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程资源性的价值探讨

2016-05-14 10:40刘梦雅
课外语文·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价值

刘梦雅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内涵得到丰富,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及运用成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主题,但是对于语文教师这种具有内在生命性,价值独特性的课程资源的重视程度欠缺,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本文试图回归语文教师个体本身,对语文教师课程资源性的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师;课程资源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形式,语文教师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语文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动力不仅表现在语文教师积极开发与合理整合,创造性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也表现在教师本身的课程资源性对学生学习及个人的成长,教师素质及能力的提升,课堂氛围的活跃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一、语文教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可以改变师生关系、促进课堂对话

教师如果把自己当成一种课程资源,则会用相对客观的态度去审视自己,审视自己与文本还有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会再把自己当成知识与话语的权威,把所谓的权威观点、标准答案灌输和强加给学生,而是更愿意融入与学生的交往中,以对话者的身份与学生坦诚相对,积极向学生敞开,把自己的知识、经历、兴趣、精神态度等灵活转化成独特的课程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分享,也乐于接纳学生的观点与态度。

教师意识到自身的课程资源性不仅能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会帮助教师把学生看作与自己性质相同的一种课程资源,看到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性,更加关注与重视学生身上的独特性,因材施教,充分挖掘与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独特性施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2004年底的一个黄昏,李卫东老师坐在空荡荡的硬座车厢里,望着列车外渐行渐远的落日,感从心来,遂打开电脑,敲出了一篇题为《开往远方的列车》回忆他童年往事的文章。回到学校后,他忽发奇想,把这篇文章署名鲁中,印发给学生作为读写材料,让学生给鲁中写回信或与鲁中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

等到他看学生的习作时,感动了。第二次连同几篇优秀文章,和署了自己真名《开往远方的列车》印发给学生,学生惊讶者有之,兴奋者有之,迷惑者亦有之。有的学生写道:“当我重拾起这篇文章时,我感动了,这份感情绝对比我初读它时来得真挚,来得深 刻……也正是由于了解到这是一份属于您的童年,才更增添了一份亲切的感觉,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平日里无法通过课堂发现的您的内心世界……”有的学生写道:“文章中的那个‘我与讲台上的老师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同。为我们所熟悉的后者把太多的精力都倾注在了我们的身上,有太多的期许和辛劳”。

李卫东老师把自己的兴致之时,写下的充满情感的文章当作写作材料和同学们分享,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也让学生对老师的个人世界更加的了解,从一来一往的言语对话与情感交流中,教师的知识权威消融在了教学情境之中了,师生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这不仅有利于活跃当堂语文课的课堂氛围,对于以后的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大有助益。

二、语文教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可以使不可教的部分变得“可感知”

语文是一门具有内容开放性、情思启迪性、情感共鸣、指涉丰富性等特征的课程,语文课文的解读方式侧重描述分析而不是逻辑推理,对于文本的理解,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因为每个人对于文本的理解都有自己的主观性。另外,我国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蕴含丰厚的文化历史内蕴,具有诗性含蓄的特征。正是基于对语文学科的这些特性的考虑,有的传记甚至提出了语文“不可教”的极端说法。

语文难道“不可教”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有些内容和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无法用语言直接说给学生听罢了。但是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性,用其他途径把这些看似“不可教”“难教”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去感知。

例如,有些诗歌的意境、情感学生无法体会出来,语文老师就可以用自己包含情绪的语音读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们沉浸于老师熟悉的嗓音中,去感受,去想象,去揣摩。又如,《老王》一文,看似简单朴实,但是如何21世纪物质丰富、生活无忧的学生透过平淡的故事与文字叙述去体会文革背景下杨绛和老王艰苦的“活命状态”感悟老王和杨绛一家交往中产生的特殊情感,是一个教学难题。于是,王君老师基于自己的解读,创作了一首诗歌,帮助学生去理解,去体会。再如,有的老师在上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思想的苇草》的时候,怕学生理解不了“思想”这个字面看上去很玄妙、很深奥的词语,于是列举了自己母亲所做的一些事情,提出平凡的母亲为儿女考虑,哪怕只是一些细小的行为,母亲的思想也是伟大的。这样就让学生明白了,原来有思想,原来伟大,并不是一件不可企及的事,原来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也能因为有思想而伟大。

诗歌的意境,文章深厚的情感,哲思,这些内涵,或许教师无法通过教材、教参的途径教给学生,但是,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课程资源属性,基于自己的解读,蕴含自己的情感把这些“不可教”的东西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去感知,去体会,去领悟。

三、语文教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示范作用

《说文解字》对教育的“教”一字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它的意思就是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效仿着做。在教学活动中就意味着老师怎么做,学生就跟着怎么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婴儿开始呀呀学语,开始学习一些动作,都是源自于对大人语言和行为的模仿,甚至可以说教育的最初形态就是模仿。因此模仿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吴非在《不跪着教书》一书中,恳切地呼吁道:“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他还发问:“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可见教师要想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行为品质,自己就要先具备这样的品质践行这样的行为。

所以,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隐形的课程资源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品质的塑造等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示范,而且还要为学生践行这一行为创造条件。比如,语文阅读教学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那么老师首先就要说自己的话,而不是仿造教材教参说话,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鼓励与接纳同学们大胆地发表不同的意见,对积极发表自己观点的同学给予鼓励,从而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中进行对话。

四、语文教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可以约束自身言行、提高自身质素

语文教师如果把自己看成一种课程资源,一方面,就会比较客观地去审视自身的知识素养、教学技能、人格品行等等,会对自身的优缺点有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语文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情绪态度等都可以作为隐性的课程资源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和平日的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总之,语文教师本身的课程资源性无论是对教师素质品行的培养,对于师生之间的交往,还是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是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重视教师的课程资源性,首先要培养教师关于自身课程资源性的意识,其次教师关于自身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意识及行为的培养也十分

重要。

参考文献

[1]陈鸿英.语文教师: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材使用的视角审视[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2]李卫东.一份互动读写的教学案例[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15d6890100atgt.html

[3] 吴非.不跪着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