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吸纳与规范

2016-05-14 08:55任静其其格张洪霞刘东
中国广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网络语言新媒体

任静 其其格 张洪霞 刘东

【摘要】网络语言使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内容更新颖独特,更贴近人们生活并具有趣味性。然而,网络语言又是把双刃剑,不恰当地使用会戕害现代汉语的干净纯粹,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因此,对待大量出现的网络新词,我们应更多地采取因势利导、去伪存真的方法,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完善媒体监管机制、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素质、营造健康传播氛围等方面来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将国家通用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关系由对立转为融合,使当代汉语更丰富、更规范,为新闻传播注入新鲜活力。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语言 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字是传播的必要符号。汉字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已经变得十分丰富。目前,最新版《新华字典》已收入汉字13,000多个,复合词2万多条。显而易见,文字还将随着时代的发展继续演变,语言本身还会在创新中不断变化。

如今,互联网不但成为影响深远的“超级媒体”,而且正在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当然,也正在创造新的网络用语。网络用语是语言文化在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网络语言的大量涌现,缘于网民的文化创新,大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但是,网络语言呈现出火山喷发式发展的状态很容易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很可能会严重损害语言的美感和内涵。特别是像“喜大普奔”“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一批生造词语的出现,正是网络用语缺乏底线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胡编乱造。对于网络用语我们应该分清其对媒介传播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语言对媒体传播的有利影响

传播需要借助一些传播符号。在互联网上,一些新的传播符号开始出现,并且越来越多。网络交流求快、求好玩、求沟通的特征决定了网络符号具有简捷、形象、易理解的特征。这些网络传播符号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体现着网民的集体智慧和创新能力,它被自由地制造、使用和传播,并在使用中约定俗成。

“网络传播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传播形态,虽然人际传播只是网络中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点对点传播,还没有成为网络传播的主体,但它创造了独特的网络文化,尤其是在网络语言上,不仅出现了风靡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各类流行语,而且还独创了特殊的网络语言符号。”①这些特殊的网络语言符号具有简洁、直观、时尚的总体特征,并对媒介传播起到了积极、有利的影响作用,体现出了网络文化的内在特质。概言之,网络语言具有网络流行语、标点符号、数字谐音、变异字、冷僻字这五种主要类型。

(一)网络流行语新颖、独特、易记忆

网络流行语契合了网民的心理特点,易于流行与传播。比如:近些年来出现的“不差钱”“躲猫猫”“艳照门”“XX门”“ 霾单”,生动地讽刺了一系列社会现象。还有如今的“点赞”“也是醉了”“吐槽”“打酱油”“山寨”“爆买”“你懂的”“颜值”“也是蛮拼的”“且行且珍惜”“骨灰级”“盖楼”“元芳你怎么看”等,直接幽默地反映了人们想要表达的意思,简洁生动地强调了对待某一事物的态度和看法。还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秀恩爱”等网络用语的广泛应用,也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具有的自嘲精神和风趣幽默的品质。

(二)标点符号构成表情语言简洁且富于想象力

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为虚拟空间,网民往往利用标点符号和字母来构成表情语言,这样可使语言简洁、通俗,富有想象力。例如:“:-D”代表开怀大笑、“≧◇≦”代表着感动、“$_$”代表着见钱眼开、“@_@”代表着困惑、“=_=#”代表着很生气、“|(-_-)|”代表着没听到、“(︶^︶)”代表着不满,这些符号表情的应用比起普通的文字表达更具有表现力,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感情,也更容易感知彼此的心情。

(三)运用数字谐音以会意

用简单的数字来代替汉字复杂的输入,这样网民交流起来会更快捷。比起通用语言来说,网络语言的传播方式更为简单化,网络语言的传播是为了保障聊天和通信的及时和不间断。如“88”就代表着拜拜,“521”代表着我爱你,缩略语RMB代表人民币等。

(四)使用变“意”字随意又亲和

变“意”字使网络用语显得随意而有亲和力。比如:顶,表示支持;美眉,是网络上对女孩子的统称;大虾,指超级网虫、网络高手等。

(五)借用冷僻字直观而前卫

借用冷僻字有利于打造网络特有的自由开放、时尚幽默的语言模式。如:囧,读音jiǒng,本意为“光明”,后来成为网民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的含义。“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流行的一个汉字”。再如:“槑”,读音méi,古音同“梅”。“槑”字由两个“呆 ”字组成,在网络用语里被用来形容人挺傻、挺天真。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对媒体传播的不利影响

“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就像刻在血脉中的遗传密码,必须保证稳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不能在传承中产生‘基因突变,走样变形。”②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注意到网络语言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不利影响。

(一)网络语言不规范容易造成语言理解的偏差,影响媒体传播的客观性

网络语言的内容虽然看起来肤浅易懂,但它是基于一定的背景和事件才能应用的。在媒体传播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网络语言的存在背景和真实内涵,就很可能导致人们对语言理解的偏差,使媒体传播失去了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反而带有讽刺和调侃的意味。更有甚者为了一些经济上的利益,雇用大量的网络水军对一些生造的网络语言进行炒作,大大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同时,网络语言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受众理解的限制。比如:对于低龄儿童和高龄老者来说,他们很难对“元芳你怎么看”“五道杠确实很坑爹”“神马都是浮云”“我现在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亲你肿么了”“高富帅”“白富美”“小鲜肉”等词语进行正确的理解,就更别提使用了。对于网民来说,因为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词的背景和含义,也很可能在传播和接收的过程中造成一些误解和错误。网络语言使用不当,使社会的信息传播紊乱,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不利的。现在风行于广播电视上的网络流行语越来越盛,一些播音员和主持人,不能很好地把握网络用语的分寸使得一些广播节目的风格、深度、准确度、客观性出现偏差,影响了媒体传播的客观性和媒体公信力。

(二)网络语言不规范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根据语言文字的工具属性和约定俗成的特点,非常有必要对网络语言进一步规范。网络语言的不恰当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越来越被人们熟悉和喜爱,也大量地被网民使用,一些传统的文化用语已经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往往对“土豪”“屌丝”“萌萌哒”“有钱就是任性”这样的词语极为熟悉,而且应用起来也较为广泛,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通用语却不太熟悉。此外,现在有些网络语言也会对传统用语进行篡改和改编,歪曲传统文化所要传达的真正含义,有些广播电视媒体在节目或广告语中,通过谐音、同音滥用和乱改经典成语的方法来生造网络用语,这种做法是对祖国语言的玷污。如:“喜大普奔”“十动然拒”等所谓的“网络成语”,都属于这类生造词语。其中,“十动然拒”为缩写词,该词已经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2014年11月27日发出的通知中被明令禁止使用。

(三)网络用语中错音错字的大量出现不利于汉语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网络用语中错音错字的大量出现和使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国不少网民是用拼音方式打字的,在打词组时,自动出现一些同音字,为了追求打字速度,许多人在进行网络聊天时,面对这种常见的错误,觉得彼此知道含义、心照不宣就行了,懒得花时间去改动,结果一些常用词汇的常见错误就沿用了下去。例如,把“大侠”变成“大虾”,把“版主”变成“斑竹”。这些都应被看作是网络用语的不规范,应注意避免在广播电视节目、媒体网站和微信、微博中使用。

不规范的网络用语会影响媒体传播的客观性,也不利于汉语的严谨性、科学性,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媒体工作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该把住关、把好关,应该自觉地不传播不规范的网络词语,自觉地消除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对媒介传播的不利因素,以保持祖国语言的纯正血脉。

三、规范网络语言要疏堵结合

网络语言的大量涌现,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但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规范使用网络语言。对待纷繁杂乱的网络新词更多的是因势利导、仔细辨析、科学筛选,研究其生成规律和合理含义,以便做到疏堵结合、恰当运用。

(一)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准确恰当使用网络语言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方网站已经发布《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规定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不得使用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而生造的词语。如随意篡改、乱用成语,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等。③对于不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容一律不得播出。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追逐网络语言,认为使用网络语言是一种时尚。但是,由于网络语言的多元化,有很多网络语言并不适合在媒体节目中使用,所以,我们要严格控制主流媒体的报道者和主持人使用网络用语。在使用国家通用语的字词、短语和成语时,不允许随意更换文字,以求真、求准、求实的标准,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二)建立完善的媒体监管机制,对网络用语严格把关

要建立完善的媒体监管机制,严格把关网络语言在媒体传播过程中的运用。现在的媒体体制中正是缺乏了监管机制,才会导致一些不利于新媒体发展的网络语言被不恰当使用。所以,一定要建立一个监管制约系统,主流媒体更是要做好“把关人”,使网络语言在媒体传播中规范地使用。

(三)根据媒体传播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在新媒体当中的应用,是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是可以在新媒体节目中使用的。但是,它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根据传播内容的不同、根据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灵活多变且准确地应用。对于新闻类、法律类节目来说,网络语言的应用一定要慎重,要仔细辨析词语的真正含义和相关背景后才能合理使用,要避免使用一些低俗词语,保证节目内容健康,以免造成受众对节目内容的误解。而对于一些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可以为了节目效果、观众娱乐适当地放宽政策,使用一些幽默的、热门的、趣味性强的网络词语。

(四)提高新闻传播者自身素质

提高新媒体传播者的自身素质,也是应对网络语言鱼龙混杂的方式之一。新媒体广播、电视节目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报道者和主持人的自身业务能力和文化素质决定的。“面对当前广播电视的语言不规范现象,我们需要义不容辞地捍卫中华语言的纯洁性。媒体在考虑市场回报的同时,需要更多地肩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来;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做好社会语言用语的表率。”④这就要求我们多学习、多积累,一些媒体工作者,由于学习不够,政治、文化素养不高,且缺乏对自身言行的约束,盲目运用一些低俗的网络语言,给媒体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媒体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着手,树立责任意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传递主流价值观和正确舆论导向的能力。

(五)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语言氛围

网络语言的传播对新媒体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同时也肩负着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所以,一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语言使用氛围,对主流价值理念和传统文化进行捍卫。主流媒体可以经常举办“网络用语讲座”和“规范使用网络用语大赛”等类型的活动,大家来共同创造一个绿色和谐的网络语言传播环境。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为人们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文化正能量,诸如“给力”“点赞”“中国梦”等,这些词语的出现反映了一种社会新风气,它们在内容上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状态和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四、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互联网发展迅速、变化快的特征决定了网络语言的规范与创新同等重要。网民文化创新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规范则是网络语言承载健康内容有效传播的根本保障。我们应该筛选疏堵并举,使网络语言能够在规范中前行,在有序中发展。只有将通用语言与网络词语的关系由“对立”转为“融合”,才能不断为汉语言发展和媒体宣传注入活力。

注释

①詹新惠 《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第24页。

②康美权 《规范网络语言:疏与堵》,《新闻战线》,2015年第1期。

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新广电发[2014] 281号),2014年11月2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方网站,http://www.sarft.gov.cn/。

④王海燕 《浅议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语言的影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王梦君 郭晓晖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当下热词“土豪”的流行》,《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2.马丽 《近十年汉语新生称谓词的结构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7期。

3.孙东平 郑琳 《“意”“义”的不同及其易混淆词语辨析》,《文山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4.冯海燕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解读——以“Duang”为例》,《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9期。

5.董海萍 《网络流行语变迁的政治意蕴》,《改革与开放》,2013年第15期。

6.三峡在线 《2013年火爆中国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国民商》,2014年第1期。

7.徐先梅 马冬 《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第8期。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

(本文编辑:饶雷)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网络语言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网络圈层传播的新特点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