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仓库和wiki对组织学习影响的比较研究

2016-05-14 12:14刘人境李伟荣
软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仿真

刘人境 李伟荣

摘要:通过引入由知识仓库和wiki两种信息技术驱动的学习机制,扩展了现有的组织探索与利用多主体仿真模型,比较分析这两种信息技术对组织表现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只有在组织内外部环境不变、个体学习能力较强、组织学习速率偏低或较高的情况以及组织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内部环境稳定,个体学习能力和组织学习速率适中的情况下,知识仓库的组织表现优于wiki。在其他情况下,wiki的组织表现均优于知识仓库。

关键词:组织学习;知识仓库;wiki;仿真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7.01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7-0001-05

Abstract:By introducing ITenabled learning mechanisms of knowledge repository and wiki, this paper expands the computational model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impacts of the two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n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environment is stable, the learning capability of individual is high and the coding speed of organization is lower or higher, knowledge repository is superior to wiki. Whe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turbulent, the learning capability of individual and the coding speed of the organization are both moderate, knowledge repository is still superior to wiki. While in the other conditions, wiki is the better choice.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learning; knowledge repository; wiki; simulation

组织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影响组织绩效和生存的重要因素[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组织提升学习和知识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信息系统的研究者认为知识仓库是组织学习的基础[2]。而随着web20的快速发展,wiki作为web20重要的技术之一,在组织中的应用越来越受重视。知识仓库和wiki都是组织获取最佳实践和群体共识的有效途径,是组织进行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的重要技术工具。但是两者在知识获取和组织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机制。知识仓库将组织中个体的知识编码化,并且提供强大的工具,便于组织内知识的共享和检索。而wiki支持面向群体的协同创作,具有良好的协作性和开放性,在组织中提供了理想的合作环境。最近的研究尤其强调wiki在组织学习中的特点和优势[3,4]。知识仓库和wiki是组织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两种不同的手段,比较分析这两种信息技术,识别它们在组织中的适用条件及作用机理,对组织信息技术的选择和使用意义重大。而现有的研究缺少对两种信息技术组织表现的差异比较和作用分析。

March的探索与利用多主体仿真模型在组织学习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5]。Miller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March的模型进行了扩展[6~8,2]。其中,徐搏等和Kane等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展,他们一致认为信息技术显著影响组织学习的过程[2,8]。本文也基于March的探索与利用模型[5],比较分析知识仓库和wiki这两种信息技术对组织学习的促进作用,探讨这两种信息技术驱动的学习机制对组织学习探索与利用的影响,为组织信息技术的选择和使用提供依据。

1组织学习、知识仓库以及wiki技术

组织学习是一个介于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的经验与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知识[9]。探索与利用是组织学习的两种形式[8]。探索是指发展新知识并替换组织中已有的内容,利用指专注于对现有知识的传播、提炼以及再利用的渐进式学习[2]。组织需要平衡二者的关系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现有的组织学习文献已经表明,信息系统可以对组织内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产生影响[10]。信息技术可以增进组织学习,提高组织绩效[11]。

本文考虑两种信息技术:知识仓库和wiki。知识仓库是一个在线的、基于计算机储存专门知识、经验以及特定领域知识文档的仓库[12]。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知识管理、体系结构设计、各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对知识仓库进行探讨[13~15]。少数学者从组织学习的视角对知识仓库进行了研究。Kane等引入信息技术驱动的学习机制,具体研究了知识仓库以及知识仓库与其他信息技术的组合对组织学习探索与利用的影响[2]。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外对知识仓库的研究还不成熟,且从组织学习方面对知识仓库开展的研究较少。知识仓库如何平衡组织的探索与利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随着web20技术的兴起,wiki技术以其开放、方便、协作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wiki是一组相互关联的HTML网页的集合,也是一个基于web的知识管理应用程序。它能够对组织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研究者从知识共享、教育教学、协同学习、知识管理等方面对wiki开展了大量的研究[16~18,4]。然而,现有的文献主要从概念模型角度对wiki展开研究,关于wiki对组织学习具体作用的定量研究较少。总体而言,针对知识仓库、wiki与组织学习关系的定量研究十分匮乏。而这两种信息技术对于组织学习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机制,如何根据两者对组织探索与利用平衡的作用,选择和使用这两种信息技术值得深入研究。

2计算模型

为了考察这两种信息技术在组织学习中的表现,并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基于March经典的计算机仿真模型[5],结合知识仓库和wiki各自的特点,构建仿真模型。本文的模型具有以下特征。

(1)知识的表示。March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组织成员信念的外部环境[5],用M维向量表示,每个维度在每个周期以概率N取值-1或1。M代表外部环境复杂的程度,N表示外部环境扰动的程度。组织及P个成员的知识用M维向量来表示。每个维度以相同的概率取值-1,0或1。其中,0表示该维度信念的缺失,1或-1代表特定的信念。

(2)组织和成员相互学习。在本文中,由信息技术驱动的学习机制指信息技术本身以及由这些信息技术推动形成的组织能力和组织结构[2]。知识仓库和wiki具有不同的特点,基于这两种信息技术的组织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不同,因而,由这两种信息技术驱动的组织学习机制不同。基于这两种信息技术的组织和个体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也不同。

知识仓库技术在组织学习中倾向于采取中心化的学习策略。使用知识仓库进行知识共享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首先,个体将已有的知识贡献给知识仓库;其次,知识仓库将知识进行整合;最后,利用门户或搜索引擎将知识仓库中的知识进行扩散[2]。由知识仓库驱动的学习机制具体特征如下:当组织向个体学习时,组织首先对知识水平高于组织的个体进行识别和选取,然后计算这些个体每个维度上各种信念的比例,选择其中占据多数的信念进行学习。当个体向组织学习时,每个个体以一定的概率复制组织相应维度的信念。

wiki技术采取自下而上,非正式的学习方式[4]。由wiki技术驱动的学习机制更倾向于非中心化的学习策略。使用wiki进行知识共享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首先,个体对自身及组织知识进行评估;其次,使用wiki将知识进行整合,完善个体和组织的知识。由wiki驱动的学习机制具体特征如下:起初,随机选一个个体将自身知识赋予组织编码。然后,其他个体将自身每个维度的信念与组织相应维度的信念相比较,如果组织知识水平大于自身知识水平,个体向组织编码学习。反之,个体不学习,并以一定的概率进行组织知识编码。

(3)人员流动。每个周期内,组织中的每个成员有T的概率被新成员代替。T表示组织的人员流动率。

模型的具体仿真流程如图1所示。

3仿真结果

本文基于Netlogo50平台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为了避免单次仿真随机性引起的结果偏差,实验采用不同的随机数种子运行50次。每次运行80个周期,与March、Kane等的研究保持一致[2,5],并以最后一个周期的仿真结果均值作为依据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的默认参数设置为P=100,M=30, POL=PLO=05,N=0,T=0。本文首先将模型结果与March现有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其次,为了与March保持一致[5],本文分别考察了不存在人员流动和环境扰动,即内外部环境不变的封闭环境以及存在人员流动和环境扰动,即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开放环境两种情况下,知识仓库和wiki的对比分析。

31与March模型的对比分析

图2显示在个体学习速率较高(PLO=09)的情况下,组织知识收敛达到均衡的速度较快,但对应的知识水平较低。在个体学习速率较低(PLO=01)的情况下,组织知识收敛达到均衡的速度较慢,但组织长期知识水平的均衡值较高。这在知识仓库和wiki的仿真结果中均有体现,且与March的结论一致。其中的原因为,个体快速地向组织编码学习,导致知识在组织中快速流动,组织中知识的多样性降低,不利于组织的探索性学习和长久学习[19]。而个体学习速率低的组织能长时间保持组织知识的异构性,保证组织中知识学习行为的持久性,进而产生较高的长期知识水平[20]。

32封闭环境下知识仓库和wiki的对比分析

如图3所示,多数情况下wiki对应的组织表现优于知识仓库。只有在个体学习速率极高(PLO=09),组织学习速率较高(POL=07)或比较低(POL=01~03)时,知识仓库对应的组织知识水平略高于wiki对应的组织知识水平。

仿真结果还显示,个体学习速率增大,wiki对应的组织知识水平明显下降,且不同的组织学习速率对应的知识水平差别较小。这说明,在组织学习中wiki受个体学习速率的影响比较大,wiki将放大组织学习中利用过度对组织知识的不利影响。而在知识仓库的组织表现中,当个体学习速率较小时,增大组织学习速率有利于提高组织知识水平。

在个体学习速率较大时,组织学习速率对知识仓库组织表现的提升作用减弱。这表明,知识仓库受个体学习速率和组织学习速率的作用均比较明显。随着个体学习速率的增大,个体学习速率对组织表现的削弱作用大于组织学习速率对组织表现的提升作用。

为了解释知识仓库和wiki对应的知识水平变化原因,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组织中个体知识水平离散程度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随着个体学习速率的增大,两种信息技术对应的个体知识水平标准差减小且趋于稳定,尤其是wiki技术。这表明,较高的个体学习速率使组织中个体的知识差异程度变小,组织知识的异构性减弱,进而导致两种信息技术对应的知识水平明显下降。

对上述分析进行总结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首先,在内外部环境稳定,个体学习速率较大,组织学习速率偏低或较高的情况下,知识仓库的表现优于wiki。在其他情况下,wiki的组织表现均优于知识仓库。其次,个体学习速率的提高对知识仓库和wiki对应的组织长期表现具有削弱作用,这在wiki的组织表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组织学习速率对wiki的影响较小,在个体学习速率较小的情况下,组织学习速率对知识仓库组织表现的提升作用较明显。

33开放环境下知识仓库和wiki的对比分析

图5显示了人员流动率和环境扰动程度对两种信息技术对应的组织表现的影响。如图所示,在不存在人员流动(T=0),组织外部环境扰动较大的情况下,知识仓库对应的组织知识水平高于wiki对应的组织知识水平。其他情况下,wiki的组织表现优于知识仓库。这说明,相比知识仓库,wiki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此外,仿真结果表明,环境扰动对组织表现具有消极作用。快速变化的组织外部环境使组织知识水平下降,这与March的结论一致。适当的人员流动有助于提升组织绩效。其中的原因是,人员流动为组织引入了新知识,增加了组织知识的多样性,有助于组织探索性学习。而随着人员流动率的增大,知识仓库和wiki的组织表现趋于稳定。主要原因在于,两种信息技术都通过对个体知识进行编码,保留了个体的知识,有效地防止了人员流动给组织学习带来

的损失。而且由于储存了大量的知识,两种信息技术对新知识的敏感度降低,限制了对新成员知识的吸收消化。

对上述分析进行总结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首先,在个体学习速率与组织学习速率适中,存在环境扰动和人员流动的情况下,wiki的组织表现均优于知识仓库。只有在环境扰动程度较大,不存在人员流动时,知识仓库对应的组织知识水平才高于wiki相应的组织知识水平。其次,在由两种信息技术驱动的组织学习机制中,环境扰动对组织学习具有负面作用。而适当的人员流动能够提高组织知识水平,对组织学习具有积极作用。

4讨论

41仿真结果的理论意义

首先,本文的研究结论证明,信息技术显著影响组织探索与利用的平衡性。本文基于March的计算机仿真模型,探讨信息技术对组织学习的影响。March认为知识的异构性是探索与利用动态变化的根源[5]。本文的研究为March的观点提供了进一步的论据。本文的研究结论证明,信息技术作为个体组织学习的媒介,能够显著影响组织知识的异构性,进而影响组织探索与利用的平衡性。在未来对组织学习的考察中,不应忽视这一点。

其次,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由不同的信息技术驱动的学习机制在组织学习探索与利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在知识仓库驱动的组织学习机制中,较低的个体学习能力能够保持组织知识的异构性,有利于探索性学习。此时增大组织学习速率,组织及时向占优群体学习,有利于提升知识仓库的组织表现。随着个体学习能力的增强,组织知识的多样性降低,不利于探索与利用的平衡。而由于wiki的设计结构是自底向上的,用户的参与协作直接影响到wiki的运作效率。这就决定了wiki受个体学习速率的影响比较明显。适当的个体学习能力可以增强组织的探索性,提升wiki的组织表现。

最后,本文为组织如何选择信息技术促进组织学习提供了线索和依据。本文的仿真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wiki在组织学习中的表现优于知识仓库。本文认为这验证了Surowiecki群体智慧的观点,即一个大规模、多样化的群体,其知识的集合优于一个或多个专家的知识[21]。wiki具有民主的性质[4],它自底向上的结构设计保证了大量用户的参与以及组织中大量观点和贡献行为的存在。适当的个体学习能力及人员流动均能保持组织知识的多样性,保证组织学习中个体的探索性行为。并且wiki具备合适的内容整合机制[21]。这些保证了群体总贡献的高质量,wiki推动了群体智慧的实现,而知识仓库所代表的只是少数专家或高知识水平个体的意见[10]。本文的结论为特定环境下组织学习中心化策略和非中心化策略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并且丰富了组织学习和群体智慧的相关研究。

42仿真结果的实践价值

组织应该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开展组织学习。本文研究发现,个体学习能力弱的组织,应该选择wiki作为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的工具。作为下一代知识管理系统,wiki尤其适合生物科技、IT等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产业。而个体学习能力很强,组织学习速率偏低或较高的组织,应该选择知识仓库开展组织学习。

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组织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组织学习中的作用。在使用知识仓库的过程中,组织应该注重将组织内的知识数字化、编码化,避免环境变动和人员流动给组织知识带来损失。而使用wiki进行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的组织,应该构建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个体积极参与,并对个体的贡献行为给予激励。同时,组织还应保持适当的人员流动,增强组织知识的多样性。

43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计算机仿真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没有考虑个体间的学习。而在实际的组织中却往往存在个体间的相互学习。本文对此进行简化,是为了明确信息技术对组织学习的作用,排除个体之间的学习所引入的探索与利用性质对信息技术组织表现的影响。另外,本文假定个体的学习速度固定不变且相同,没有体现个体学习能力的变化以及个体间学习能力的差异。个体学习速度的变化以及团队异构性对信息技术组织表现的影响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Argote L, McEvily B, Reagans R. Managing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Review of Emerging Themes[J]. Management Science,2003,49(4):571-582.

[2]Kane G C, Alavi 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 Investigation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Processes[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5):796-812.

[3]Kimmerle J, Cress U, Held C. TheInterplay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Knowledge: Technologies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Building[J].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2010,8(1):33-44.

[4]Standing C, Kiniti S. How Can Organizations Use Wikis for Innovation?[J]. Technovation,2011,31(7):287-295.

[5]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6]Miller K D, Zhao M, Calantone R J. Adding Interpersonal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to Marchs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Model[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709-722.

[7]赵晨,高中华,陈国权. 团队领导学习策略对组织学习影响的仿真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35(8):2074-2082.

[8]徐搏,刘人境. 基于 Agent 仿真的信息技术评估和选择[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4):35-43.

[9]Argote L, Miron-Spektor 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From Experience to Knowledge[J]. Organization Science,2011,22(5):1123-1137.

[10]Gray P H. A Problem-solving Perspectiv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1,31(1):87-102.

[11]梁强,林丹明,曾楚宏. 组织学习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作用分析[J]. 管理评论,2011,23(4):105-114.

[12]Liebowitz J, Beckman T J. Knowledge Organizations: What Every Manager Should Know[M]. CRC Press,199893-94.

[13]Kankanhalli A, Tan B C Y, Wei K K. Contributing Knowledge to Electronic Knowledge Repositori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MIS Quarterly,2005,29(1):113-143.

[14]王宇,刘淼. 一种基于知识元的期刊文献知识仓库构建[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8):91-94.

[15]Zhen L, Jiang Z, Song H T. Distributed Knowledge Sharing for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1,49(10):2959-2976.

[16]张红兵,和金生. 基于Wiki的知识共享系统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0,28(5):727-731.

[17]Lai Y C, Ng E M W. Using Wikis to Develop Student Teachers'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Capabilities[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1,14(1):15-26.

[18]Kear K, Woodthorpe J, Robertson S, et al. From Forums to Wikis: Perspectives on Tools for Collaboration[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0,13(4):218-225.

[19]严杰,刘人境,徐搏. 基于合作与竞争关系的组织学习研究[J]. 软科学,2015,29(6):70-75.

[20]廖列法,王刊良. 基于多 Agent 仿真的组织学习与知识水平关系研究[J]. 管理科学,2009,22(1):59-68.

[21]Surowiecki J. The Wisdom of Crowds[M]. Anchor,20051-22.

(责任编辑:赵毅峰)

猜你喜欢
仿真
Proteus仿真软件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模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浅析
一种帮助幼儿车内脱险应急装置的仿真分析
论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口腔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机电设备电气控制线路排故的仿真系统设计
Buck开关变换器的基本参数设计及仿真分析
试析PLC控制下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仿真情况分析
基于MADYMO的航空座椅约束系统优化设计
中国体态假人模型与FAA Hybrid Ⅲ 型假人模型冲击差异性分析
机械加工仿真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