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与技术标准转化的影响因素述评

2016-05-14 12:14舒辉高璐
软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技术标准专利标准化

舒辉 高璐

摘要:回顾国内外学者关于专利和技术标准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了学者们关于专利和技术标准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从技术、企业、市场及机构四个层面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归纳。

关键词:专利;技术标准;标准化;影响因素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7.03

中图分类号:F713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7-0011-04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on patent and technical standard, and then it analyzed the researches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tent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In the end, it summarized and classified these factors into four layers, there are technology, enterprise, market and institution.

Key words:patent; technology standard; standardization; influence factors

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CR”标准法案、思科诉华为案以及博通诉高通案等案件频频发生,这不仅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竞争加剧的体现,更反映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专利为后盾制定技术标准已成为发达国家企业限制竞争对手的新战略,围绕专利的技术标准竞争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专利权人一旦掌握技术标准制订的话语权,就相当于掌握了行业游戏规则的制订权。现实中,技术标准制订的话语权往往只掌握在少数国家和企业手中,其他国家和企业只能面临被迫支付高额专利费用或退出市场的两难困境;一些企业即便掌握一定的专利优势,也难以实现专利向技术标准的转化。这些现象和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对专利与技术标准转化影响因素的广泛关注,研究范围正逐渐从技术、法律向管理、市场、经济甚至是政治领域扩散。本文从技术、企业、市场、机构四个层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归纳,以期为推动专利和技术标准转化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借鉴。

1有关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

主要从影响专利和技术标准由分离走向融合的技术背景、技术标准对专利技术的特性要求两方面探讨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

11技术背景方面

基于技术背景,指出专利和技术标准的技术属性冲突阻碍了两者的转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从客观上推动了两者转化。从专利和技术标准属性来看,技术标准的开放、通用性和专利技术的专有、实质垄断性使两者陷入对立局面[1];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技术标准的制订难以绕开专利技术。受技术含量日益复杂、技术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等技术发展客观因素影响,技术标准的制订越来越多地涉及专利权以及基于许可条款的复杂谈判[2]。尤其是在一些知识产权化程度较高的高新技术领域,标准的制订很难规避知识产权,只能被动接受专利与技术标准的结合。

12技术标准对专利技术特性要求方面

根据技术标准对专利技术特性要求,指出只有被确定为必要专利的专利技术,才能被纳入技术标准,但对必要专利的认定和评估研究仍然存在异议。现有研究普遍是从法律、商业、技术因素,或从有效性、时间性、必要性,这两类认定标准来判断专利技术的必要性[3]。此外,专利技术具备开放性、兼容性、先进性、创造性、稳定性、简单性等特性,将有利于其向技术标准转化[4]。

2有关市场层面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主要基于网络效应从安装基数、转换成本、消费者预期、互补性产品等方面分析市场层面的影响。

21安装基数的影响

主要从安装基数的影响力及其影响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从影响力角度,方放认为对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兼容性和网络外部性的高技术产业,其安装基数的临界规模将直接关系着企业技术标准开发的成败[5];从影响机制角度,姚远、宋伟认为只有当专利技术的安装基数超过了临界值时,日益增强的技术可信度才会推动安装基数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正反馈回路[6];在正反馈回路的自增强、收益递增机制作用下,市场会收敛于具有网络规模的技术,推动该专利技术成为市场标准。

22转移成本的影响

主要从转移成本的构成及其影响机制方面展开。从成本构成角度,陶爱萍等认为转移成本可分为私人转移成本和在新、旧技术标准上投入和花费的学习、培训、采购、更新等费用以及社会转移成本,并决定于市场主体现有的网络效应与预期转移后可获得的网络效应的比较[7];从影响机制角度,钱春海等认为较高的转换成本会将消费者锁定在现有标准上,限制消费者的“流动”[8]。Klemperer认为在网络效应下,市场安装基数达到一定值时,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将大到足以筑成市场进入壁垒,由此赋予标准在位者一定的市场权力来阻碍潜在进入者,并强化新技术未来市场份额及收益的不确定性[9]。

23消费者预期的影响

主要从消费者预期的内容及影响机制方面进行分析。从消费者预期内容的角度,李太勇指出只有当消费者预期某种技术或产品未来的网络规模、辅助产品供应、更新等方面比较理想时,购买行为才会产生[10];Farrell等指出当消费者预期其他消费者会购买某种技术时,将会做出跟随购买决策[11];从消费者预期的影响机制角度,王程韡等指出当消费者预期某种专利技术或产品会成为市场主导设计时,将积极参与到该技术的网络组织中,使该技术获得实质优势[12]。尤其是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消费者预期高的专利技术成为技术标准的可能性很大。

24互补性产品的影响

主要从互补性产品增强主导专利技术的市场安装基数、强化转移成本两方面来分析。Michael等认为松下家用视频系统VHS技术标准的胜利归因于市场中可出租的录像带,凭借这一互补产品产量的提升,VHS迅速扩大了市场安装基数[13]。 Ernst认为美国家庭视频游戏行业中软件和硬件产品之间的互补会提高消费者的标准转换成本[14]。

3有关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

在企业层面,国内外学者认为企业的动机、战略和策略以及综合实力等都会对企业在进行专利和技术标准转化时产生影响。

31企业动机的影响

一方面为突破专利的时间和地域性限制,达到寻求交叉许可优势并最终赢得超额利润的目的,企业会主动将专利和技术标准相融合;但另一方面为保护必要专利或谈判条件未达到期望,企业会放弃专利和技术标准的转化[15]。

32企业战略的影响

在企业专利、标准化战略层面,国内外学者都对发达国家企业的专利、标准化战略及其作用进行了研究。Shurmer等指出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创新阶段就实施专利先行及标准化战略,将产品置于专利的保护下行销于市,并通过成功的市场运作将专利产品转化为技术标准[16]。辛军等指出美国先发制人战略、欧盟合作开发战略、日本借助国际标准推广自身技术的战略等都对其标准化的成功有促进意义[17]。在分析战略因素的影响时,国内学者还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发达国家企业战略对我国企业的不利影响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我国企业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的影响。靳峰认为我国技术实力弱小企业的专利防御战略,在国外大公司的专利、标准战略的压制下形同虚设,只能被迫接受其“标准讹诈”[18]。从我国企业战略现状来看,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三种战略间缺乏联系,专利布局的规划、专利标准化的路径预判和风险预警缺位等都是制约我国企业专利标准化的关键因素[19]。

33企业策略的影响

主要分析了企业专利和技术标准的市场运作策略影响,Gallagher等认为企业在对技术标准的未来市场预期进行管理时,市场预告、低价许可、培育互补产品、打造品牌等策略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专利的市场安装基数[20]。

34企业综合实力的影响

Grindley认为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经济实力决定着企业能否成功主导专利和技术标准的转化[21]。Blind通过相关实证研究得出企业规模越大,企业进行专利和技术标准转化的动机就越强烈[22]。此外,舒辉认为要促进专利和技术标准的转化需要具备较好的市场需求预测和开拓能力、技术运作能力、政策敏锐性和游说能力、专利信息搜集和管理能力以及健全的专利与标准管理机制[23]。

4有关机构层面的影响因素

主要从联盟、政府两个组织主体来探讨机构层面的影响要素。

41联盟的影响

专利联盟和技术标准联盟是专利与技术标准转化进程中最具影响力的组织机构,几乎直接影响到专利与技术标准的有效转化。

(1)专利联盟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认为专利联盟对专利和技术标准转化具有双重影响。从积极影响看,专利联盟可整合制定技术标准所需的重要、互补的专利资源,其联合专利授权可提高专利许可交易的效率,扩大专利技术的专利许可范围以促进联盟成员间的技术转移,减少交易成本、避免高成本的侵权诉讼;从消极影响看,专利联盟内部共谋等行为会抑制竞争以及进一步的技术创新[24]。

(2)技术标准联盟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认为技术标准联盟对专利和技术标准转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积极影响方面,标准联盟可累积更大的市场安装基数,促进各成员间的技术兼容、降低技术开发和运营成本、提高谈判效率以及平衡相关主体利益[25];在消极影响方面,技术标准联盟中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的各种操纵行为会阻碍技术标准的出台[26]。此外,契约式的技术标准联盟难以实现对成员的监控,成员的欺诈、搭便车行为会减弱其进行专利标准化的积极性[27]。

42政府的影响

主要从政府在专利和技术标准转化过程中的干预驱动力、干预方式等方面分析政府的影响。

(1)政府干预驱动力的影响。从弥补市场失灵的动机层面,指出政府干预标准化活动将有利于专利和技术标准的转化。在市场机制失灵时,可能存在市场被次优技术锁定的风险。此时,政府干预可加速最优标准出现,防止陷入较劣的行业标准[28]。从维护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角度,指出政府在一些重要产业的专利和技术标准转化中干预的必要性。Kano研究了欧、日、美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化过程,认为移动通信产业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政府有必要对其标准竞争进行干预[29]。

(2)政府干预方式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在专利和技术标准转化过程中,政府以主导者角色直接干预专利与技术标准转化的双刃剑影响,以及政府以监管者、消费者、赞助者、协调者等角色间接干预的积极影响。从主导的积极影响看,政府强大的组织能力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专利与技术标准的转化[30];从主导的消极影响看,政府毕竟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政府主导的技术标准政治意图明显、行政周期长,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专利权人的利益[31];从监管者角度,指出政府相关规制政策和法规可为专利与技术标准的转化提供支持和环境保障,政府通过制定专利政策可减少大量冗余专利,优化资源配置,对转换用户进行补贴的政策可降低用户被套牢风险,解决强网络效应下的惰性过大问题[32];从消费者角度,提出政府购买行为可影响消费者预期、增强专利的市场安装基础,政府作为特殊的消费机构对市场预期有着关键导向作用,高通公司凭借政府采购支持在无线通信市场上打败爱立信公司就是典型例证[33];从赞助者角度,指出政府的金融支持措施会促进专利产生和商业化;从协调者角度,指出政府应减少过多干预而集中精力改善创新的“生态系统”,协调各部门利益[34]。

5研究评述

51借鉴与启示

在专利与技术标准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技术、市场、企业和机构层面展开大量研究,并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专利和技术标准转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启示:

(1)在技术层面,专利和技术标准的属性冲突阻碍了两者的结合,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推动两者走向融合。此外,专利要实现向技术标准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特性。其中,必要性是专利向技术标准转化的基础,拥有先进性、稳定性、兼容性、成熟度等特性的专利易于在市场中推广。这为解答现实中何种专利能够向技术标准转化提供了一定指引。

(2)在市场层面,消费者的良好预期和临界值的安装基数对专利向标准转化具有极大的促进效果。在高昂的转换成本下,消费者面临被“锁定”的风险,于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不利;互补性产品可增强主导专利的市场安装基数。这些研究为寻求进行专利和技术标准市场运作的关键点提供引导,从而更好地为把握市场的发展规律,找准推动专利与技术标准转化的方向提供指南。

(3)在企业层面,发达国家企业在掌握技术标准话语权方面的成功离不开其专利与技术标准的协同战略,这值得重视和借鉴。虽然较强的研发能力是高质量专利产生的重要前提,但并不能自然促成技术标准的形成。企业在市场需求预测和开拓、技术运作及管理、政策洞察和游说等方面的能力也非常重要,企业需要对这些方面加以重视,并强化能力的培养。

(4)在机构层面,联盟的整合资源、开发互补性专利的行为有利于专利与技术标准的转化,但联盟中的恶意操纵、机会主义等行为将阻碍专利和技术标准的转化;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等行为有利于专利和技术标准的转化,但其主导行为也会带来一定消极影响。各机构主体需要在专利和技术标准化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探究影响专利与技术标准转化的因素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且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52需要进一步拓展与验证的领域

(1)在技术影响因素层面,国内外研究尚未形成对必要、先进、兼容等专利特性要求的统一界定和评判,专利需满足什么条件才符合这些特性要求,符合的程度如何,对这些特性的量化研究比较缺乏,企业在实践中对于专利是否达到要求难以把握,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来为现实中的专利和技术标准转化提供更多、更具可操作价值的理论。

(2)在市场影响因素层面,现有研究多基于具有网络效应的市场展开,对于缺乏网络效应下的市场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较少。

(3)从整体上看,现有研究更多的是对各层面影响因素的独立分析,缺乏从协同视角的综合分析。而各层面影响因素之间并非独立存在、毫无联系。比如专利的价值、技术的必要性与先进性等需要企业的创新、研发实力等加以保障;消费者预期、安装基数等因素也会受到技术、企业市场运作能力、政府采购行为、联盟影响力等因素的影响。可见,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所以,从协同视角对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可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各层次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协同影响专利与技术标准转化进程的机理,才能找出基于协同视角下专利与技术标准转化的时机、模式及条件,进而为指导企业有效实施专利标准化战略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Swann P.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ization: An Update [J].Report for the UK Department of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2010(5):1-61.

[2]Science M.Pat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Voluntary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 [J]. Management Science,2008,54(11):1920-1934.

[3]Harrison A E,Legros P, Aghion Petal. Industrial Policy and Competi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2(4):1-37.

[4]方放,王道平.技术标准设定中高技术企业技术兼容性选择及相关R&D活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29(20):80-84.

[5]方放.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的高技术企业专利开发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7):78-83.

[6]姚远,宋伟.技术标准的网络效应与专利联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2):29-35.

[7]陶爱萍,沙文兵.技术标准、锁定效应与技术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5):59-61.

[8]钱春海,肖英奎.网络外部性、市场"锁定"与标准选择:联通CDMA与移动GPRS市场竞争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14-20.

[9]Klemperer P. Competition When Consumers have Switching Costs: An Overview with Applications to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acro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5,62(4):515-39.

[10]李太勇.网络效应与标准竞争战略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9):39-43.

[11]Farrell J, Klemperer P. Coordination and Lock-In: Competition with Switching Costs and Network Effects[J].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6,3(6):1967-2072.

[12]王程韡,李正风.基于分层演化观点的技术标准的形成机制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7(1):42-48.

[13]Cusumano M A, Rosenbloom R S. Strategic Maneuvering and Mass-Market Dynamics: The Triumph of VHS over Beta[J].Business History Review,1991,66(1):51-94.

[14]Ernst D. Indigenous Innov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Challenge for China's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 [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1(6):2-3.

[15]Ernst D,Lee H,Kwak J. Standards,Innovation and Latecomer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ceptual Issues and Policy Challenges[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4,38(10):853-862.

[16]Shurmer M,Lea G.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 Fundamental Dilemma[J].Standardview,1995,3(2):50-59.

[17]辛军,赵婧.关于专利与标准融合战略的思考[J].中国高新区,2010(8):80-83.

[18]靳峰.技术标准国际化下专利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8.

[19]李薇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标准化战略制定与实施[J].中国科技论坛,2012(6):62-66.

[20]Gallagher S, Park S H.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Standard-based Industries: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US Home Video Game Market[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2, 49(1):67-82.

[21]Grindley P. Standards, Strategy and Policy: Cases and Stori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1995.

[22][德]克努特·布林德.标准经济学:理论、证据与政策[M].高鹤,杜邢晔,牟俊霖等,译.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3]舒辉.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协同发展之策略探析[J].情报科学,2015(2):25-30.

[24]Giuseppe Colangelo. Avoiding 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 Collective Rights Organizations, Patent Pools and the Role of Antitrust[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4(2):1-71.

[25]孙耀吾,陈立勇,胡志勇.技术标准化联盟产权激励机制:剩余控制权配置博弈分析[J].软科学,2008, 22(2):4-7.

[26]Hovenkamp H. A New Balance between IP and Antitrust [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7(4):1-17.

[27]杜伟锦,韩文慧,周青.技术标准联盟形成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科研管理,2010(3):96-101.

[28]Benaim M, Auriol E. Standardization in Decentralized Economie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90(3):550-570.

[29]Kano S. Technical Innovations, Standardization and Regional Comparison——A Case Study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00,24(4):305-321.

[30]谭劲松,林润辉.TD-SCDMA与电信行业标准竞争的战略选择[J].管理世界,2006(6):71-84.

[31]Scott Kennedy,Richard P Suttmeier,Jun Su. Standards,Stakeholders,and Innovation——Chinas Evolving Role in the GlobalKnowledge Economy[R]. NBR Special Report,2008.

[32]郑艳.基于网络效应的技术标准竞争的Lotka-Volterra模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33]舒辉,刘芸.技术创新成果标准化的模式与时机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171-177.

[34]Caerteling J S, Halman J I M, Dorée A G.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in Road Infrastructure: How Government Affects the Variation and Appropriability of Technology[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8,25(2):143-161.

(责任编辑:辜萍)

猜你喜欢
技术标准专利标准化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国家标准委与非洲标准化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储油罐防腐施工工艺与技术标准
“一带一路”离不开标准化人才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标准化的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
我国技术标准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养护方法与技术标准研究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