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6-05-14 02:09方伟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数学问题数学思维教学资源

方伟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问题;数学思维;教学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欣赏数学之美是我们数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首先分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存在的几个问题:

1 教材中有一些数学问题设置的过于抽象也过于太难

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的程度不同,有些题目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而是给学有余利的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教材中配置了一些应用问题,其中的有些问题设置过于抽象过于太难,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又非常陌生,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应用问题自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因此教师要学会分类分层教学,对教材中的经典例题要讲清讲透,要应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和创新。

2 很难做到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教材提倡使用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一个不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是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如我校有的来自外地贫困地区的许多学生没有见过计算机,再加上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不同步。所以教材中设置的借助信息技术描绘函数的图像,探究函数的性质,就成为形同虚设。

3 有些学生过于依赖于教师的讲授,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但学生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说出结果来,造成了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出现脱节现象,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努力拓展课本中的经典例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学会取舍,精选例题,对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要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因此,对于课本的典型例题不能就题论题,通过拓展,建立联系,整合知识,提炼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激活其发散思维。

在学完不等式证明之后,我选用了书上的一道例题:已知a,b,c,d都是实数,且a2+b2=1,c2+d2=1,求证:|ac+bd|≤1在学生用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证明之后,启发学生反思是否还有其它解法,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又提出了柯西不等式法、三角代换法、向量法、复数法、几何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还将例题变形、推广,得出新题:

(2) 借助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真谛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程度有明显增多、增强的趋势,从函数图像的拟合、统计原理的表现、轨迹的动态生成等等,信息技术凸显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如,PPT、《几何画板》和《数学实验室》等,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进行一系列有关图形、计算等演示,能有效突破难点,突破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正弦型曲线时,要根据教学实际,编制并采用适合课堂教学的计算机课件,如果能够让学生亲自在计算机上输入数据,通过图像的不断变化,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发现图像特点,有利于加深对正弦型曲线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4 让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索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议,从实际生活中创设情境,给学生多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索的机会,以增强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三个臭皮匠挑战诸葛亮,看到底谁是英雄。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5,老二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45,老三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

例如,在教学“不等式的证明”课时,提出问题:往一杯糖水中再加入一定量的糖,糖水是否更甜?为什么? 在此问题的启发之下,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本中的例题:

已知a,b,m∈R+,并且a

,在启迪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程新展.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六个着力点[J].中国数学教育,2010,(10)10-11.

[3]冷卫.刍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5(11).

猜你喜欢
数学问题数学思维教学资源
问题式教学:我的一方“实验田”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