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丝绸之路来的朋友

2016-05-14 15:00刺桐之泪
新疆人文地理 2016年7期
关键词:名城十字架石碑

刺桐之泪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陆上丝绸之路名城———高昌,两个在历史上光彩夺目、为后世留下无尽宝藏的城市,就在这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石碑上轻轻碰撞,擦出了小小的火花。这火花,没有惊天动地,没有绚丽璀璨,却留下了太多宝贵的历史信息,吸引后人不断探寻。

这里是出泉州城,向东通往惠安、莆田、福州的必经之地。1933年,泉州仁风门因无人修葺而破败的城门和城墙,渐渐成为阻碍交通的障碍。为了通行的便利,城墙渐渐被人们拆除,许多刻有文字和图案的石刻从城垣当中被清理出来,或被砸毁,或被附近居民取作自家建筑之用,或被随手扔在田间地头。

10年后的1943年,在仁风门外原东教场所在的一片农田中,当时在厦门大学历史系教学的吴文良老先生发现了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石碑。这块碑高36厘米、宽30.3厘米,是用泉州常见的辉绿岩雕刻而成。碑顶原为圆拱形,上部有凹陷,看起来相当粗糙,似乎是嵌在石龛中所用的。石碑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花纹装饰,只在碑面上部浮刻一个造型特殊的十字架。这个十字架四脚等长,末端尖角状和交叉处都缀有景教十字架标志性的圆珠。十字架的下方没有泉州景教石刻常见的天使、火焰、祥云等图案,而是阴刻了11行奇特的文字,这是全部已发现的十字架石刻当中最特殊的一块。

经学者们辨认,石碑上阴刻的11行文字,除第一行是用古叙利亚文聂斯脱里字体拼写的叙利亚语之外,其他都是叙利亚文拼写的回鹘语。其汉文翻译如下:

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

亚历山大大帝王纪年

1613年(即公元1301年)

桃花石纪年牛年

十月二十六日。

高昌城人图克迷西·阿塔·艾尔之子

乌斯提克·塔斯汗

在他六十七岁时,

来到刺桐城

并完成了上帝的使命。

他的灵魂将在天国安息。阿门!

高昌城(Chotscho),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45公里处,著名的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它始建于公元前一世纪,毁于公元十三世纪的战火。在长达1 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高昌城以“陆上丝绸之路名城”而著称,是东西方往来的枢纽。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时,曾在此盘桓,为高昌王讲经说法。

同样的万商云集,同样的胡汉共居,同样的多元文化交融荟萃,泉州与高昌在历史上曾经那样的相似,都是因丝绸之路而繁华的城市,区别只在于沙漠与海洋,驼马与舟船。当美丽的高昌城在战火中湮灭之时,刺桐城外的大海之上,商船无数,樯桅林立,遮天蔽日的船帆将古刺桐港逐渐推上“东方第一大港”的宝座。从19世纪20年代以来,在泉州的一个又一个考古发现向人们证明:泉州,就是世界历史学家们寻找了几十年的“ZAYTUN”———刺桐古城,是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起点城市。

如今,珍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500多件古代宗教石刻,正向世人讲述着泉州的往事。在她最辉煌的岁月里,伊本·白图泰来过,马可·波罗来过,汪大渊来过,还有数以万计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与信仰的人也来过这里。他们到这里旅行、经商、生活,甚至繁衍生息,留下了太多后人视若珍宝的印迹。

其中这方石刻,见证了一位虔诚的景教徒,从陆上丝绸之路名城———高昌城,随着蒙古大军,辗转数千里来到了刺桐城,并在这里留下了人生最后的足迹。也许是他来到泉州的时间不长,未受到泉州多元文化的太大影响。故而,在他的墓碑上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留下其他宗教和美学元素,只用朴实无华的十字架和文字,记述了自己的信仰、出身、离世的纪年,以及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城市———高昌与刺桐城!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陆上丝绸之路名城———高昌,两个在历史上光彩夺目,为后世留下无尽宝藏的城市,就在这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石碑上轻轻碰撞,擦出了小小的火花。这火花,没有惊天动地,没有绚丽璀璨,却留下了太多宝贵的历史信息,吸引后人不断探寻。跨越千年的两条丝绸之路之间的交流,从来没有停止过!

猜你喜欢
名城十字架石碑
消失的亚特人之黄金山谷
Comparison between 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 and To Hélène
北威州名城名展
请将我钉在俗世的十字架上
雷公奇遇记之石碑说话
抢“平安”
会展名城
古诗里的叠词
人生的背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