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启示

2016-05-14 03:31许雪丽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追求态度文学

许雪丽

摘 要 “文学”与“人生”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生。

【关键词】文学;人生;态度;解脱;追求

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人积极,有的人消极,有的认真,有的随意。人生态度是无法总结和归纳的。但是,最复杂的事物,只要经过层层剖析,总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下面就从文学做作品中,找出比较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

1 执迷派

执迷派,执迷的就是对人生的欲望。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

于连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的代表。这批青年人大都雄心勃勃,精力充沛,只是因为出身微贱才不得不处于下层。但他们对此并不甘心,渴望拥有财富和荣誉,渴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勇敢的投入上流社会的角斗场。于连的全部行为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念,这就是人活着的目的就是要追求个人的幸福,就是要为满足自己的一切欲望而奋斗。

在于连身上体现了作者司汤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司汤达本人是启蒙思想的信徒,政治态度激进,拥护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上,他直言不讳是一个自我中心论者,在他心目中,“利己”是人的本性,谋求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人类一切行为的惟一动机。正是由于这种观念出发,他塑造出了于连。

于连的形象之所以典型,就因为他具有极广泛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在全人类个改革时期的所有作品中,像于连这样执着的追求个人欲望的不是比比皆是吗?

2 解脱派

执着的欲望会让人焦灼不安。一个欲望完成了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对于欲望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使他们永远处在欲望想满足却又无法满足的痛苦之中。时间长了,终于有一部分人醒悟:欲望是痛苦之源。要摆脱欲望必须看破欲望之虚妄,看破人生所拼命追求的那些东西的无意义。《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就是代表。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将人所追求的种种欲望,罗列出来。连做神仙的美事也要放弃。但是这些东西没有任何意义,到头来终不过是一片虚无。对人生既然“悟”到这一步,也就彻底解脱,没有任何留恋了。

由执迷派到解脱派之路,在王国维看来有两条。一是觉得痛苦,而领悟。明白了宇宙人生之“真相”,用王国维原话“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铸成解脱之鼎。”二是感官他人之苦,如通过文艺作品中描写之苦而走向解脱。

解脱派否定了执迷派的欲望追求,自认为看破了人生,自以为精神获得了解脱,于是表现到日常行为上,或消极厌世,看一切全无聊,全没劲,从此隐入内心生活的玩味;或玩世不恭,把一切全不当真,一切全为了玩儿;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或沉湎于物质的享受。总之,放弃了一切追求,无所谓。

3 智者派

所谓看破了人生,难道就是这样消极吗?事实上,解脱派对于人生的所谓看破是及其幼稚及其浅薄的。所谓的“看破”,真的是“看破”了吗?真正的“看破”是什么样子的?真正的看破应该是智者派的态度。智者派的态度,简单说就是看破了人生的目标,看破了人生的虚妄,但仍然追求,仍奋斗。只不过这个追求已不单单的是对欲望对象的直接追求,而是在“自我实现”意义上的追求,是天人合一、宇宙规律意义上的追求。智者派已超越了狭隘的功利目的,而把兴趣转向了过程,面对虚无仍然进行绝望的抗战,用不屈的奋斗去完成一个壮丽充实的人生过程。

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1895-1990),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学者,成名于20世纪30-40年代,二卷本《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使他名满天下,遂为一个时代的代表。解放后屡经政治运动的打击批判,饱经磨难,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早已年迈力衰,精力不济,以常人而论,应该安享幸福的晚年了。然而,年过八十的他却雄心未泯,他还牵挂一件大事,他“重理旧业”,决心再写一部中国哲学通史。

在这期间,他经历了连遭亲人伤逝的悲痛,又常常为各种疾病所缠绕,但他仍然坚持了下来。冯先生生命的最后几年身体状况日渐不佳,住医院的次数日渐增多。这时他想的仍然不是延年益寿,而是如何加紧完成《新编》的最后一册。1990年4-7月间,冯先生写完第七册并修改定了稿,一桩大业终于完成,一件心事终于放下,他没有遗憾了。秋天,再次生病住院,他再也没有起来,他含笑告别了他所挚爱的人间。

冯先生晚年的事迹正可以用中国古诗来形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为哲学呕尽了心血。他如此努力,如此的拼搏,为名吗?可笑!为利吗?荒唐!他不知道生命的虚无吗?怎么可能!那他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这就不是“执迷”和“解脱”两派人所能理解的了。说到底,冯先生的人生态度是典型的智者的态度。冯先生论人生,曾有著名的“四境界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先生认为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不仅了解人在社会中的使命,而且了解人生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宇宙人生有完全的了解,这种了解是对宇宙中的人生的最终的觉解,可以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冯先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进入了自己所说的“天地境界”,完成了一代哲人、智者的完美形象。

由执迷派的追求到解脱派的放弃追求,再到智者派的追求,看起来好像完成了一个循环的圆圈,其实不然,这里的轨迹不是圆的相接,而是螺旋的上升。智者派和执迷派,从外表看,都在追求,甚至是执着的追求,但两种追求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原因是两者对人生的“觉解”(冯友兰语)有天壤之别。

有一个著名的禅宗故事:

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时,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佛家总结的参禅悟道三阶段也可视为三境界,曾被许多地方所借用。如今,我们借来说明人生态度三境界,大概也未尝不可吧?

参考文献

[1]胡山林编著.心灵感悟[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10.

[2]冯友兰.冯友兰谈人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陶尚芸.人生三境界看破舍得放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追求态度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锲而不舍“追求”陈都灵张艺兴哈欠连天状态不佳
莫言《红树林》蕴含的文学价值思考
态度决定一切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