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年级学生“读写融合”能力的策略思考

2016-05-14 09:57庄春莉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读写融合想象文本

庄春莉

当前,语用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强音。读写结合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特质,它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对改善课堂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然而,现实的状况是教师的素养层次不等,设计的训练随意性较大,缺少系列的、整体的训练目标,时机、方法、难易把握不当,对文本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不能很好把握,导致写话训练不得法,路径单一,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与提升。

一、当前阅读教学中“读写融合”的现状

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经过实际的听课、调查,并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能力”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

1.读写分离,语用低效

当前很多教师对读与写的认识有偏差,认为读的任务主要落实在阅读课上,写的任务落实在作文课上。所以,教师在阅读课上很注重理解感悟,很少有写的训练。写的训练多集中在作文课上,使得阅读与写作分离,导致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低下。实践证明,读写两方面的关系应该是读写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升。

2.流于形式,语用低效

读写融合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大主流,这一点我们从很多的公开课、展示课中可以感受到。得大奖的阅读课上的语用训练设计都是独具匠心的。然而,我们也发现,很多公开课上写的安排更多的是为了机动安排上课时间,时间多出来就写,时间不够了,就把写的环节取消。读写结合的环节只是流于形式,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与提高,这样的读写结合没有发挥实效性。

3.设计随意,语用低效

各学段读写结合的训练没有计划,而且设计的训练随意性大,缺少系列的、整体的训练目标,使得语用低效。有的阅读课上我们也能看到读写结合的设计,然而很多设计只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层次的训练,很多写话训练都是基于文本的表达,而没有结合文本特点,准确挖掘每节阅读课的读写结合点,因而对于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意义不大。

二、制约学生“读写融合”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就目前来说,学生语用能力不足,通过分析发现制约学生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忽视培养语用意识

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读、说、思的训练,而学生动笔的机会不多。有的教师也有对学生写的训练,然而也局限于画出重点词句,写写批注。对于深层次的写,学生就显得很吃力。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学生所学的文本,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机会,促进学生读、写、思有机结合,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轻视培养语用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听、说、读、写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四个方面,教师平时教学更多地应该落实在“写”的方面。然而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说话、写字、阅读等习惯的培养,而忽视语用“写”的习惯培养。

3.漠视训练语用方法

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有一定的方法和路径可循。我们必须回归到课堂,回归到课本,让学生在课堂内练习,阅读和习作是语文课堂的两大支柱,它们互相渗透,相得益彰,从而习得阅读与习作的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只有搭建阅读和习作之间的桥梁,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

三、提升高年级学生“读写融合”能力的有效策略

如何高效实现“读写融合”,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通过思考实践,笔者确定了提升高年级学生“读写融合”能力的有效策略。

1.悟主题,练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文本的价值取向包括文字价值、语言价值、情感价值等方面。

(1)单元主题,整体感知

小语教材中的文章文质皆美,教材编排也是非常合理的。文章是以“组”或“单元”的形式出现,但每一组或每一单元文章的思想表达还是有着不一样的特点。

例如五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课文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之外,在课文的表达方式上也很值得学习。其中《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中都运用了总起分述的构段方式。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把这些文章前后联系起来发现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再引导交流自己在读文章时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感悟到运用中心句在构段方式上的优点。这也是对前几年学习总分关系的段落的一个复习,让学生的构段意识从“混沌”走向“清晰”。

(2)文本主题,精读品析

教师对教材既要有单元意识,又要把握好每一文本的主题。要能准确解读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就一篇文章而言,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浓厚的个人色彩,阅读者对文字进行解读时,则因不同于写作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个人思维习惯等因素而带来多样的理解。这样文字解读就具有了多样性和可能性。师生在对同一文章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应认同这样一个必然存在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同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以这个多样性和可能性为基础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走向文章切实的、尽可能符合作者本意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中心是结果,多样性解读和发掘各种可能性则是过程,过程的深刻才能带来结果的深刻。

2.理方法,练语言

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教材的编排很用心,在表达方法上、语言运用上,还有文章的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学习意义。有的文章注重语言的表达,有的文章注重谋篇布局,有的文章注重感受理解……这些文章不仅适合学生进行阅读练习,也是学生学习写作很好的范文。

(1)遣词造句,反复推敲

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很多文学作品之所以传世,是因为语言使用的精当。我认为学习文学作品,欣赏精彩语段,也可以从品味关键词语着手。

《金蝉脱壳》一文中有描写蝉尾出壳的情景的精彩一段:“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缩着。金蝉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猛地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抽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这段文字中有很多描写动作的词语,抖动、伸缩、仰去、扑来、一抽,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写得很传神。课堂上值得教师带领学生好好品味,感受作者观察之用心,用词之准确,为日后描写动物积累写作方法。

(2)谋篇布局,揣摩写法

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能用心揣摩编者意图,寻找最佳的读写结合点,并能在阅读教学中有意渗透,引导学生感悟,这样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詹天佑》一文,作者为了形象地刻画詹天佑的爱国形象,选取了他在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典型的三件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型线路。在勘测线路这件事中,作者又抓住了詹天佑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品评,引导学生明白:刻画人物形象,就要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写人的文章,既要能通过语言材料很好地感悟人物形象,同时又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达到读写融合,提高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写话训练: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詹天佑不仅仅遇到文中提到的这些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困难,他还遇到了很多常人难以忍受的打击。我用屏幕展示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并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写话要求:请你选取其中的一件事,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想象人物当时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把事情写具体。这样的写话,在想象中既加深了学生对詹天佑为修好中国人的第一条铁路的决心的体会,也锻炼了学生写的能力。

3.化文言,练语言

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材料、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文本语言的同时,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谋篇布局、润饰成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应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语言,努力使学生将吸收得以内化,在每一次的读写训练中有所收获,获得发展,切实提升“写”的品质。

(1)仿写语言形式

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尤其是那些写景的文章,语言丰富优美,适于朗诵积累,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想让学生丰富语言、培养语感,仿写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可以作为模仿的好范文。如写景的散文《三亚落日》,语言清新活泼,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学完这篇课文,我安排学生仿写句式,仿写段落,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这样从语言的积累到习作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经历读中学写,读后仿写的过程。读写的迁移实现了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创,从感悟到模仿,从吸收到运用,从而逐步使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文学素养。再让学生描写自然景观,就有法可依。

(2)仿用语言材料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教学时要慧眼识才,抓住结合点,促使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乃至修辞手法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逐步仿中有创,培养运用创新能力。”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文中有一段话语言文笔清新活泼,句式上都采用“愿意怎样,就怎样”,这样的句式特点和语言特色,很值得学生模仿,感受语言美、情感美。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请仿照上面的句式规律,写一写自己童年生活中自由快乐的一个场景,可以是一处景,也可以是一个难忘的生活片段。

4.开想象,练语言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潜能。”阅读教学可以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想象活动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想象越丰富,其语意表达也越生动,想象越活跃,其语言表达也越有情趣。因此阅读教学要通过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写的水平。

(1)补白,丰富想象练语言

教材中,有的课文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叙述描写留有的空白,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学生对人物品质体验更加深刻。

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当司马迁因为飞来横祸而入狱受酷刑时,课文中这样写道:“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皇皇巨著——《史记》。”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司马迁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你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想象司马迁当时所经受的种种磨难,在这些磨难中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空白补充实现对阅读空白的召唤,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活动描写的训练。在写完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没有把这些写出来呢?从而让学生明白这种“留白”的写法,体会作者语言的精练。

(2)续写,延伸想象练语言

教材中不少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恰好也是练笔的好契机,这样的小练笔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作平台。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文,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的结尾是: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看似结束了,可是学生们的心情并不平静,反而是心潮起伏,紧张、激动,正好借此契机,引导学生练笔,想象此时此刻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心理活动。设计这样的练笔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描写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或心理,感受他们对祖国炽热的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揣摩、描写人物心理的能力。

(3)改写,加工想象练语言

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它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删一些情节,也可以改变文章的中心,甚至可以改变题目。由于改写含有创作成分,所以常进行改写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技巧,还可以发展想象力。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日月潭的传说》一文,属于民间传说,故事结尾是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救出日月,历经千辛万苦,人们重见了光明,而他们却化作了两座青山,这样的结局不免让人觉得有点遗憾。我问学生喜欢这样的结局吗?学生说不喜欢。既然是神话传说,可以有奇妙的幻想,那老师有个提议,不如咱们来重新编个结尾,老师给大家提个醒:结尾的最后应该还是要回到“人们重见到光明。人们把两座山命名为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作日月潭”,可以先讨论一下,怎样使大尖哥不牺牲,却也有两座山,然后再动笔写,看谁写的结尾既合情合理,又不像原来那么凄凉。学生讨论得兴趣盎然。

读写融合是一座“富矿”,在读写实践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在陶冶情操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只要我们利用好语文课本这个载体,力求准确解读教材,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以阅读为基础,读写相互沟通、有机融合,结合教材的特点,精心选择设计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写话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读写融合的目的,促进学生“写”的品质的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久而久之,就一定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读写融合想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基于素读的初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初探
读写融合:提升高年级学生语用能力的应然选择
多元构建,读写融合,实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