.

猜你喜欢
构词法佛教
Module 1 Basketball
佛教艺术
法语构词法研究及其应用
佛教造像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看中国·在浙江
说说英语构词法之合成词
构词法Ⅱ
构词法I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