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品德学科情境学习的三个导向

2016-05-14 02:08顾新红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品德导向价值观

顾新红

李吉林老师说:“教育不仅仅为了儿童的学习,还为了儿童能主动地学习。教育不仅为了儿童学习知识,还为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不仅为儿童明天的发展,还要为他们的童年获得最初的人生幸福。”所以,指向学生成长的情境学习成为当前情境教育研究的重点和归宿,更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那么,品德学科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告知、灌输就可以达成的。李老师说:“情境德育十分强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新课标也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决定了学生要在生活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学习品德。因此,品德学科课程实施往往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思索、感悟、习得,从而提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行为。但是,品德学科情境学习并不是创设情境那么简单,关于品德学科情境学习,我们需要关注三个导向,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情境学习。

一、由情境创设导向情境学习

品德课堂教学,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主动参与;创设生活情境,促进自主生成;创设活动情境,丰富内心体验;还可以创设两难情境,促使价值澄清。创设情境不难,难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升。情境学习,不是简单的在情境中学习。情境创设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怎样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情境,生发情境,在情境中激活思维,激发情感,生发资源,达成学习目标,才最需要我们去研究、思考。

比如说,我们常常创设问题情境,但是,不是说问题提出来了,就是问题情境创设好了,学生就开始情境学习了。我以为:问题情境不仅仅包含问题,也包含教师对问题的提问方式,教师的启发、鼓励、点拨,还包含学生对问题的应激状态,问题情境是一种最初由问题引起,却远远胜过问题的整个课堂的动态表现。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或独立思索,或动手操作,或合作探究,或由愤而悱,或由启而发,这些才是问题情境下的情境学习。

比如执教《让我们来寻根》一课,出示课题后,学生都很想知道“我们寻的什么根?为什么要寻根?”这时我就顺势利导抛出本课的主问题:“是啊,水有源,树有根,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在哪里,我们人类的根又在哪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问题激起学生“寻根”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我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合作探究去寻根;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两河流域的文明遗址和大量出土文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去寻访历史、对话古老的文明;再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了解的黄河、长江沿岸的历史名城、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阅读、想象对话、合作分享,去触摸和感受两河流域古老的华夏文明,掀开历史的一角,呼吸文化的芳香。教学不是课堂上简单的告知,而是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在主动参与中达成教学目标,这就实现了问题情境中的有效学习。

事实上,唯有将情境创设导向情境学习,情境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二、由情境体验导向化生心境

实践性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特性,体验是最有效的学习途径。而品德课程的情境学习,却不能只停留在情境体验这个层面,而要由体验情境导向化生心境。因为任何情境的创设、营造都是外在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但是当情境催生出情感,催生出真实的体验,化作内心一种积极的愿望,生成一份向善向美的心境,那么“情境”就为教学搭建了通往“三维目标”的桥梁,甚而“情境”速递了认知、情感,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养成和社会性的自主发展。

比如,在执教《传承美德 践行友善》这节班会课时,我力求创设传统文化的情境,从课前《龙文》的歌曲,到课上甲骨文“友善”的观察、解析,到经典美德故事,古代友善格言,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友善是传统美德。这些还不够,课堂中我还创设了丰富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话说生活知友善,角色体验行友善。在生活回顾、故事分析、角色模拟、自我反思等学习过程中,逐步生成一种传承美德、践行友善的愿望、决心乃至信念。真正达到以境动人、以情化人,让优化的情境唤醒学生心灵深处最柔弱的神经,让品德教育成为一种感染和熏陶,将外在的情境化生成学生的美好心境。

情境体验是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形成向真、向善、向美的心境才是情境学习的目的。

三、由道德判断导向价值澄清

品德课程要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形成积极有意义的价值观。但是,我们的品德学科教学不是要告知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学生真正需要的不是道德判断能力而是价值澄清意识。价值澄清指的是人们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价值观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这一理论强调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依靠灌输,而是要通过澄清的方法,教导学生“如何获得一种观念”比“获得怎样的观念”更加重要。因此,它是使人通过一个明智的过程来获得相应价值观的教学策略。在品德学科教学中,往往通过创设两难情境,引发学生去思考、分析,做出自己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明晰自己的价值观。

比如,教学《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中凡卡的故事,创设两难情境:天黑了,游戏结束了,大孩子们都走了,凡卡需要不需要继续站岗?引导学生去思辨,去辩论。学生有的认为应该继续站岗,坚守承诺;有的认为天黑了家人会担心,应该离开;有的认为,游戏结束,任务就算完成。辩论不是要分出胜负、对错,不是要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在两难的思索中做出自己心中的选择,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价值澄清法的主要任务不是认同和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而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其自身的价值观,并能够把这样的评价过程熟练应用到他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总之,创设情境只是手段,重点是引导情境学习;情境是外在的,达成“三维目标”,内化为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才是心之所向;创设情境的目的不是灌输一种知识,抛给一个观念,而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发掘、选择,形成自己的观念,这才是品德情境教学的归宿。

猜你喜欢
品德导向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好学者贤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犬只导向炮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