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阈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对策探讨

2016-05-14 04:31李雪皎王晶晶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对策

李雪皎 王晶晶

摘 要 由于文化差异的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学之后常常出现学业和生活上适应不良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又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以期能对这一现象有所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适应;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各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文化融合程度大大加强,这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比如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学业、生活等方面的适应问题,从而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中已经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一般青年的水平(覃殿益,韦克平,2002);大一新生少数民族组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中国青年常模(李亚红,2007)。心理层面出问题,自然会影响到学业和生活,因此“寻找病因”和“对症下药”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前人的研究在对策方面涉及较少,措施显得太过笼统而操作性不强,并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学适应领域涉猎不多。故本文拟结合笔者多年在云南高校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体会和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进行对策探讨。

1 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遭受弱文化的冲击

文化融合虽是不同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但实际上,弱文化受到的冲击会更大一些。作为个体而言,在进入到另一个文化中之后往往会产生文化适应压力。这种压力会随着时间的长短而变化,一般在第三或第四个月到达高峰(Zheng & Berry, 1991)。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适当的应对机制,少数民族大学生们很有可能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产生最严重的文化适应压力。

笔者在之前的研究中了解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己认为“与汉族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信仰、祭祀、血统传承、语言等方面”(李雪皎,杨燕霞,2016)。比如回族女同学戴着头巾会被盯着看;彝族同学会被贴上“嗜酒”的标签;傣族同学常被问“是不是骑大象上学?”。这些情况中,对方也许并没有恶意,但这些偏见或刻板印象仍然会给少数民族同学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另外,由于很多少数民族同学之前是在自己的民族聚居地念书,生活中使用的是自己的民族语言,普通话并不熟练。进入大学后,在和其他同学交流的时候难免会有些自卑感,不敢开口交流,有时还会因为没法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产生误会,严重的还会影响学业成绩。以上种种,都会让刚步入大学殿堂的少数民族同学感到手足无措。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新入学的时候采取三个步骤的应对策略。

1.1 在班级或社团中进行“天使与国王”(或类似的)游戏

大致规则就是每一个成员都是天使,通过抽签,每个天使认领一位国王(即每个人的身份既是天使又是别人的国王)。在为期一个月的游戏过程中,天使要默默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国王、帮助国王,但不能暴露身份,一个月之后国王与天使相认。在这个游戏中,作为国王,可以收获一份默默的持续的关心;作为天使,则能够收获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天使为了完成关心和帮助国王的任务,会更全面的关注和了解他(她)的生活。而当一个对象被更全面的观察和了解的时候,关于它的偏见也就会随之减少了。当然,这个游戏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促进集体的和谐与融洽,拉近成员间的距离。少数民族新生离开家乡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这样一个温馨的游戏,可以帮助他们更快的融入新集体。

1.2 用人本主义的思想贯彻“请讲普通话”

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罗杰斯曾提出咨询师对待来访者应该持“真诚、无条件的接纳与尊重”的态度,其实在普通人际关系中也同样适用。文化融合过程中,如果当事人能够了解文化“不分对错,只有异同”,从而能够尊重和包容其他的文化,那么文化冲突就能大大缓解了。在这样的教育基础上,再来处理给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带来困扰的普通话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因为普通话说不好,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就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尽量避免说普通话,只和本民族的同学交往。这显然不是值得提倡的应对方式。笔者建议在对全体学生灌输了“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原则之后,建立“请讲普通话”制度,可以举办一些主题交流分享活动。一方面强制少数民族学生开口说普通话,另一方面让全体同学营造一个轻松的说话氛围,当少数民族同学说得不好或者不对时,其他同学能够真诚的指出不其足,并鼓励其说下去。长此以往,少数民族同学就能够建立起自信,多练习之后,相信普通话的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1.3 举办“家乡”主题的集体活动

比如家乡美食厨艺大赛,家乡风景摄影展,家乡民俗交流会等等。每个人都有故土情结,向别人分享自己家乡的点滴可以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可以开阔眼界和增进了解,减少“偏见”。

2 结束语

在以上三个步骤进行的同时,还可以专门对少数民族同学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介绍,比如告诉他们:如果能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既维持自己文化,也寻求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即使用“整合”策略),那么个体的各方面发展将呈现最好的状态。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自己选择该如何适应大学的生活。总之,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我们可以继续探讨研究,尽最大的努力让这个群体能够平稳度过适应期,顺利而充实地度过四年的大学时光,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覃殿益,韦克平.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11).

[2]李亚红.民族院校4782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

[3]李雪皎,杨燕霞.云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3).

[4]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Zheng,X.,& Berry,J.W.(1991).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Chinese Sojourners in Canada. Internatioanl Journal of Psychology,26(4).451-470.

[6]张京玲,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02).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