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教育工作的普及

2016-05-14 02:09李冰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普及舞蹈教育

李冰

摘 要 舞蹈现已不是一种单纯的专业艺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健康、优美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向往与追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舞蹈是不会也不能被限制于狭小的舞台上的。舞蹈需要走下舞台,走进生活的各个角落,融入我们的社会,让舞蹈成为一种大众艺术,成为最为普通的一种舞蹈文化现象。这些为舞蹈工作者提出了一项新课题。

【关键词】舞蹈;教育;普及

有一种美,从来就不是天生的,他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花朵。灵魂舞者杨丽萍用一句“从哪里开始,就在哪里结束”浓缩了舞蹈对于她的意义,现在舞蹈变成了她的全部,她的生命。随着时间流逝,杨丽萍老师已错过了最佳生育的年龄,有人问她这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舞蹈吗?她回答“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延续血脉,有些是体验生活,有些是享受人生,有些是旁观生命。而我就是生命的旁观者,我在这世上,就是来看一棵树是怎么生长,河水的怎么流淌,白云怎么漂浮,甘露怎么凝结”杨丽萍老师这一生都在研究一个舞种,她把孔雀舞跳的出神入化,在舞蹈中一些细小的动作都被他描绘的栩栩如生,在我看来,舞蹈就是她的生命。这就是舞蹈的魅力,一种沁入骨子里的坚持。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承载结晶,是符合文化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规律的。舞蹈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种类丰富的文化题材,根本就在于广大人民对舞蹈这种艺术表达形式的认可和喜爱。我们伟大的先贤创造了这种展现人们生活的艺术,用优美壮丽的方式赞颂了生活的伟大。使用优美的姿态、动感的音乐寄托本民族的理想,展望未来,让思想开始在舞蹈中孕育。不同的舞蹈形式鲜明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信仰和审美高度,并在培养人们艺术素养和让人们感受到真善美的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社会中体现了不可取代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舞蹈是千年文化的积淀。当年,具有时代感的舞蹈比如梅兰芳、欧阳予倩等人创作演出了许多歌舞并重的新戏《洛神》、《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和表现中国工农兵生活的新舞蹈《工人舞》、《农民舞》、《青年舞》等作品,用它的独特性展现给人以鼓励,充满美感的享受和心灵的抚慰。上世纪80年代的早期敦煌壁画《丝路花雨》带动了一大批中国古代舞蹈的兴盛,这些舞蹈进一步挖掘了民族传统的文化,在文化底蕴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进而展示创作者无限的艺术创造更反映当代社会经济一片大好的景象具有重要意义。

舞蹈源于生活中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类活动,与最悠久的文字,音乐,绘画相辅相成。其悠久的历史舞蹈起源于劳动,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可以让人们从感情上体会到愉悦,在心灵层面得到艺术的熏陶。俄罗斯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的情操。我们应该在学生面前展示更多的经典,让这些优秀的作品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进而从中和学生一起感受到源自舞蹈的真,善,美。让学生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培养,成为为文化而骄傲的人。使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促进他们爱国、爱家、爱民三爱的思想形成。

随着文化的沉淀与交融,在“现实—作品—艺术家—欣赏者”这现代舞四要素中,可以通过训练有素的舞者,发挥人体本身的独特美感,抒发“无声的言语”这一舞蹈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在推动舞蹈升华的同时,引人以思、予人以力、动人以情,舞蹈在歌颂生活和时代精神方面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时代发展和舞蹈工作者思维的进步,舞蹈已经走下了舞台,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阳春白雪是艺术顶峰的展现,但艺术不能脱离人民。想要生生不息的发展,就要融入广大的群众,成为最为普通的一种群众舞蹈文化现象。人们需要艺术,需要各个阶层的艺术来到人民群众身边。舞蹈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是群众的要求,是人们对舞蹈积极渴求的结果。舞蹈作为最有表现力的艺术,是整个社会生活形式的生动反映,广大的社会舞台和专业艺术家驰骋的艺术舞台相呼应,体现了社会风貌和社会文明的程度。

杨丽萍说,跳舞就像喝水一样,舞台无所不在。应该说,《孔雀》肯定是我舞台生涯的一个句号,今后舞蹈可以在很多其他的场合跳,想体现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的时候,去自发跳舞。所以她用自己坚持诠释着自己对于舞蹈、舞台的理解与信仰,她相信自己能用自己的姿态把舞的精神从小舞台传播到世界的大天地里。杨丽萍不理解人们对于她的舞蹈生涯总是用艰难的词来形容。当被问及在从事舞蹈艺术的几十年时间中可曾有过消极怠慢,她很干脆地回答“没有”。她说:“上天很眷顾我,结果总是很好。”因为心存感恩,因为懂得顺应,因为自己的内心足够丰裕,所以,她的世界,一切都好。

著名教育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人的审美教育可通过许多途径实现,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艺术是对个人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此,艺术教育、对艺术需求的教育、对艺术感悟和理解的发展、艺术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完善是组成整个审美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闻鸡起舞在到现在引领风尚的广场舞,我们更应该懂得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精神文明的体现,思想和能力共同前进,才会让这门艺术得以传承,才能让这种精神传统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杨宝康.佤族木鼓文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2]魏志荣.木鼓与佤族的历史文化[J].云南档案,2002(03).

[3]彭成芳.沧源佤族民间舞蹈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1999(04).

[4]段世琳.浅论佤族木鼓与木鼓文化[J].思想战线,1995(04).

猜你喜欢
普及舞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学舞蹈的男孩子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和舞蹈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