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志愿者长效激励机制的思考

2016-05-14 01:03牛莉侠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网络环境高职院校

牛莉侠

摘要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志愿者队伍不稳定,应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制定志愿者服务章程,科学规范管理志愿者,建立评价体系,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志愿服务载入服务手册和志愿者资源信息库,在会员单位,志愿者信息共享,同时,不同星级的志愿者可享受不同时间的免费服务,吸引更多的志愿者走进图书馆,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院校;志愿者服务;评价体系;长效激励机制

1 引入志愿者的意义

高职院校合并扩招、很多高职院校与时俱进,不断增设服务项目,延长服务时间,但图书馆工作人员没有增加,导致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紧张,知识结构不平衡,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增加人员协助馆员完成工作。

图书馆志愿者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自愿为图书馆服务,可以缓解图书馆人员不足的矛盾,补充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符合图书馆的公益性特征,还可以增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提高服务水平,为志愿者提供实践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志愿者自身发展。

2 公共图书馆志愿者发展现状

1996年我国福建省图书馆率先引入志愿者,随后上海、深圳、北京、佛山、广州、辽宁、河北等地图书馆也相继引入志愿者,由于高职院校志愿者服务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由于学业学制、服务内容单一等原因,志愿者流动性较大,志愿者队伍不稳定。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志愿者大都是来自本校的学生,服务岗位一般就是图书上架、贴书标之类简单的工作,服务内容单一,没有挑战性,和所学专业关联性不强,因此志愿者容易失去兴趣;加之学生学业、就业压力普遍较大;每年都有毕业生离校,导致人员流动性大,志愿者队伍不稳定。

第二,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长效激励机制。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没有完善的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多以正面奖励为主,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增加借书量、延长借阅期限、赠送机时、纪念品,对优秀志愿者表扬、宣传、颁发奖励证书,综合测评时适当加分,评定奖学金、评优、入党、就业时优先推荐等。

这些措施对志愿者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物质激励所起的作用是短暂的;精神激励比如表扬、宣传,则多停留在短暂激励层面,没有长期激励效果;有的精神激励方式,比如评选优秀志愿者、评优、入党加分等,奖励覆盖面少,对大多数志愿者激励作用不大,因此容易出现志愿者积极性下降等情况。

3 高职院校图书馆志愿者激励方式

在参与高职院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同的志愿者具有着不同的动机,这也决定了不同志愿者所具有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志愿者激励方式也有必要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而确保志愿者所具有的需求得到满足,并进一步提升他们参与高职院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从高职院校图书馆志愿者激励方式的种类来看,主要体现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发展激励与保障激励四类。其中,物质激励指的是通过使用物质奖励手段来满足志愿者所具有的物质需求,从而提升志愿者在图书馆志愿服务中的创造性与主动性。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因此物质激励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发挥作用。事实上,虽然高职院校图书馆志愿者具有着实现自我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品质,但是在志愿服务中也难免会产生懈怠情绪,而当这种懈怠情绪对志愿者产生的影响高于奉献精神对志愿者产生的影响时,志愿者所开展的志愿服务质量也会呈现出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物质激励不仅能够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吸引其他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当然,志愿服务本身属于无偿行为,因此,过度使用物质激励手段容易导致志愿服务性质的转变,因此适度使用物质激励是志愿者激励机制构建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相对于物质激励而言,精神激励属于无形激励,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志愿者队伍中,大部分成员都具有着实现自我与乐于奉献的动机,因此,一个荣誉称号和荣誉证书,远远比金钱更加重要,因此,精神激励也应当成为志愿者激励机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从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构建来看,精神激励手段也仅仅局限在荣誉称号与荣誉证书之类,整个学校范围之内的宣传甚至社会媒体中的宣传并不多,而这种情况反映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志愿者精神激励手段具有着过于单一的缺陷;从发展激励与保障激励方面来看,发展激励主要是通过为志愿者提供培训机会、学习机会等来推动志愿者服务能力的提升,这种策略不仅能够满足志愿者的自我发展需求,而且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志愿服务质量。保障激励是指高职院校需要保证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安全、自由以及得到尊重的权利,如志愿者服务可以是无偿的服务,但是食品、水等必需品是需要保证的,另外,志愿者可以没有工资,但是保险等保障也是应当得到完善的。

4 网络环境下高职图院校图书馆志愿者长效激励机制

鉴于以上弊端,图书馆应制定志愿者服务章程,建立评价体系和长效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志愿者长期参与到图书馆工作中来。

4.1 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志愿者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各省市成立志愿者协会、分会,制定志愿者管理办法,建立志愿者数据库,高职院校图书馆加入志愿者协会,会员单位缴纳会费,根据实际情况为志愿者购买意外保险,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志愿者信息在志愿者会员单位共享,各会员单位由专人管理志愿者信息,管理人员通过志愿者数据库、网络、微博、微信、志愿者QQ群等渠道发布岗位信息,会员单位可以根据本馆需要向志愿者提出邀请,志愿者也可以主动向会员单位申请志愿服务,对方同意后即可开展志愿服务,盘活全国一盘棋,志愿者可以根据个人专业、兴趣、时间等因素提出更换服务项目申请,或终止志愿服务,图书馆也可结合馆情和志愿者服务情况终止志愿服务协议。

4.2 会员单位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制定志愿者服务章程,科学规范管理志愿者

在校大学生以学业为主,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由于毕业生实习、离校以及志愿者停止服务等主客观原因,志愿者人员流动性大,如果没有专门的志愿者管理机构,容易造成管理不到位,影响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因此应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

尽管志愿者服务是自愿服务,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没有相关制度的约束,志愿者的行为得不到规范,权益得不到保障,志愿服务难也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结合本馆实际,制定志愿者服务章程,对志愿者招募、行为准则、考勤、服务评价、奖励等做出明确规定,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志愿者的行为,使志愿者管理有章可循;并根据《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向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申请,对志愿者进行注册,给每位志愿者颁发志愿者服务手册,有条件的院校建立志愿者资源信息数据库,将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及服务情况载入手册并录入数据库。

4.3 针对服务内容单一的情况,建议增设技术性岗位,给志愿者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平台,满足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要

图书馆根据本馆岗位需求情况,按年级、专业、性别等合理制定志愿者招募计划招募志愿者,并根据志愿者的专业知识、意愿、等条件,合理安排志愿服务岗位,对实现志愿者的个人价值、保持志愿者队伍稳定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1)基础服务。基础性服务岗位,如报刊阅览、图书上架、贴书标、自习室管理等,可以招募新生参与完成,既协助图书馆完成了工作,又满足了志愿者社交及被尊重的需要。

(2)专业服务,给志愿者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平台,满足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专业要求较强的岗位,则可以根据志愿者专业特长选择高年级的志愿者,如采编小语种图书,就可以招募有特殊语种特长的志愿者。再比如微信服务,RSS推送服务、二维码服务等就可以招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志愿者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使他们学以致用,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促进志愿者自身发展,达到自我实现境界,志愿者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同时,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满足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保持志愿者队伍的相对稳定。

4.4 建立评价体系,对志愿者服务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志愿服务载入志愿者服务服务手册和志愿者资源信息库并归档

志愿服务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追求的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如果没有评价机制,志愿者的工作和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就难以保证。合理有效的激励评价,体现了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彰显出志愿者的价值。因此,应依据志愿者所从事工作的类型、 难易程度与付出的时间等进行绩效评估并予以相应的奖励。对于绩效评估,长沙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刘海萍女士提出的方法值得借鉴,即用“参与密度”“参与频率”“参与时间”来评估志愿者的工作表现,将志愿者每次服务情况综合评定量化积分,将服务时长和积分载入志愿者手册,录入数据库使会员单位共享,按积分档次分别授予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志愿者称号,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及时进行宣传、表彰,颁发奖励证书、奖章等,并存入志愿者档案,既协助图书馆完成了工作,又锻炼、提升了志愿者的能力,还让志愿者感受到得到知识、能力得到认可的成就感和喜悦,满足志愿者社交的需要、被被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鼓励志愿者高质量长期服务。

4.5 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激励是指通过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把人的需要、内驱力和目标三要素结合起来,为达到激励效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引导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调动志愿者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投入最大限度的热情和才华,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也不断提高志愿者自身的发展空间。

志愿者不计报酬,不是他们不尊重自己的付出,而是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因此对于志愿者的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同时为了图书馆事业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应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志愿者高质量、高频率、高效率、长期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激励,建议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在会员图书馆,不同星级的志愿者可以免费享受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和服务。 因为在网络环境下,志愿者信息共享,因此可以以志愿者服务时长为基数,不同星级设定不同的系数,在志愿者会员单位,志愿者可享受相应时长的在馆服务。星级越高,享受免费服务系数越高。比如一星级志愿者可享受自己志愿服务时长1.1倍的免费服务,二星级1.2倍,三星级1.3倍等等,可以在馆阅读、电子阅览室查阅、下载电子文献等,

(2)会员单位可以为志愿者免费办理一定期限、权限的借阅证,志愿者可免费享受会员单位图书馆的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在会员单位,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和星级,可以为志愿者免费办理一定期限、权限的借阅证,志愿者可以借阅一定数量的电子图书;在一定期限内,志愿者可以免费享受联网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比如一星级期限为10天,二星级为15天,三星级为20天等,到期后电子图书自动归还。

志愿者享受免费服务后,扣除志愿者的服务时长,但志愿者星级和积分不变,志愿者只要继续服务,积分增加,星级就会不断增高,这样志愿者服务时间越长,星级越高,享受免费服务的系数就越高,鼓励志愿者长期志愿服务,达到一定星级,志愿者协会授予志愿者荣誉勋章,给予荣誉奖励,让志愿者体会到自身价值,吸引更多的志愿者走进图书馆,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秀莲.对成都市区公共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服务的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04).

[2]郭英.中美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现状之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08).

[3]李柱坚.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管理思考[J].图书馆研究.2014(05).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网络环境高职院校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