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天人观的探究

2016-05-14 03:31史海默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董仲舒儒家思想

史海默

摘 要 天人关系对于中国文化来讲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是为了他的统一思想和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提出根本依据。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一方面为君王提供了执政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的制约君权。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合一;儒家思想

1 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体系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家思想体系。董仲舒《春秋繁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运用阴阳五行的思想,建立了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通过改造阴阳学和道家学派的思想,并竭力把人与天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把阴阳五行与王道政治互相一致而又彼此影响的“天人感应”学说作为他的理论核心,从而完成了对先秦儒学的改造。徐复观先生非常肯定地认为这种汉代思想的特性,是由董仲舒所塑造的 。董仲舒则通过春秋公羊学对《春秋》的解释,将阴阳五行等学说揉入儒学之中,建立了天的哲学。

2 董仲舒对于天人的理解

古人所谓的天道,目的并不是指自然界的规律,而是为了探究人类社会中的社会道德与政治。仲舒尊崇本体性的“天”,就是为了让人们信仰它,只要懂得“唯天为大” 就可以了。董仲舒精心构建的“神学化的本体”——天,最终的目的也是落实到现实的人事世界,即“言天道而归于人道”。“一般说来,打天下需要打破天的保护伞,消除天的权威性,消除人们对天的恐惧,然而在建立政权后,就需要凭借天的权威来巩固、稳定社会秩序和思想,建立对天的敬畏。”“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最终把儒家教化神圣化、权威化。

但是,天为何能与人取得联系?二者如何联系?董仲舒“以阴阳五行与王道政治互相一致而彼此影响即‘天人感应作为理论轴心”来实现天与人的统一与沟通。从而一方面论证了君主权力的合法性和大一统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是要通过天的权威来制约君权。天人感应思想并不是董仲舒发明的。西周末年,伯阳父认为民之叛乱引起了自然界阴阳失序现象,即幽周二年的地震,并认为这次地震是周亡的征兆。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也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这些祥瑞灾异对后来君主有着很深的影响,此后的君主大都会为自己的登基找到一些祥瑞之兆。另外,成书于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按照“类故相召”的原则,把自然界的现象如风雨、四时、日月星云等的变化与人间政治的得失相联系。虽然陆贾也说:“恶政生于恶气,恶气生于灾异”但他并没有对天人之间具体是以怎样一种方式连接起来而进行论述。而董仲舒通过整合部分阴阳五行的思想,从“同类相感”的这一原则出发,对天人感应的思想做出系统性的论证。

3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天人合一

3.1 同类相感

与古希腊思想家侧重于逻辑、推理、演绎的抽象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古代思想家侧重于归纳法。同一类型的事物之间是可以互相感应的。董仲舒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他说:“今平地注水,去燥就湿,均薪施火,去湿就燥。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在平地浇注水,水就会走向潮湿的地方,而把木材铺均匀点上火,火就会往干燥的地方而走。万物都会跟从自己相同的地方。所以气相同就要会合,声音相同就会有回应,这个效果是很明显的。调试好琴瑟并处置好,弹奏宫调,其它别的宫调就应和,弹奏商调,别的商调就应和,五音相同便可以自己鸣奏,不是有神灵,它的规律就是如此。当然,他论证的焦点并不在于同类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而是从同类相感的原则出发论证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感应。

3.2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根据同类相感的原则,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感应,原因在于天人同类,即都是按照阴阳五行的结构模式生成的。他又写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可数者,数也。不可数者,副类。出自人副天数。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大致是说天地契合,正如阴阳的符合,身体的数目与上天一致。对其中可以计算数目的,符合数目。不可计算数目的,符合类别。这里,董仲舒通过类比的方式证明了人的形体与天的运行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天有什么,人就有什么,人是天的摹本。董仲舒不仅认为人的身体是取决于天的,而且认为人性与德行等也都效仿于天。

3.3 君主:天人沟通的中介

天人感应的“人”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很多时候是指特定的人,即君主。他认为君主是“天人感应”的执行者,君主是负责与天进行沟通的。他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故王者唯天之施。”古代的王字是三横一竖,称之为“王”。三横,表示天、地、人,而连贯其中的一竖画,表示贯穿天、地、人。用天、地、人之中的道理并能解释的通,不是天子的话还能是谁呢?所以天子是上天任命的。

这是董仲舒对王即君主的特殊理解。王不仅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存在。同时他也把天、地、人三者贯穿起来,并且在沟通中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为君主权力的合法性与人民对君主的服从做出了理论上的论证。董仲舒同先秦的儒家一样,认为实人民幸福的关键在于君主。只不过先秦儒家侧重于让君主首先成为一个道德的楷模,然后在执行仁政,就会使天下民心所向,“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董仲舒也继承了先秦儒家这些思想,只不过更强调了君权至上。

董仲舒通过阴阳五行架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大系统实现了天道与人道之间的有机统一。他关注天道的最终目的也是落实到现实的人道世界。他试图建构一个本体论的天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提供形而上的依据。可以看出他在融合阴阳、道、法家思想的基础上,力图恢复先秦儒家“王道政治”的政治理想所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2.

[2]董仲舒,周桂钿译.春秋繁露-奉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01).

[3]张立文.儒教的宗教性问题,儒学评论(第3辑)[M].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编. 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19.

[4]《汉书.董仲舒传》.

[5]《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6]《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7]《春秋繁露-王者通三》.

[8]《论语-为政第二》.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董仲舒儒家思想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儒家思想与书法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