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 保护 呼唤

2016-05-14 08:55乔里
中国广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消逝印记呼唤

乔里

在当今的文化复调时代,传统与现代、主导与多样、经典与时尚、高端与大众、民族与世界、教化与娱乐、价值与市场相映相争,既有万象之象,又有乱象之象。文章合为时而著。在上述情况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系列广播《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沈阳广播电视台采写的系列报道《祖先的传承》、杭州新闻广播播出的《我们读诗》以及陕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文化三秦》等节目,对文化根脉苦苦地追寻,对保护优秀历史传统大声呼唤,应其时也。

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区别于他者的基因系统和身份标志,而且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一个民族能在世界上留下怎样的足迹、做出怎样的贡献,归根到底取决于她的文化成就和文化影响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绝不乏精华。就以儒释道而言,有学者指出:儒家讲治世、佛家讲治心、道家讲治身。正因为它们的人文价值,所以《老子》从翻译的语种、出版的版本和发行的数量上成了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书,广泛流布于世界;至于孔子,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出了这样的呼唤: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足见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今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的六集系列纪录片《中华的故事》用五集(“祖先”“丝绸之路和中囯船舶”“黄金时代”“明朝”“末代王朝”)聚焦中国历史,为何?撰稿兼主持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这样说:“中国既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又是新兴大国,西方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就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西方人如此,国人不更如是吗?!你不知从哪里来,又怎知该往哪里去?不能继往,何以开来?!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与魂、根与本。欲灭一国,“本必先颠”;“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这些古训今天仍是警言。因此我们万不能做自拔自根、自己扳倒自己的蠢事。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往往以物态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产品三种形态表现其存在和品质。而不管哪种形态的文化都是以特定的符号呈现、保存、认知、传播和发展的。文化符号不仅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纽带,也是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依据。在《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所涉的对象都是特定的文化符号。比如地名,虽然衙署机构、宫坛庙宇、江河湖海、山川景物、商品集肆、人物姓氏皆可为名,但每个名字都不是简单的认知标签,其后都有特定的历史与故事。再比如古村镇、古街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研值、见证价值、记忆价值、实用价值和旅游价值。

遗憾的是,一个时期以来,形形色色的传统断裂及断裂中的狂欢好不热闹。比如一些地方热衷于更名,再如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名人故居虽然躲过了一次次的战乱、地震、洪水,却纷纷倒在了今天的推土机下。特别是一些地方在毁掉真的同时又搞了假的,这是一种以文化为名的伪文化、反文化现象。历史是一次性的,一旦毁掉便不能重生。这种破坏性的建设已经使我们遭受了惨重的代价,以至乡愁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诗意的但却是无以附着的令人忧伤的记忆。

可喜的是不仅面对“故乡沦陷”,一场“以传统为魂、现代为骨、自然为衣”的“故乡保卫战”已经打响,而且对包括古村镇在内的各类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原真性、修复性、承袭性甚至是残缺性的活化保护,正在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等节目则是广播同仁在这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活化保护中所做的一种舆论性、呼唤性保护。虽然仅仅是呼唤,但同样不可或缺,因为毕竟一切行动都起始于认识、意识和理念。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猜你喜欢
消逝印记呼唤
无声呼唤
几时印记
爱的呼唤
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
30年印记
三月的呼唤
幸福印记
消逝的打麦场
穿越时空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