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桃花源”存在的可能性

2016-05-14 03:31冷哲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火山口天坑桃花源

冷哲

摘 要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曾著千古名篇《桃花源记》中描绘的 “桃花源”成为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地方与宜居梦想的寄托之所。从古至今,人们对“桃花源”提出了许多假说。进入21世纪,地貌天坑(tiankeng)在我国西南地区被越来越多发现。天坑是与“桃花源”最接近的地貌,而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很有可能在历史上存在于某个天坑中。

【关键词】桃花源;天坑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曾著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其中描绘的乌托邦式聚落“桃花源”成为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地方与宜居梦想的寄托之所。从古至今,人们对“桃花源”提出了许多假说,但各个地点都有其缺憾之处,以至于主流观点认为“桃花源”纯属虚构。但进入21世纪,第三种由中国人命名的岩溶,地貌天坑(tiankeng)在我国西南地区被越来越多发现,目前我国发现天坑总数接近100个。从形态上看,天坑是与“桃花源”最接近的地貌,而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很有可能在历史上存在于某个天坑中。

1 “桃花源”在哪里?

“桃花源”的地点众说纷纭,如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湖北十堰,甚至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重庆永川等等。但根据陶渊明的“记叙”,这个发现的人是捕鱼为业“武陵人”。那么“桃花源”最有可能在武陵地区。当时的武陵地区更多意义上指湖南省西北部,并非仅指现代的常德市。形成天坑的自然条件有三个,一是有地形差,二是是由一定厚度石灰岩,三是足够多的降水。此地区雪峰山、武陵山纵横,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至第三阶梯的过渡区,超过800米的山峰600余座,最高峰2000余米,地形差条件完全符合。当地在地质历史上一度潜伏海底,沉积了一定石灰岩,且年降水量在1200-1900毫米间,有足够的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础,附近地区更是有黄龙洞、飞虎洞等岩溶景观,存在形成“桃花源”一样的天坑自然条件。

2 “桃花源”与天坑的地理特征相似处

大部分天坑(塌陷型天坑)成因是这样的:地下河在岩溶地层(碳酸盐岩为主)长期溶蚀、侵蚀,会渐渐产生巨大的地下洞穴,地下洞穴顶端最终会在重力、地震、暴雨等影响下发生坍塌,如果坍塌坑四周全被岩壁环绕,只有洞穴出入口,没有峡谷等豁口,且深度,直径都超过100米,如同《桃花源记》中提到的“绝境”,便被称为天坑。因此,大部分天坑底部都有地下暗河或地下暗河流过的痕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洞口附近即为小河源头,这种情况往往说明河流是流经该洞的暗河,或这个洞穴是地下河故道。当渔人舍船入洞时,“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段描写也完全符合天坑中地下河出口较为狭小、内部宽敞的地理特征。“桃花源”与外界隔绝千百年,就是文中所说“来此绝境”,说明对外界只有这一个出口,且四周山体极为陡峭,没有豁口,这十分符合天坑的定义和地理特征。成熟期天坑中是适合居住的,中国至今仍有居人的天坑,在四川一个天坑中,甚至有一个60多人的村落。居住天坑,这是完全可能的。

3 桃花源不可能处在其他类型封闭地形中

除天坑以外,我国常见的封闭地形还有盆地、火山口、漏斗、陨石坑等。中国中东部盆地一般都有与外界相通的河谷,山口等,很难做到全封闭,只有洞口相通。火山口也有四面崖壁合围,仅有一洞与外界相通的形态,但这种火山口较为年轻,我国仅在东北有分布,而东晋时中原与东北基本不通信息,陶渊明不可能受火山口启发描绘桃花源。并且西南、东南、中原地区火山口大多形成于一亿年前,受严重剥蚀,不可能有如此完美形态。与天坑同属岩溶地貌的漏斗常四面封闭,但豁口多,山体较为平缓,易于进出,没有天坑一样好的隔绝性,漏斗由于处于岩溶地貌的壮年期,发育旺盛,常有落水洞、裂缝、溶缝,透水性强,土地不平整,难以形成“良田美池”“土地平旷”。综上所述,桃花源只有可能在天坑里。值得注意的是,桃花源是一个地质年龄较大的天坑,即上文提到的成熟期天坑。底部已形成了较为平整、厚实的沉积土层,坑底保水性较好,有水分丰沛的土壤,才能“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易于人类生产生活。

4 为什么桃花源消失了?

在陶渊明记叙中,太守最终无缘“桃花源”。这和天坑本身的隐秘性和暗河故道纵横交错难以寻找有关。如果天坑容易被发现,现代地理学家也不会把这种自然奇观称为“秘境”。目前,湖南地区至今没有发现有“桃花源”村落,分析原因,有可能是这个天坑在自然界隐藏的很好,难以被发现;有可能桃花源中人怕被外界打扰平静的生活,封住洞口;也有可能洞穴坍塌形成峡谷,桃源人走出深山。天坑中虽然与世隔绝,生活平静,但还是有隐患。一旦天坑下方或附近的地下河由于坍塌、淤塞的原因发生改变,可能产生改道、积水,严重时会淹没天坑底部。岩溶地貌易发生坍塌,虽然“桃花源”所处天坑年龄较大,坑下仍可能有后生的溶蚀腔,一旦坍塌,会破坏文明,不再适合人类的居住。这是由于岩溶地貌的不稳定性,天坑底部发生变故,例如形成新的坍塌,迫使桃源人离开天坑,消失于茫茫人海。

综上所诉,如果“桃花源”真的存在,最大可能是一个地质年龄较大的天坑。我们现在还有没有可能再找到类似桃花源的遗址呢?答案是有可能的。中国岩溶地貌分布广泛,时不时仍有天坑发现。2006年至2011年,探险爱好者何端傭对湖北利川考察,发现了“大瓮坑”,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张远海先生于2011年6月23日确定为天坑,该坑呈腰果状,离著名的318国道相距仅400余米。何端傭也由此成为中国独立发现天坑第一人。从此可以看出,中国西南可能还有许多岩溶地貌死角,其中隐藏天坑等待我们去发现,也许“桃花源”便隐匿其中。

猜你喜欢
火山口天坑桃花源
走进桃花源
乌兰察布玛珥式火山口群的发现与研究
再造“桃花源”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墨西哥神秘“天坑”面积迅速扩大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Tongue Twister
世界奇特的火山口湖
Ngorongoro Crater
隐匿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