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需要发现

2016-05-14 09:57郭姜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疑点订户迈克

郭姜燕

苏教版第十二册《真情的回报》一课讲述了作者九岁时,因父亲生病住院,他毅然承担起家庭重担,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一份送报工作。开始他用一辆自行车推着送报,后来无力偿还父亲的医药费,只好卖掉自行车,每天他扛着沉甸甸的报袋挨家挨户送。因为作者诚实的劳动感动了邻居们,邻居们不但为他介绍新的客户,给他小费,还在圣诞节那天集体资助送给作者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两年前第一次执教时,我以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轻而易举,因为文章清新质朴,叙述简洁明快,容易读懂,可是教学效果却令我大失所望。

再教此文,不敢轻率。反复研读文章,发现文章看似很简单其实却情真意切,想真正读懂并不容易。再三分析学生,找出了学生生活与文章背景之间的距离,决定为他们架设沟通的桥梁。精心设计教法,执教后才知道“真情”尽在不言中,需要我和学生用心发现。

“圣诞节前夕,正好是星期四。晚上,我照常去收报费。我按响第一家的门铃,没人开门,走到第二家,也没人……走了一家又一家,每一家都没有人应门。我急得快哭出来了。明天——星期五,我必须上交报费。难道他们都在圣诞节前夜逛街去了不成?最后,我来到基尔恩先生家门口,按响了门铃。门忽然大开,我几乎是被基尔恩先生一下子拉了进去。”

这段文字曾经被我一笔带过,这次,我发现其中的一个“疑点”:为什么订户们要全都集中在最后一家?让作者“走了一家又一家”?于是,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结果真如我所料,“疑点”成了“亮点”,成了学生理解“真情”的“生发点”。

师(引读):那是圣诞节前夜,正好是我收报费的日子,晚上,我照常去——。我按响第一家的门铃——,走到第二家——,走了一家又一家……

师(充满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他们要把地点放在最后一家?这不是在捉弄作者吗?

(引导学生同桌或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巡视时提醒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思考)

生1:我想,他们是为了让“我”惊喜,当“我”濒临绝望时给我希望,那是一件令人多么高兴的事情啊!

生2:他们选在圣诞节前夜也有特别的用意,因为这是个团圆的日子,“我”还要独自出来收报费,一定很孤独,他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为我精心设计了这次特别的聚会,一定会给“我”留下永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生3:在生活中,只有朋友和家人才会为我们这样精心策划节日,所以,在订户的心中,“我”已不只是一个报童了,而是一个朋友,一个家人,一个他们自己的孩子!

师:可是,他们就不怕“我”中途回家吗?那他们的准备不就白费了吗?

生4:不会不会!“我”平时送报那么负责,怎么会半途而废呢?

生5:订户们可谓用心良苦啊!他们十分了解“我”,知道“我”是个有责任心的孩子,不会轻易放弃,一定会走到最后一家的。

生6:这让“我”明白了“付出不会白费,付出总有回报”的道理。假如“我”没有坚持下去,也就不会收获到喜悦了。看来,坚持,就会有快乐在前方啊!

……

文章疑点的设置可谓匠心独具,用心良苦,它始终存在并一如既往地望着我,等着我,教学中一旦找到这个“点”并想办法去突破,这种感觉就如同一朝分娩,堪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真是一身轻松啊!没有奥妙,没有捷径,文章疑点的发现只有依靠对教材深入的钻研。

师:说得真好!你们和订户一样善解人意,心中同样充满了爱与关怀!就让我们陪小主人公一同感受这动人的场景。(出示第5节课文)

师:请大家静心默读,用心品味,看看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生7:平安夜是个团圆的日子,可订户们为了送圣诞礼物给“我”而“无一缺席”,说明他们都很重视“我”,这令我感动。

生8:我从“充电车灯”看出订户为小作者考虑十分周到,为了让他起早贪黑送报的时候能看清楚道路,真是煞费苦心。这份关爱让我心动。

生9:订户为什么要送崭新的自行车给“我”呢?因为自行车是“我”送报必不可少的工具,“我”曾经有过,可为还债卖了,他们了解“我”的心事,这实在是“我”梦寐以求的礼物啊!

生10:这辆崭新的车是一辆有灵魂的车。

生11:这辆新车,承载了订户们给“我”的太多关爱和温暖!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爱与感动。(齐读)

这段关于自行车的描写是我一开始不屑一顾的文字:描写不够优美生动,甚至连一个值得学习的好词都没有。可是,同事提醒我,可不要小瞧了它,值得咬嚼的地方可不止一处哦!于是备课时细细品读,果然发现了不同凡响之处,于是让学生用心品味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动。简单的文字,果真包含了不简单的“真情”。

师(过渡):此时,“我”又是怎样的反应呢?(出示第6节课文)自由朗读这段话。

师(指名范读后):订户们送给“我”的圣诞卡上会写些什么?“我”不知道说什么,其实心中却有千言万语,你能帮“我”表达出来吗?

师:请同学们分别来做“我”和订户的代言人,写出他们没有说出的话。(出示小黑板:圣诞卡上写着:迈克, /我目瞪口呆,心中涌动着一股热潮: )南边两组是迈克,北边两组是订户。(播放深情的轻音乐)

(教师巡视,发现优秀作品,交替请学生朗读,营造对话氛围,形成互相倾诉的场景)

生12:迈克,你是一个了不起的男子汉,你用自己诚实的劳动分担着家庭的负担,你是我们见过的最好的送报人。祝愿你父亲快快康复。爱你的订户。

生13:亲爱的朋友们,我只不过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们却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帮助和惊喜。我无以回报,我会用我更真诚的劳动来感谢你们。

生14:迈克,你的诚实让我们感动。你送报及时,报纸保管完好,处处为大家考虑,你是个细心的孩子,更是个善良而坚强的孩子。我们爱你!

生15: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你们爱我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你们的这份真情我不会忘记。谢谢你们!

……

美学原理指出:“作品的美学原理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创造的基础便是作品的空白。”文本中的“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部分,但文本中已经做了一些暗示或指示。因此,“补白”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独特的视野,是文本解读的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补白”式文本解读会给学生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情感世界,从而让学生体验到“真情”与“回报”的交替往复、密不可分,带领学生奔向文本的中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人的心灵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有发现的欲望,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个发现者,就像我发现“真情”一样。只要肯钻研,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真情”在等待我们!

猜你喜欢
疑点订户迈克
现场的疑点
2020年 宽带订户月使用量将创新高
一口袋的吻(上)
迈克和宝宝
迈克和宝宝
4080万美元 Netflix第二季度表现不错
疑点
廉租房待遇合规性计算机审计探讨
特别佣金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