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化对佛经翻译的影响

2016-05-14 17:09汪欢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中国文化影响

汪欢

【摘要】佛教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并与其融合的过程中,由于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诸多差异,不可避免的会遭到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抗。而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也会对佛教传入进行干涉。为减小佛教文化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阻力,作为佛教文化进入中国传统文化首要途径的佛经翻译,自然也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一定妥协。那么,本文将统治者阶级意志、儒家文化以及中国语言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一角度分析中国文化对佛经中译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文化;中国文化;佛经中译;影响

佛教源于公元前6指5世纪时的古印度,自公元1世纪左右,即西汉末年,传至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佛经大多以梵文书写,为方便传播佛教,漫长的佛经中译之路就此开启。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也带来了我国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佛经翻译活动的兴盛自然也带来了佛教的发展,逐渐使佛教在中国立足,进而对中国文化产生诸多影响。比如:词汇语法上的影响,哲学思想上的影响,文学形式上的影响等等。但鲜少有人注意到,佛经中译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同时,传统的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佛经的中译。

一、佛经中译历史

伴随着佛经发展、兴盛与衰落,佛经中译主要经历了初具规模、巩固与发展、鼎盛再到衰落四个时期:

初具规模时期(东汉至西晋):这一时期的佛经中译由民间出资,无政府支持。主要凭外来僧人口授,中国僧人笔录。一般在译场中进行集体翻译,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此期间共译佛经约570部,涌现了一批以安世高、支谦等为代表的佛经翻译家。

巩固与发展时期(东晋至隋代):这一时期的佛经中译逐渐得到政府支持,译场扩大,分工较细。此外,该时期的佛经翻译还将传译与讲习相结合,这样就使佛经翻译带上了研究性质。并且,一些翻译方法也得到初步整理和总结,比如,“五失本,三不译”、“八备说”等等。此期间共译佛经约3155卷,造就了道安、鸠摩罗什等佛经翻译家。

鼎盛时期(唐宋时期):这一时期译场规模较大缩小,译场分工逐渐完善,阐释过程与翻译过程分开。主要是本国人主译,其中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有玄奘。

自宋(公元11世纪)开始,伴随着印度佛教衰落,佛经翻译事业也由盛转衰,译场时代也随之结束。到北宋仁宗景佑年间,佛经中译事业几乎完全沉寂。至此,我国第一次翻译高潮结束。

二、中国文化对佛经中译的影响

在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并与其融合的过程中,由于文化间的差异,两种文化不可避免会产生文化冲突。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在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和统治阶级两方面的挑战,佛经的翻译自然也逃不开这两方面的影响。

1、统治阶级意志对佛经中译的影响

“任何宗教都是封建统治阶级为愚弄人民群众,巩固其统治的工具”。当佛教这种宗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壮大时,佛教也逐渐成为统治者的工具,这也就解释了佛经中译从最初的民间资助到后来官府资助的原因。但是,当佛教壮大到一定程度,又会威胁到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这时统治者们就会打压佛教。

统治阶级意志对佛经中译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1)使佛经中译整体上呈发展─兴盛─衰落趋势,但在此过程中也有起有落;(2)一些佛经在打压佛教的过程中遗失甚至损毁,延缓了佛经的中译进程三、部分佛经的中译本打上了统治者的印记,一些译者在翻译佛经时会将三纲五常、忠君爱国等思想添加到佛经译本中,有时为避讳皇帝姓名还会对佛经进行改动。唐代时,为避讳当时的皇帝李世民,就曾将“观世音菩萨”译为“观音菩萨”。

2、儒家思想对佛经中译的影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就在中国这片土地发芽、生长,到佛教文化传入时,已是根深蒂固。而儒家思想,因其恪守三纲五常、講究忠孝仁义,更是被我国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以维护其统治地位。而佛教文化,一则追求“个人涅槃”,可以不忠君不爱国,这在儒家思想里视为不忠;二则要求僧人剃度,不可娶妻生子,须戒七情六欲,又与儒家思想的孝道相悖;三则认为人死后有灵魂、可轮回,这在儒家思想看来更是迷信。因而佛教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与儒家文化发生冲突。

由于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为减少民众的反感心理,在佛经翻译过程中,只对佛经进行选译,甚至对一些有违伦理纲常的内容进行删减更改。比如,鸠摩罗什大师在翻译《百论》时,就认为“旧本中的事数不妥当者,皆加以改译,如改阴为众,入为处……”在实际翻译佛经时,“当佛教的‘无生与儒家的‘孝道相抵触时,佛教这种异域文化不得不向儒家让步,促使佛教传播者在传译《四十二章经》时把‘孝道也列进了佛的教导”,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此外,一些词汇的翻译也带上了儒家文化的色彩。

3、中国语言文化对佛经中译影响

道安在其提出的“五失本”中提到“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适合)众心,非文不可”,由于梵文和中文这两种语言特点的不同,在将佛经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就得在文、质之间进行取舍。早期的佛经翻译,由于缺乏经验,大多“弃文从质”,按字母直译,这样就造成了佛经晦涩难懂。

但是,“对翻译来说,就是要把原文的内容传达给特定对象的读者,不仅要使他们正确理解,还要他们容易理解”,因此,在翻译佛经时还是得力求语言、修辞更贴近中文。因而,佛经中后期的翻译更趋向于“文”。鸠摩罗什的“依实出华”就是典型代表。虽然在佛经翻译过程中也不乏主张不应过多修饰译文之人,但“要从佛典翻译发展的全过程而说,由质趋文,乃是必然趋势”。

此外,为使中译本通俗易懂,佛经中译时还借用了大量中国原有的词汇。如:“道”、“气”、“无”、“自然”、“无名”、“能仁”等。

三、结语

通过选译、删减更改以及运用汉语语言、词汇等手段,佛经翻译逐渐兴盛,佛教文化也逐渐在中国文化里占据一席之地,最终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纵观整个佛经翻译历史,由于中国文化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佛经的中译主要还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这种策略虽然让佛教文化融入了中国文化,但也让佛教文化带上了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 吕 徵.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79.

[3] 任继愈. 中国佛教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4] 任继愈. 中国佛教史:第1卷[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5] 王 林, 王桂琴, 倪秀华. 文化抵抗及其对佛经翻译的影响[J]. 襄樊: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谢天振, 等. 中西翻译简史[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中国文化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
佛教与中华文化发展渊源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试论儒家孝道思想对佛教文化的影响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