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路径探究

2016-05-14 20:38向建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体现一国综合国力的一大指标。尤其对推动一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意义较大。通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既可以满足公民文化需要,又可以发展壮大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以甘肃省卓尼县为例,找到该区域建设中的困境,比如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特色地域文化保护力度不够、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且不统一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将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合理化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路径;卓尼县

一、引言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而形成的用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和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本文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出发,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视角切入,以甘肃省卓尼为例,发掘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操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策。

二、甘肃省卓尼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现状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增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卓尼县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目前文化市场经营单位35个,全县建成51个“乡村舞台”。在全县98个行政村,设立了村级文化室、15个乡镇文化站、100个村(社区)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等学习交流平台,初步实现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文化大院”的目标,先后建成了集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木耳镇等十个乡镇文化广场等十一个文化一条街,纳浪乡羊化村等97个人口文化大院。解决了活动项目和场地的问题,实现了县、乡、村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2、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文化享受明显改善

特有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历史底蕴使得卓尼县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上级部门积极搭建娱乐活动平台,群众性文化活动热闹红火。编排了《藏王鼓舞》、《洮河春韵》和《香巴拉之恋》等舞蹈,举办书法爱好者书画交流会,开展书画艺术作品展出;每年通过“四下乡”、艺术节、香浪节、文艺汇演、艺术展览等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地方民族文化为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卓尼县第四届“和谐杯”暨“佳美杯”篮球运动会“第一届卓尼国际自驾狂欢节”、“卓尼风情旅游艺术节”;安装完成“户户通”、“村村通”建设项目,覆盖率达到98%。通过各种活动丰富了居民的文化享受。

3、重视文化产业,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卓尼县重视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与南京艺术学院签署协议《旅游文化人才培训及师生写生基地合作框架协议》、与上海融御投资公司签订《卓尼县土特产生态食品产品及畜产品投资开发项目框架协议》,与上海文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签订《卓尼县民宿产业投资开发项目框架协议》。卓尼县旅游局与江苏省自驾游协会、南京玩客逸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游客输送协议》,与还原实验摄影工作室签订《摄影游基地合作协议》。截至2015年,卓尼县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共37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345人,第一季度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94万元,第二季度预计达到1240万元,资产总额8941万元,增幅达78%。文化产业项目累计投资4039万元。包括卓尼县图书馆、文化馆“两馆”项目、卓尼县村级文化活动室灾后重建项目、尼江两村图书流动站建设项目、卓尼县道路观景台建设项目、卓尼县大峪沟三角石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甘肃省卓尼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虽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成规模,但仍没有完全解决乡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乡镇地区所拥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远远低于县城及城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水平,呈现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相对分散不均、简单粗陋、长期失修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农牧民获取公共文化的需求减弱,享有的公共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与当地农牧民的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形成严重反差。据了解,全县98个行政村都设立了村级文化室,但有名无实,基本上成为“空巢”,大多数乡镇存在挤占、挪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现象,有限的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全县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建设严重不足,全县出现“三无”:无图书馆,无体育场,无文化馆。“农家书屋”提供农村文化相关的书籍作品甚少,利用效率低;电影放映设备陈旧,难以保证电影的放映数量和质量,反映出卓尼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严重不足,产品质量普遍较低的问题。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是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物质保障,这种重要的保障一旦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整个公共文化体系就处于支离破碎的状况,更进一步来说农牧民的思想意识就难以发生从根本转变。

2、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

卓尼县处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势高低不平,地形复杂,人口居住分散。分散是最基本的特征,特别是位于北部片区的恰盖乡、完冒乡、杓哇土族自治乡和中部片区的尼巴乡和刀告乡、扎古录镇等地占地面积大,人口少,又加上受海拔和环境、地域经济基础的影响,均以畜牧业为主,过着游牧的生活,从而呈现出局部地区人口和居民点具有分散性、人口与居民点分布不集中的现象,这使得公共文化资源难以集中,服务设施无法均等配置。由于人口和居民点稀疏分布的社会特性,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本增加,受益人数受限。

3、特色地域文化保护力度不够

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卓尼县拥有悠久的民族历史,因此也有很多独特的民族公共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比如,前文提到的卓尼县的洮砚和巴郎鼓舞。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城市化、市场化的冲击下,许多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所承担的传统功能大大弱化,导致民间艺人急剧消失,许多獨具一格的民间特色公共文化,没有得到完整记录和保存。由于种种限制,地方对于卓尼县特色文化发掘和保护力度不够,宣传和弘扬的力度还不够。

4、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且不统一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当地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思想观念上没有真正形成统一,未认识到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有些党政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意识淡薄,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和正确的政绩观,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文化建设。使得文化事业缺乏整体性和发展的联动性,其次,农牧民群众文化意识不够成熟,因受教育水平有限,自身文化水平低,生活压力大,对导致农牧民对公共文化活动不感兴趣,更谈不上保障自身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文化参与意识薄弱。

四、甘肃省卓尼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策略

1、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

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首先要发挥政府公共财政投的主导作用,提高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对卓尼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投入比例,按照卓尼县的实际,尽快建立卓尼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城乡公共文化建设,还应开辟其他投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进行投资,举办各种活动引商投资,通过网络向社会寻求捐赠活动,寻求企业赞助,建立起多渠道的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其次,按照州委州政府“文化撑州”战略,突出抓好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集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乡镇文化广场,继续实施“四下乡”活动,不断推进“乡村舞台”建设,在现有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基础上,扩大城乡文化人才队伍,制定激励机制,吸引专门人才从事相关的基础文化服务工作,壮大服务队伍。

2、强化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

针对局部地区人口和居民点具有分散性、人口与居民点分布不集中的现象,紧紧围绕中央和省上对卓尼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投入力度,抢抓机遇,强化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人居环境优良、辐聚力量明显的定居区,把农牧民集中到一起,增大村落规模和密度,从根本上解决卓尼县北部片区和中部片区牧民定居问题。农牧民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场所才能充分利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完善文化设施是丰富农牧民文化需求的最主要途径。丰富的文化设施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农牧民要有属于自己的图书馆和文化馆,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农牧民可以培养读书学习的兴趣爱好。藏棋文化在藏族地区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大多数男性朋友的最爱,在业余时间通过藏棋比赛,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因此棋类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设施之一。根据卓尼县农牧民的需求来完善文化设施,为当地的农民提供最完善的文化设施,满足当地人民的文化需求。丰富农牧民的生活,培养农牧民的兴趣爱好,提高农牧民的文化水平。

3、将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卓尼县拥有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不但是历史长河中民族地区融合区域文化精神的纽带,对于现代文明来说更是吸引资金和项目、促成城乡文化交流的载体和媒介,因此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卓尼县少数民族传统的公共文化,关键在于人的传承,一方面要在传承人的传承热情上下功夫,做好传承人的扶持工作,鼓励文化能人带动村民参加各类民俗活动传习活动,提高村民们对文化活动的兴趣度和参与率,让民间文化也成为一个独特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公共文化的宣传力度,一是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来研究和指导保护民俗文化,借专家和学者之口宣传;二是通过举办各类大型的文化节、采风活动、展演展示等活动,不断提升卓尼县传统公共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以微博、微信等知名、高效的新媒体手段来呼吁和唤起民间保护意识,共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4、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创新意识

地方管理者要担纲卓尼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责任者。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各级党委、政府民传统公共文化保护领导小组,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宣传、保护、传承各个环节的组织领导,共同做好民族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保护工作;二是加强引导。通过文化下乡、标语横幅等鲜明的宣传方式,不断强化群众弘扬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牧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利用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紧密结合农牧民群众的需求,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不断地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

五、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于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享受、保障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文化体系构建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断坚持和不断发展,不但要和当地的公共文化需要相适应,而且更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挖掘当地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最后需要不断加大政府管理力度,培养专门的文化人才。总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全社会广泛动员,政府负责、居民参与、社会协同的方式不断予以推进。

基金项目: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科研教改项目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CRKXJ04

【参考文献】

[1] 王录仓. 高寒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现实路径[J]. 草业科学, 2013(04)654-660.

[2] 李建华. 城乡文化一体化:理念、机制与路径[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2(07)38-43.

[3] 张佑晨. 关于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对策探讨——甘肃临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例[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30(3).

[4] 李少惠. 甘南藏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困境分析[J]. 图书与情报, 2015(4).

[5] 李荣菊. 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商业, 2013(08),93-94.

[6] 陈程耀.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商业经济, 2014(3).

[7] 李友仁. 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路径[J]. 民族艺术研究, 2013-06-28.

【作者簡介】

向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多元协同视角下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快递企业在高校快递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