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功能缺失对流浪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2016-05-14 20:07党哲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模式

党哲

【摘要】流浪儿童问题是一个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迅速转型,同时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社会等因素是导致儿童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而家庭因素排在第一位,家庭功能的缺失不断把孩子由家庭推向街头。因此,当家庭功能缺失时,从保护儿童最大化利益的角度出发,强化国家公权力对儿童监护人的制约,探索救助流浪儿童的新模式,不失为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一种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流浪儿童;家庭功能;社区教育;“类家庭”模式

一、引言

2011年3月2日民政部召集了十几个省市进行座谈和研究,讨论流浪儿童的乞讨现状和救助问题。可见目前政府对流浪儿童的生活状况,以及救助问题非常关切。流浪儿童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但家庭因素是致使其流浪的主要原因,完善家庭功能也是预防儿童流浪和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关键。家庭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感情交流功能、休息与娱乐功能。本文通过对流浪儿童现状的分析,主要探讨家庭功能中的抚养功能、教育功能和感情交流功能的缺失对流浪儿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和建议。

二、流浪儿童的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对流浪儿童的定义为:完全脱离家庭和监护人,连续超过24小时生活在街头,且无可靠生活保障18周岁以下的少年和儿童。目前在国内的研究中,学者较多采用我国政府的界定,这也是本文所采纳的流浪儿童的定义。

对于流浪儿童的规模,在200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对流浪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指出:“根据我们对全国几个样本城市的抽样调查分析和测算,每年全国民政部门救助的流浪儿童总数在51万人次以上。假设实际存在的流浪儿童人数为被救助流浪儿童人数的2倍至3倍,那么,全国每年存在的流浪儿童人数应该在100万至150万之间。”

在通过实际救助保护的流浪儿童中,男性占比70%;女性占比30%。来自农村的占比83%,来自城镇的占比17%。绝大部分流浪儿童是文盲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年龄主要集中在10-15岁。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卖艺卖花、捡垃圾、乞讨和偷盗抢劫为流浪儿童的主要生存手段。四川省民政部所公布的2005年四川流浪儿童现状中,涉及扒窃、偷窃等行为的流浪儿童的数量高达其总数的92%,而广州市2005年的调查数据也表明,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流浪儿童已经达到了总数的83%。

我国流浪儿童群体数量大,生存状况恶劣,这些孩子们本应该接受教育,享受生活的温馨,憧憬美好的未来,但他们却无奈流浪在外,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家庭功能完善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及家庭功能缺失对流浪儿童的影响

1、家庭功能完善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家庭是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最重要的场所。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人格、性格、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要素的形成有着关键的作用。正确适时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升其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而且家庭教育必要的权威性可以有效制约儿童的不良行为,从而提高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

善良的情感基本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今儿童的情感需要是多元化的,這些情感包括爱与被爱的需要,摆脱过失感的需要,克服胆怯等需要。满足这些情感需要,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十分重要。然而由于青春叛逆期和代沟的存在,部分孩子在情绪波动时拒绝向自己的父母表达情感诉求,这时就急需父母积极地与孩子沟通并及时纠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和呵护。

2、家庭功能缺失对流浪儿童的影响

家庭功能缺失是导致流浪儿童问题的直接因素,也是流浪儿童回归家庭的主要障碍。通常父母离异后重新组成家庭,家庭突发变故或者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以及父母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用粗暴的方式或溺爱的方式管教等这些情况会对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或者儿童为了逃避管教或者因为任性而最终选择流浪。父母离异、家庭变故或者外出打工使得家庭结构松散,让孩子失去了基本的稳定的家庭环境。另外,由于有些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无法承担教育子女责任的缺失,也包括父母在身边却没有合理地分配好各自的角色而导致子女思想及行为上出现偏差使得孩子们选择离家出走,到街头流浪。流浪儿童通常会寻找伙伴而集体流浪,以寻求情感上的慰藉,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体验和经历。尽管在外流浪生活十分艰辛,但许多流浪儿童仍然不愿意回家。

四、针对家庭功能缺失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

1、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为流浪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出台一部完整的法律规范,为流浪儿童救助工作提供一个合法、合理的平台,这样更有利于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建议在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有关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一项专门针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办法。

在这部具体的法律规范中,进一步明确担任监护人的近亲属的资格认定,明确不同监护人之间的转换条件,明确监护人的职责权限,从而避免监护权法律缺失情况的出现。由于儿童外出流浪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家庭监护不利,所以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制约监护人,以保障儿童的应有的基本权利。

2、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之间带有差异性的教育对子女来说是一种自然的和谐,而破裂家庭则缺乏这种自然的和谐。一旦失去这种和谐,子女极易在社会化特别是初级社会化过程中出现角色混淆,导致思想上的极大偏差,对日后的行为形成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社区的迅速发展,可以把社区组织作为协调和监督机构,设立专门的维护流浪儿童权益的基层组织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使得基层组织不仅可以保障流浪儿童的权利,也可以为其申请相应的社会援助,起到预防出现流浪儿童的作用。将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所谓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区域内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单一的家庭教育模式,尤其是在家庭结构不完整而引致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可以使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互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在心理及行为上出现偏差的儿童,可以让社区教育介入家庭教育,通过单独教育或集中教育的方式帮助这部分儿童纠正其不适当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帮助家长和子女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使他们回归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去。

3、开展“类家庭”救助模式

目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方式还是以寻找他的家庭并帮助其返家为主。这种救助对部分流浪儿童是有效的,但对一些因家庭变故无人照顾自己或者自身备受暴力虐待而选择流浪的儿童来说,帮助他们返回家庭功能不完善的家庭,无疑是将这些流浪儿童再次推入痛苦的深渊,所以这些流浪儿童很可能会再次流浪。因此在帮助流浪儿童返家的时候,首先要调查清楚儿童家庭的具体状况,只有确定家庭对儿童来说是安全并且健康的时候,才可以将他送回家;对于那些不适宜流浪儿童继续生活在其中的家庭,则应该重新确定监护人。

对于不适宜返回家庭又暂时无法确定监护人的流浪儿童,可以采取“类家庭”救助模式。“类家庭”一般建立在社会治安良好、居民愿意接纳的社区,由5-7名流浪儿童与两名父母(辅导员)组成。进入“类家庭”的儿童将24小时和父母(辅导员)生活在一起,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2003年8月,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救助流浪儿童的“类家庭”在郑州建立。据郑州市民政局介绍,郑州市已有5个“类家庭”,84名流浪儿童在“类家庭”中生活过,从这里返回家乡的孩子中,84%的儿童没有再流浪。由此看出,郑州市“类家庭”救助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类家庭”中虽然不具有血缘关系,但通过专业的辅導员对流浪儿童的教育与陪伴,其家庭功能基本上是完善的,与存在家庭重大变故和家暴的家庭相比,“类家庭”更能为儿童提供一个较好的生活成长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浪儿童回归家庭后再次流浪的问题。

五、结束语

为了不让流浪儿童再次外出流浪,解决现有的流浪儿童问题,同时保护流浪儿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能够得到救助并且使他们得到很好的安置。需要国家加大力度完善目前的法律制度,补全现有法律出现的缺位;需要父母承担抚养和正确教育孩子的责任,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需要救助机构和基层组织积极有效地救助,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做到这些,流浪儿童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才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毕 伟. 国内流浪儿童状况研究综述[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2] 张齐安,杨海宇. 中国流浪儿童状况和救助对策[J]. 北京社会福利,2002(9).

[3] 李 丽. 抓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N]. 中国青年报,2006(01).

[4] 赵维泰. 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J]. 中州学刊,2005-04.

[5] 张希敏. 中国共救助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人员六十七万多人[OL]. 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4/2004.

[6] 李春玲,王大鸣. 中国处境困难儿童状况分析报告[J]. 青年研究,1998(5).

[7] 郭文邺,王茂林. 我国流浪儿童的现状研究[J].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8] 王久安,张世峰,张齐安. 关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J].民政论坛,1999(4).

[9] 张 静. 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预防措施[J].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22.

[10] 魏 伟. 浅述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J]. 法制与社会,2010, (10):249.

[11] 付 敏. 家庭教育缺失现状分析及对策[J]. 科教信息,2009,(7):657.

[12] 白 晶. 浅析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J]. 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8):113.

[13] 张希敏. 家庭破裂、教育不当等因素导致流浪儿童现象产生[OL]. 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

[14] 戴香智. 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J]. 江西社会工作,2008,(3).

[15] 张文霞,朱东亮 .家庭社会工作[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17.

[16] 刘继同. 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研究[J]. 青年研究,2002,(01).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模式
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现状研究
大连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