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二次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2016-05-14 12:14陈凌云李夏莲高照军
软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创新绩效创新模式

陈凌云 李夏莲 高照军

摘要:从开放式创新视角讨论了二次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一个两阶段模型,阐述了内向型与外向型、二次创新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内向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二次创新;二次创新负向调节内向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外向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创新模式;创新绩效;二次创新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7.02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7-0006-05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en innov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effects of Secondary Innovation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two stages model, it examined the mechanism of inbound and outbound, Secondary Innovation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aking hightech firms as the sampl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inbound firms we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Secondary Innovation. The Secondary Innovation negatively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bound model and its performance and positively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bound model and its performance.

Key words:open innovation; innovation model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secondary innovation

外部市场与内部资源匮乏等因素迫使许多企业通过二次创新提高竞争力[1]。技术复杂性与高度竞争使得建立开放式的合作与创新方式成为重要形式[2]。开放式创新带给企业更多收益,其具有内向型与外向型两种模式[3]。内向型注重外部资源获取和转化;外向型强调企业自身技术资源的商业化[4]。本文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提出了一个两阶段模型,系统分析了二次创新的选择与后果。研究结论对转型升级的中国企业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1理论与假设

11两阶段模型的提出

图1所示的两阶段模型在第一阶段阐述了影响创新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在第二阶段探讨了二次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

12内向型与二次创新

内向型侧重外部资源获取,以往研究主要内容有获取程度、获取来源、获取方式、资源类型。Faems研究发现技术联盟的多样性会改进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进而改善财务绩效,但同时会因成本增加而对财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在短期内成本增加会超过价值提升[5]。吸收能力观点认为企业必须保持开放的状态,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从外部主体获得的市场信息资源与技术资源会改善企业的创新绩效。消化吸收外部资源的能力与程度越大,企业从事二次创新的程度也就越大。基于上述分析,有假设H1a与H1b。

H1a:选择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企业更倾向于从事二次创新。

H1b: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程度与二次创新正相关。

13外向型与二次创新

外向型强调技术知识商业化。例如,Philips Electronics每年许可收入达数亿美元。当企业更加强调市场化时,内部进行技术改造的程度可能会下降。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具有经济与战略两方面的利益优势,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高。但外向型创新也有不利影响。Boudreau研究发现过多外部主体的参与可能会导致企业失去对创新利益的控制或占有、增加协调成本、被竞争对手复制等问题[6]。本文认为,选择外向型的企业在参与技术商业化过程中注重外部市场的开发与利用,相应地从事二次创新的动力会减弱。有假设H2a、H2b。

H2a:选择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模式更不倾向于从事二次创新。

H2b: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程度与二次创新负相关。

14二次创新的调节作用

二次创新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内向型和外向型都能够促进创新绩效,同时二次创新能力加强了这种正向效应。尤其对于内向型而言,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开放式、动态化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主要方式之一。通过消化吸收,企业将外部资源内部化,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企业创新绩效。二次创新程度越强,资源越容易被消化吸收。有假设H3a与H3b。

H3a: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H3b:企业二次创新正向调节内向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同理,外向型促进了技术资源市场化过程,同样为企业带来资源,增强了企业能力。影响外向型创新绩效的情景因素包括外部环境、产品特征与组织要素等三个方面[7]。而知识活动的内生情景,例如社会关系紧密程度、互动关系等,与外生情景,如知识距离、组织距离等会影响外部创新知识特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8]。技术资源市场化的外向型过程使得企业更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再次获得资源与机会。有假设H4a、H4b。

H4a: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H4b:企业二次创新正向调节外向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理论模型与假设的逻辑框架见图2。

2研究设计

21样本

样本来自南宁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其具有社会、经济、民族、区域等独特特点。以2009年金融危机为背景选取684家企业,时间跨度为2008~2010年。

22变量定义

(1)因变量。包括二次创新和创新绩效。其中二次创新采用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衡量;创新绩效采用专利申请数与首次获得专利情况衡量。

(2)自变量。包括:内向型与外向型选择;内向型与外向型程度;合法性距离。企业选择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时,“内向型选择”为1,否为0。同理,有“外向型选择”。其次,内向型包括引进国内和国外技术两个变量衡量,变量“国外内向型程度”“国内内向型程度”做对数变换。采用技术转让收入占技术收入的比例衡量外向型,即变量“外向型开放式程度”。

(3)控制变量。包括:吸收转化能力、无形资产、财务绩效、企业年龄、研究团队规模、企业规模。吸收转化能力采用企业每年发表科技论文数量;无形资产取对数;财务绩效采用净利润取对数,企业年龄为企业成立年限,研究团队规模用年末从业人员数,企业规模采用固定资产取对数。

23分析方法

选取Tobit模型、泊松回归与生存分析。首先,二次创新选择中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不能为负,为在0点截断(左归并点),此部分采用Tobit模型。其次,泊松回归是以专利数量为因变量的计数模型;而生存分析关注首次创新绩效,考虑了企业的学习效应,生存分析因变量为企业进入高新区后首次获得专利的“风险几率”(Hazard Rate)。

3实证分析

31描述性结果

主要变量及相关性分析见表1。确定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等问题后,关键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统计显著。

32实证结果

假设检验详见表2至表4。表2是Tobit回归结果,表3是泊松回归结果,表4是生存分析结果,表5进行了总结。

假设1认为选择内向型企业更倾向于从事二次创新。表2模型1变量“内向型选择”系数显著为正(9662;p<001),说明选择内向型的企业更倾向于二次创新。 随之认为内向型创新程度与二次创新正相关(H1b)。表2模型2、模型3是统计检验。模型2“国外内向型程度”系数显著为正(1525;p<001),模型3“国内内向型程度”亦显著为正(1429;p<001)。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引进技术都能加强企业从事二次创新的程度。假设1a与1b得到支持。

表2模型4、模型5为假设2的统计检验结果。模型4“外向型选择”系数显著为负(-5083;p<001),说明外向型企业更不倾向二次创新。假设2a得到统计支持。其次本文认为外向型程度与二次创新负相关,模型5“外向型开放式程度”系数为负值,但统计检验不显著。假设3讨论了内向型、二次创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表3是以专利申请数为因变量的泊松回归,模型1至模型4提供了相关统计检验。模型1中变量“国外内向型程度”系数显著为正(0058; p<005);模型3中变量“国内内向型程度”亦显著为正(0131;p<001)。因此假设3a得到支持。

其次,H3b认为二次创新正向调节内向型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图3展示了这种正向调节作用。当二次创新程度较高时,内向型与创新绩效之间正向关系变得平坦,如虚线所示。

表4是生存分析结果。表4中模型3“国内内向型程度”系数显著为正(0231;p<001),国内引进技术对于首次创新更有促进作用。模型4中交互项“二次创新×国内内向型程度”显著为负(-0034;p<005),也提供了二次创新负向调节的统计支持。假设4首先认为外向型与创新绩效正相关(H4a)。泊松回归表3中模型5“外向型开放式程度”系数显著为正(3414;p<005)。假设4a得到泊松回归的支持。关于企业二次创新的正向调节(H4b),表3模型6“二次创新×外向型开放式程度”系数显著为正(1719;p<001),说明了正向调节的存在。

如图4,当二次创新程度较高时,外向型与创新绩效之间正向关系得到加强(虚线)。

4研究结论

41结论与理论实践启示

本文对开放式创新进行了理论探索,实践启示在于二次创新需要与市场化结合。二次创新负向调节内向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说明从外部引进技术尽管可以提高企业绩效,但是如果过多依靠二次创新反而会带来创新绩效的下降。企业应该考虑其他途径的创新方式,例如自主创新。研究发现引进国外技术对首次创新成果促进作用不明显,但是引进国内技术时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假设3)。因此,如何消化吸收、减少盲目引进国外技术也是本文的重要启示。本文认为企业应该合理引进,先国内后国外较为合理。

42局限与未来方向

本文研究仍存在缺陷。首先,关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类型划分有一定单一性,需要更为细分的类型,同时考虑其他可能的情景因素,例如新兴市场制度环境、制度合法性的影响。内向型强调资源获取的开放,外向型则关注资源开发的开放,但是资源保留的开放却一直被忽视,希望能够在以后的研究中弥补上述缺陷。

参考文献:

[1]吴晓波. 二次创新的周期与企业组织学习模式[J]. 管理世界,1995, 3: 168 - 172.

[2]高良谋,马文甲. 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J]. 管理世界,2014,6: 157 - 169.

[3]蔡宁, 闫春. 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测度: 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 科学学研究,2013, 31(3): 469 - 480.

[4]Lichtenthaler U. Open Innovation: Past Research, Current Debat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1, 25(1): 75-93.

[5]Faems D, De Visser M, Andries P, Van Looy B. Technology Alliance Portfolio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Value-enhancing and Cost-increasing Effects of Open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0, 27(6): 785-796.

[6]Boudreau K. Open Platform Strategies and Innovation: Granting Access vs Devolving Control [J]. Management Science, 2010, 56(10): 1849-1872.

[7]Almirall E, Casadesus-masanell R. Open Versus Closed Innovation: A Model of Discovery and Diverge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0, 35(1): 27-47.

[8]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9, 30(4): 1-9.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开放式创新创新绩效创新模式
技术选择、二元学习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开放式创新与合作创新的比较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企业风险投资(CVC)对于开放式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