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黑龙江省地方课程技术学科现状的分析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2016-05-14 15:04王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研员学科信息化

王巍

摘要:地方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和社区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黑龙江省的地方课程包括生命教育、黑龙江人文与社会、技术三门课程。技术课程是在总结我国原有劳动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各国技术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总目标。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在课程实施中遇到了诸多问题,鉴于此,对现阶段技术课程的发展做了分析、梳理,并对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地方课程;技术素养;技术课程;课程资源;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4005802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和社区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黑龙江省的地方课程包括生命教育、黑龙江人文与社会、技术三门课程。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技术课程,在总结我国原有劳动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各国技术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总目标。通过技术课程,力求深化学生对技术的认知与理解,发展学生基本的技术技能,增强学生的技术意识,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并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放眼世界,我国技术教育的观念还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对技术教育的研究还相当薄弱。黑龙江省技术课程是由本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本地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

基于从事3年技术学科教研工作的一些浅薄经验以及对各地市技术学科现状的调研,现将我省的技术课程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第一,教研员、教师队伍建设薄弱。这种薄弱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资力量薄弱。我省地方课程技术学科专职教师少,大多是兼职教师,并且技术学科教师年龄偏大,部分学校选择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任职技术学科岗位;再有,技术学科教师更新较快,本学科职称评定较难,所以教师转学科现象较多。二是教研员、教师专业能力偏低。由于学科的年轻化决定了本学科专业性强的教研员、教师并不是很多,再加之教研员、教师流动性大,对年轻及新任本学科的教研员、教师的培训机会并不是很多,这种专业带动实施的不及时,并且可供学习的学科资源较少,这些情况都导致了教研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缓慢这一现象的出现。

第二,学校、教师、家长给予技术学科的认识不够,重视度不够。在部分学校课时被缩减甚至是挤占的现象经常出现,学校、教师及家长受中国这种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对学生的学分给予过度的重视,往往忽略了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小学科。每一门课程的设立都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经过专家、学者仔细反复的研究、推敲,为满足学生某方面的发展而设计的,所以,无论是教育行政机构还是学校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促进学生的技术素养的培养,利于技术学科今后的发展。

第三,课程资源匮乏。由于这门学科是地域性的地方课程,并不是国家课程,可参考、借鉴的专业书籍非常少,在书店、图书馆以及像“中国知网”这么权威、这么大的网站上也很难找到与此学科相关的资源。这就需要我们的教研员建立技术学科平台,把平时积累的优秀的学科资源发布到平台上,共享给广大教师使用。

第四,技术实验室并不普及,只有少数的学校设有技术实验室。技术这门课程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注重学生的技术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要实现实践操作,除了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外,再就是要有实践的场所,技术实验室的建立对这门课的发展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教育信息化与技术课程融合得不够深入。在技术课堂上,教师们能够灵活运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图片、音频、视频这些通过“百度”等搜索工具查找的资源几乎出现在每一节课上,但仅限于这些简单的信息化手段的使用。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慕课、私播课、翻转课堂、微课、创客教育、STEAM教育和智慧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涌现,这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学科教师要做到深入研究教材、课标,善于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亲自设计、制作符合课程要求的案例资源,更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1]。

以上就是我省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对技术课程的未来发展做了简单的思考。

第一,区域性引领带动式学习,提升教研员、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学科教研员、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地方课程技术这门学科现阶段急需要一支专业过硬、技术素养高的教师队伍,怎么建设这样的学科队伍成为现阶段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研员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地区为单位,成立区域学习共同体,定期集中参加教研活动,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针对有争议的学科问题进行探讨;集体备课、研课;观摩优秀课例;参与实践性课程培训;共同研究课题,等等),教研员对每次教研活动中表现出色的教师进行电子备案,这也为发现学科优秀教师人才提供了平台。区域间的学科交流也是很必要的,相互借鉴,互通有无,在技术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上共同前行。对于教研员专业能力的培养,除了多内化教育理论及学科理论知识,走进学校调研外,定期地走出去调研、学习,了解省内外与技术相关的一些先进做法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提升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希望学院领导、上级部门给予积极的支持。

第二,注重学科优秀成果的积累,丰富课程资源。

作为技术学科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教研工作中,要将自己独到的学科见解、好的教学做法、优秀的教学设计做好记录、整理工作,这种积累也是对自身专业成长的一个见证。作为技术学科教研员,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平时的调研;征集教师教学成果;素养大赛;各种教研、培训的会议)搜集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将收集上来的资源做适当的指导、处理,将这些好的教学成果通过信息化平台共享给广大的技术学科教师。当然,制定一个完善的奖励机制,鼓励技术学科教师积极贡献自己教学成果,这种共享大大地解决了技术课程资源紧缺的困扰。

第三,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资源,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资源。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培养学生养成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技术素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知识,不断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技术的魅力。针对没有建立技术实验室的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资源,共享化学、物理、生物实验室,至于技术常用的那些工具、材料,费用并不是很高,技术教师可以和校领导沟通配备一部分,也可以课前布置给学生需要用的材料(当然,是一些常用的、价格低廉的材料),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实践问题。还可以利用相关工厂、职教中心实践基地作为课程资源,为学生开辟实践课堂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以了解技术与现实社会的密切关系。

第四,将教育信息化与技术学科进行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信息化建设,在交通、医疗、金融行业都普遍应用,而对于“教育”这样“先进”的产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并不是很高,并且区域差异很大。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这个概念以后,在教育领域对信息化有了重新的认识,并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信息化应用于教育教学刻不容缓,国家加大了教育在基础设施、课程资源、人才培养和信息教育普及等方面的投入,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亦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建设一个丰富、优质,适合本学科需要的课程资源库是为师生教与学服务的根本保证。建立课程资源库可以采用引进、整合、交流、共建这个途径[2]。近几年兴起的幕课、翻转课堂、微课也可以适时、适当地应用于技术课堂,转变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的质量。由于技术课程资源的匮乏,大部分资源都需要技术教师自学、自研、自悟、自创。在此,提倡广大技术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自行制作课程资源,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及技术素养,也为本学科课程资源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网络教研将常态化发展。QQ视频会议、新浪UC等软件功能都已相当完善,利于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学科研讨、网络调研等活动,定期组织本学科教研员及教师集中学习、研讨、反思,以促进本学科的健康长久发展。

鼓励中小学承担教育信息化各类研究课题任务,在课题项目的驱动下,建立教育信息化示范点,有助于通过榜样的力量,充分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学校的发展,形成以实验学校为核心,辐射本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推进本地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歌.浅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J].现代教育科学,2007,(1):27—45.

[2]徐学俊.关于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2,(11):12—14.(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教研员学科信息化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超学科”来啦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