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图情期刊不同类型NCD的施引与被引特征实证分析

2016-05-14 05:15付中静
现代情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影响因子

〔摘 要〕以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为范围,在2年影响因子时间窗口内,实证分析非可被引文献(Non-citable Document,NCD)的引证特征。结果发现,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发文数量、被引频次百分比较高的NCD类型是述评、信稿,2种文献引证效率也较高;NCD不仅可被引而且还对文献进行施引,NCD的被引量和NCD对可被引文献引用的引用量在影响因子被引量中占很大一部分;部分期刊NCD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率不容忽视。本研究有利于国内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领域科研工作人员了解国际相关领域期刊的文献特征,有意识调整办刊方式、办刊理念和办刊技巧,加强选题策划,提升期刊影响力。

〔关键词〕图情期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非可被引文献;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6-0079-08

〔Abstract〕To analysis ci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on-citable document(NCD)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library science journals from SSCI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journal impact factor(IF)in an all-round way.As a result,this paper found that amo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library science journals,NCD types which had the highest rate of number of papers,citation frequency,were editorial,letter,and that also had a higher citation efficiency.NCD could not only be cited but also lead to the document.Citation frequency of NCD and NCD to CD occupied a large part in citation of IF.The results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domest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library science editors to understand documents ci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SCI journals,learn the way and the idea of SSCI journals,strengthen planning topics,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the journal.

〔Key words〕information science and library science journals;SSCI;information science and library science;non-citable document;impact factor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即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建立的综合性社科文献数据库——该库收录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是SSCI收录的学科之一[1]。笔者作为期刊工作者,尤其是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研究者,对如何借鉴国外优秀期刊的办刊经验、办刊技巧提升我国图书情报学期刊的影响力也很关注。目前国内掀起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刘筱敏等[2]利用2010-2012年的JCR对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较低,提升计划考核的主要指标是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认为挖掘多文献类型对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虽然IF目前被很多研究者所诟病,一度出现新的方法对其进行修正、改进[3-4],但是毋庸置疑的是IF仍是主要的期刊评价指标[5-6]。国内学者刘雪立等[7]对IF结构进行分析和预测——IF的分母是该刊前2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Citable Document,CD)数量[8-10],即科技论文(Article)和综述,并未包含“非可被引文献”(Non-citable Document,NCD),但是分子中的被引频次则是指所有文献的被引次数。Heneberg[11]分析11种不同学科领域国际权威期刊2009年发表的论文在发表当年和发表后2年的被引用情况,认为CD和NCD在对IF被引量的贡献中平衡存在,发现NCD的被引量占3%~15%;《Nature Methods》于2011年发表的一篇信稿的被引频次为1 093[12];武夷山[13]认为,既然NCD是可被引的,那么IF的定义是否要调整一下呢?刘雪立[9]研究表明NCD中述评和信稿对期刊被引频次和IF的贡献较高,这是否说明文献类型多样化是科技期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呢?

近年来有学者对某一学科领域期刊不同类型文献对IF的贡献进行研究[14],但是尚缺乏对某一具体学科领域期刊不同类型NCD的引证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他们的引证特征,揭示其办刊经验和办刊技巧,对科研工作者尤其是期刊人至关重要。纵观国内外文献,尚无文献从NCD的被引和施引情况来全面剖析NCD的引证特征,基于此,笔者选择SSCI收录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为研究对象,全面剖析2年引证时间窗口下,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NCD的引证特征,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登陆Web of Science数据库[15],进入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点击2014年JCR Social Science Edition,选择View a Group of Journals by Subject Category,在学科选项下选择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获取2014年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85种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的一般情况和文献计量学指标。将数据纳入EXCEL表。

1.2 方法

登陆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选择高级检索功能,以LIBR J为例,输入“IS=0363-0277”检索,时间限定为2012-2013年,通过精练和创建引文报告,分析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2012-2013年发表的不同类型文献在2014年的被引频次。步骤如下:(1)统计各刊CD数量、NCD数量、被引频次等一般情况,分析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不同类型CD、NCD的数量百分比、被引频次百分比。(2)分析各刊NCD的被引和NCD的施引情况:NCD的被引频次可通过(1)计算得出。NCD的施引情况:在文献类型处选择CD类型进行精炼,创建引文报告,获取CD的被引频次,点击施引文献并进行精炼(文献类型选择NCD、年代选择2014年),即可获取2012-2013年发表的CD在2014年被NCD引用的情况,添加到标记检索列表,手动检索计算CD被NCD引用的次数,统计被引次数占总被引频次百分比。(3)记录不同类型NCD单篇最高被引量、被引文献量[9],并计算篇均被引量和文献被引率。(4)最后分析各刊不同类型NCD对IF的贡献。

2 结 果

2.1 SSCI收录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一般情况

2014年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85种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其中ASLIB PROC 2014年改名ASLIB J INFORM MANAG,J AM SOC INF SCI TEC改名为J ASSOC INF SCI TECH,2种刊名均出现在SSCI数据库中,2014年PERSPECTIVAS EM CIENCIA DA INFORMACAO被剔除。实际纳入83种期刊。LIBR CULT REC 2012年改名为INFORM CULT,同年新增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D END USER COMPUTING。从国家分布情况上看,美国出版的最多为32种,其次是英格兰28种,荷兰6种,德国4种,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西班牙均为2种。马来西亚、匈牙利、日本、尼日利亚、墨西哥1种。从出版语言上看,71种期刊的出版语言为英语,多语种5种,西班牙语3种,葡萄牙语2种,匈牙利语、德语1种。32种期刊IF>1,44种IF≥0.1~1,7种IF<0.1。从IF分区来看,分布比较均衡,Q1区21种,Q2区21种,Q3区21种,Q4区20种。

2.2 SSCI收录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CD、NCD数量、被引频次比例不同类型文献对SSCI收录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IF的贡献不同,从图1可以看出:(1)文献数量百分比:可以划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30%)——最高的是书评(Book review,51.28%),其次是CD的科技论文(Article,37.73%)。第2部分(>0.2%~30%)——CD的述评(Editorial,7.43%)、信稿(Letter,1.33%),都高于1%。第3部分(低于1%)——CD的综述(Review,0.84%)、科技新闻(News item,0.79%)、更正(Correction,0.33%)、人物传记(Biographical item,0.20%);最低的3种文献(<0.2%)——重印文献(Reprint)、Software review/Database review、文献目录(Bibliography)低于0.1%:重印文献3篇,分布在TELECOMMUN POLICY;Software review共6篇,J MED LIBR ASSOC发表5篇,SOC SCI COMPUT REV发表1篇;文献目录共2篇:LAW LIBR J、ETHICS INF TECHNOL各1篇。(2)被引频次百分比:最高的是CD的科技论文(92.09%),其次是综述(4.28%),NCD中最高的是述评(3.10%),其次是信稿(0.32%)、书评(0.17%),重印文献、科技新闻、更正分别为0.02%、0.01%、0.01%,其他NCD未被引。总体看来,2012-2013年,CD中科技论文的发文量、被引频次显示度都很高,综述发文量并不大,虽然被引频次仅次于科技论文,但是只有4.28%,大部分期刊综述栏目较少,被引频次也不高;NCD中,书评发文量高于CD的科技论文,占1/2,但是被引频次却很低,只有2.17%,被引情况并不像发文量那样,说明受关注程度很低;述评、信稿发文量高于综述,但是被引频次低于综述。在NCD对IF被引量的贡献中,述评和信稿的贡献相对较大,说明这2种文献类型是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NCD的主要类型。

2.3 2年引证时间窗口下NCD的被引和施引情况

我们分析SSCI收录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CD被引量和NCD被引量,表1中列出了CD被NCD引用次数百分比和NCD被所有文献引用次数百分比之和>10%的24种期刊。CD被CD引用次数百分比最高为100%(21种期刊),62.50%~98.92%(60种),低于62.5%者只有LIBR J(5%),ECONTENT的被引频次为0。NCD被所有文献引用次数百分比>10%者11种,其中最高的期刊是LIBR J(85.00%),0.44%~10%36种,35种期刊为0。CD被NCD引用次数百分比最高27.27%(J COMP-SUPP COLL),45种位于0.27%~27.27%,38种期刊为0。CD被NCD引用次数百分比和NCD被所有文献引用次数百分比之和最高达95.00%(LIBR J),其次是37.50%(INFORM CULT)、33.33%(J SCHOLARLY PUBL)、32.95%(INT J COMP-SUPP COLL)、30.00%(SCIENTIST),高于10%者24种,IF 0.167~5.311,IF<1者13种。1%~10%者37种,最低1.08%(LIBR INFORM SCI RES)。61种期刊有被引,其IF<1的期刊31种;22种期刊无被引,除INT J INFORM MANAGE、INFORM MANAGE-AMSTER外,IF均<1。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期刊NCD的被引量和CD被NCD引用的引用量在IF被引量中占据很大一部分,对于这些期刊来说,NCD作为被引文献和施引文献对IF的贡献都不可忽视,但是不乏低影响期刊的存在。

2.4 2012-2013年各类型NCD的被引文献量和文献被引率SSCI收录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不同类型NCD的引证特征见表2,NCD的最高被引量、被引文献量排名前2位的分别是述评、信稿。述评、信稿、重印文献的篇均被引量和文献被引率明显高于更正、传记、科技新闻和书评,说明引证效率较高;重印文献之所以文献被引率较高和其自身特征关系紧密,只有3篇文献,1篇被引用,因此被引文献率(1/3)较高,并不能代表普遍现象,书评发文量很多,高于科技论文,LIBR J发表了7 997篇,其他期刊在0~200之间,造成书评类型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领域这种特殊的表现。除重印文献和书评外,其他NCD单篇最高被引量与篇均被引量和文献被引率文献计量学特征基本一致。结合2.2中述评和信稿对IF被引量的贡献相对较大,进一步验证2种NCD类型显示度较高,是SSCI收录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NCD的主要类型。

2.5 SSCI收录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论文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述评和信稿从表2可以看出,述评和信稿是引证效率最高的2类NCD,但是,述评和信稿被引频次究竟如何呢?仅仅通过篇均被引量是无法完全表现出来的。表3和表4列出了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述评和信稿的一般情况(被引频次均指2012-2013年发表的文献在2013年的被引频次)。2012-2013年部分述评在2014年的被引频次较高,72种期刊刊发述评这一类型论文,被引频次共300,对相应期刊IF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2012-2013年部分信稿在2014年的被引频次表现的不如述评明显,仅13种期刊刊发有信稿这一类型文献,244篇信稿被引频次共31。

2.6 NCD对IF的贡献较高的部分期刊的文献类型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1)SSCI收录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NCD(包括述评、信稿、科技新闻和其他NCD)对其IF的贡献率超过10%的期刊有12种:最高的是LIBR J,达85.00%,同时该刊述评、信稿数量也是最多(433),文献类型也最多,但是2种文献以及所有NCD的被引频次分别位居12位、8位;贡献率居第2位的是INFORM CULT,达37.50%,该刊述评2篇,被引频次6,无信稿文献,更正1篇,NCD共3篇,被引频次为6;J GLOB INF TECH MAN为21.43%,无信稿文献,NCD 24篇,被引频次3,均由16篇述评贡献;SCIENTIST为20.00%,NCD 388篇,被引频次2,均由293篇述评贡献。前4种期刊IF较低,都没有综述论文,CD数量和被引频次较低,NCD的被引频次反而较高。(2)NCD贡献率>10%的12种期刊中,IF>1者两种——INFORM SOC,NCD 43篇,被引频次8,均由7篇述评贡献,36篇书评未被引用;另一种期刊EUR J INFORM SYSTIF2.067,NCD 13篇,被引频次18,均由13篇述评贡献。(3)IF最高(5.454)的期刊MIS QUART,15篇NCD(全部为述评),被引频次54;J AM MED INFORM ASSN的IF(3.375)排名第二,NCD数量、被引频次分别为39、27,述评和信稿数量分别为25、12,被引频次分别为25、2。(4)IF>1的32种期刊中,22种期刊NCD对IF的贡献率>1%。ECONTENT的IF最低,NCD的贡献率也最低。NCD对IF贡献率>0的期刊48种,44种期刊>1%。总体看来,部分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NCD对IF的贡献率较高,不乏低影响期刊的存在,不同期刊差别较大,可能和文献类型、发文数量、期刊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3 讨 论

SSCI收录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NCD不仅可被引而且还对文献进行施引,NCD被所有文献、CD被NCD引用的引用量在IF被引量中占据很大一部分。Heneberg的[12]研究表明NCD提供了30%的引用,我们的研究还发现NCD对IF的贡献率最高达85.00%,超过10%的期刊有12种,说明部分期刊NCD对IF的贡献较高。笔者前期研究也发现,国际权威期刊BMJ-BRIT MED J这一数据为42.66%。这种表现在国际权威期刊中更明显,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领域部分期刊中比较明显,但是不乏低影响期刊的存在。提示我们根据学科特色,有针对性地加强文献类型多样化以及不同类型文献的选题策划,可能更有利于期刊的影响力的提升[16]。

NCD类型中述评、信稿发文数量、被引频次百分比较高,文献引证效率也较高(最高被引量、被引文献量排名前2位,其篇均被引量和文献被引率明显高于更正、传记、科技新闻和书评),说明2种文献类型是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NCD的主要类型。盛丽娜对国际眼科学权威期刊不同文献对IF的贡献研究表明,信稿、述评、更正、传记、书评对IF的贡献不可忽视;本文发现书评发文量较大(9 418篇),但是LIBR J就发表7 997篇,LIBR J这种特别的情况,与其办刊宗旨等有关;刘雪立[9]研究发现JAMA述评对IF的贡献高达12.3%,同时该刊信稿对IF的贡献也是最高的,为14.8%。笔者发现,述评、信稿对期刊被引频次和IF的贡献较高,最高的是LIBR J,达85.00%;NCD贡献率>10% 的12种期刊中,IF>1的期刊两种——INFORM SOC、EUR J INFORM SYST,NCD的被引频次全部由述评贡献,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述评的重要性,以及NCD的贡献率越高IF不一定越大,通常NCD篇幅较小,且与CD在质量层面不能相比,因此要提高期刊的影响,主要可能和丰富文献类型多样化有关。刘雪立[9]的研究表明文献类型多样化可能对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有促进作用。由于在计算IF时NCD数量不计入分母,适当的通过增加NCD类型和数量,尤其是述评、信稿类栏目,可以通过WOS数据库跟踪分析相关领域的学科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17],这些栏目多刊登一些学科领域的前沿的一些观点、标准、规范等不仅起到丰富栏目设计的作用,还满足读者多样化阅读的需求,吸引作者多关注、多引用,还可能对IF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提示国内期刊工作者可以借鉴国际权威科技期刊的办刊方式、办刊理念和办刊技巧[18],但是笔者并不提倡通过人为因素控制IF。本文并未分析自引对IF的贡献,有学者研究认为,自引是正常引用现象,盛丽娜[14]认为通过自引来提升期刊影响力是不可取的。WOS数据库对自引过高的期刊会列入黑名单,2011年这一黑名单已有51种期刊。因此通过提高自引来提升IF是行不通的。当然2年IF存在不足之处,NCD对不同引证时间窗口IF尤其是5年IF的贡献如何呢?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综上,笔者认为,NCD并非学术成果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非所有NCD类型的被引频次都很高。除了综述和科技论文,NCD中显示度最高的文献类型是述评和信稿,多刊发此类文献,可能对提升期刊IF有促进作用。当然提升学术影响力的主要途径还是应当吸引优质稿源,目前五部委联合发文大力支持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科技期刊发表,对防止科技论文外流有促进作用;图情领域期刊编辑人员把握本学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和研究前沿,丰富栏目设计和文献类型,做好组稿和约稿工作[19],但是全面提升我国期刊综合影响力尤其是国际影响,任重道远。SSCI收录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NCD的引证特征及其对IF的贡献分析,有利于国内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领域科研工作人员人员了解SSCI期刊的文献特征,立足于期刊本身,有意识调整办刊方式和办刊理念和办刊技巧,吸引国内外优质稿源,提高组稿能动性,彰显我国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的国际显示度,提升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盛丽娜.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影响因子的最适引证时间窗口分析[J].情报杂志,2015,34(11):89-93,99.

[2]刘筱敏,马娜.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3):335-339.

[3]Yang XG,Zhang CT.A proposal for a novel impact factor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JCR impact factor[J].Scientific Reports,2013,(3):3410.

[4]Van Leeuwen TN,Moed HF.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 impact factors:the effects of uncitedness and citation distribution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journal impact factors[J].Scientometrics,2005,23(2):357-371.

[5]Stuart B.Impact factor:Imperfect but not yet replaceable[J].Scientometrics,2013,96(1):255-257.

[6]付中静.国际期刊评价指标的实证分析——基于WOS和Scopus数据库对比视角[J].现代情报,2015,35(4):112-117.

[7]刘雪立.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预测SCI期刊影响因子的方法[J].科技与出版,2014,(2):87-91.

[8]Van Leeuwen TN,Moed HF.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 impact factors:the effects of uncitedness and citation distribution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journal impact factors[J].Scientometrics,2005,23(2):357-371.

[9]刘雪立,盖双双,张诗乐,等.“非可被引文献”的引证特征及其对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J].编辑学报,2015,27(5):495-499.

[10]Miguel CJ,Carretero J,Marangon V.Effect on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of the number and document type of citing records:a wide-scale study[J].Scientometrics,2011,87(1):75-84.

[11]Heneberg P.Pallel worlds of citable documents and others:inflated commissioned opinion articles enhance scientometric indicator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65(3):635-643.

[12]Peters TN,Brunak S,von Heijne G.SignalP 4.0:discriminating signal peptides from transmembrane regions[J].Nature Methods,2011,8(10):785-786.

[13]武夷山.影响因子定义最好调整一下[EB/OL].http:∥blog.sciencent.cn/blog-1557-806325.html,2015-01-02.

[14]盛丽娜.国际眼科学权威期刊不同文献对影响因子贡献度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06-111.

[15]曹会聪,朱立禄,王桂敏.基于ISI Web of Science的《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文献计量研究[J].现代情报,2014,34(1):89-93.

[16]盛丽娜.SSCI收录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及其文献计量学指标分析——基于JCR网络版(2012)[J].情报科学,2015,33(8):102-107,114.

[17]张立,杨祖国,田丽娜.我国图书馆专业学科分布和研究热点剖析——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2010,28(9):1401-1403,1430.

[18]陈云伟,方曙,邓勇.基于SSCI研究世界图书情报学科布局[J].情报杂志,2008,27(12):95-97,114.

[19]吕红.近五年国际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前沿及其知识基础——基于17种外文期刊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3,(3):4-15,58.

猜你喜欢
影响因子
基于个性化的协同过滤图书推荐算法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英语的语言特色对汉译旅游文本的启示
数据挖掘技术在违约金计算中的应用
云雾物理生长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的虚拟仿真实验
浅谈网上问卷调查
基于因子分析的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指标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农村人均生活垃圾产量
“影响因子”是用来赚大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