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稻基质育秧产量9 t·hm-2机插栽培技术

2016-05-24 09:42楼再鸣高兴友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早籼稻秧盘插秧机

楼再鸣,高兴友

(绍兴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绍兴 312000)



籼稻基质育秧产量9 t·hm-2机插栽培技术

楼再鸣,高兴友

(绍兴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绍兴 312000)

摘 要:采用25 cm行距机插早籼稻能保证高产所需落田苗数,比30 cm行距机插种具有明显增产效果。技术关键为基质育秧、叠盘暗出苗、秧田管理和大田肥水管理,但需注意出苗不齐、高温烧苗和低温烂秧等问题。

关键词:早籼稻; 25 cm行距插秧机;基质育秧;叠盘暗出苗

文献著录格式:楼再鸣,高兴友.籼稻基质育秧产量9 t·hm-2机插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 (4):482-483,499.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日趋加快,绍兴市水稻生产正逐步向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发展,水稻种植技术正由传统的人工插栽向以机插秧为主的轻简栽培转型升级。绍兴市从2006年开始进行水稻机插试验,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到2015年全市水稻机插面积达到2.70万hm-2,约占水稻总面积的23.7%,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但近年来增速放缓。究其原因,一是水稻机插育秧模式和技术没有突破,生产程序复杂、成本较高;二是机插水稻的产量优势不明显。为此,迫切需要寻找生产程序简单、成本较低,适宜的育秧基质、育秧方法,改进完善机插技术。

通过水稻不同机插育秧模式和不同基质的比较,建立育秧中心,探讨机插育秧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明确早籼稻插种时应用25 cm行距插秧机,可克服30 cm行距机插秧落田苗数不足的缺点,显著增加大田有效穗数,提高产量。现将早籼稻叠盘暗出苗基质育秧25 cm行距插秧机插种的特点及栽培技术简述如下。

1 特点

1.1增加落田苗数

早籼稻采用25 cm行距插秧机插种,种植密度25 cm×14 cm,基本苗28.65万穴·hm-2,每穴5~6本,平均每穴5.35苗,漏插率1.8%,以此测算,落田苗150.45万·hm-2,符合早籼稻高产所需落田苗150万~180万·hm-2的基本要求。而用30 cm行距插秧机插种,种植密度30 cm× 12 cm,基本苗只有27.75万穴·hm-2,按每穴5.35苗,漏插率1.8%计,落田苗只有145.8万· hm-2,达不到早籼稻高产所需落田苗数的要求。

1.2增加产量

25 cm行距插秧机插种的早籼稻有效穗多,产量高。根据考种结果,用25 cm行距插秧机插种的产量为9.105 t·hm-2,比30 cm行距插秧机插种的8.457 t·hm-2增产7.7%,其原因主要是30 cm行距插秧机插种落田苗数不足,导致有效穗数比25 cm行距插秧机插种的少42.6万·hm-2,产量降低(表1)。

表1 早籼稻25和30 cm 2个行距处理的经济性状及产量表现

2 栽培技术

2.1基质育秧

2.1.1种子处理

选择籽粒饱满的种子,确保种子发芽整齐一致和秧苗素质。用清水选种,种子分浮沉2部分,分别催芽,分盘播种,使同一盘秧苗生长整齐一致。为有效防治水稻干尖线虫、恶苗病等种传病害,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浸种,可用药5 mL加水10 kg浸种子5 kg。

2.1.2基质播种

育苗用的基质需破除因运输造成的挤压结块,盖籽用基质要过筛,底层基质厚2 cm,盖籽基质厚0.5 cm,以不漏籽为度,太厚出苗易揭盖。底水分别在播种前、盖籽前分2次浇,必须浇透,以底孔见水但未滴出为准。

每盘播种芽谷150 g,折干谷120 g左右。采用流水线播种,叠盘机叠盘。流水线播种,芽谷分布均匀,出苗后秧苗分布均匀,插种时漏穴率低。使用叠盘机可大大节省劳动力。

2.1.3叠盘育秧

要求摆正、摆齐、摆紧育秧盘,每叠高度为35盘。叠盘后在秧盘表面覆盖一层基质,起到遮光、保温、保湿作用,待摆盘前揭除。叠盘3 d后摆盘,注意把秧盘的短边向外,摆正、摆齐、摆紧、摆实。使盘与苗床间无间隙,苗床宽不少于1.5 m,沟宽0.2 m。搭建小拱棚,拱棚宽度1.5 m,高度0.5 m,秧盘的边缘与薄膜的距离在15 cm以上,保证秧苗叶尖不碰到薄膜,以免灼伤秧苗。

2.2秧苗期管理

2.2.1温度

根据天气情况决定通风量和喷水量,气温高于20℃时,应及时揭膜,防止高温烧苗。揭膜最好在上午9点前后棚内温度与棚外气温接近时,揭膜前先灌满沟水,防止青枯死苗。

2.2.2水分

水的管理是基质育秧管理的关键点。整个苗期要保持基质湿润,保持基质含水量65%~70%;当早晨不见秧苗叶尖吐水,应及时补水。如发现秧苗根系大量下扎床土时,应加大灌水量,保持基质层有足够的含水量。在移栽前3 d排干水,促进盘根。

2.2.3病虫害

主要是做好青枯病和立枯病的防治工作。

2.3大田管理

2.3.1插种

精细整田,力求田面平整,高低差不过3.3 cm;田面整洁,无杂草杂物。整地后保持水层,等泥浆沉实后再插种。适龄栽插,插种时间为4月22日,秧龄26 d,叶龄为4.2叶。2015年4 月18—19日受低层大气切变影响,为多云到阴有时有阵雨天气; 19日至20日受较强冷空气南下影响,阴有中雨,日平均气温过程降幅8~9℃; 21日以后为晴天,气温回升,抓紧时间插秧。插秧时,调节好相应的行距和取秧量。本田种植密度25 cm×14 cm,28.65万穴·hm-2,每穴5~6株,实际每穴5.35苗,漏插率1.8%,落田苗150.45万· hm-2,达到高产所需落田苗150万~180万· hm-2的要求。

2.3.2施肥

按照目标产量8.25 t·hm-2,设计氮肥总用量为纯氮180~187.5 kg·hm-2,做到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具体是基肥施用三元复合肥(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均为15%) 375 kg·hm-2,过磷酸钙225 kg·hm-2;分蘖肥第1次在插种后7 d,施尿素150 kg·hm-2,第2次在第1次施肥后10 d,施尿素135 kg·hm-2。

2.3.3水分

做到薄水插秧,深水护苗,湿润促蘖。插秧时田间灌薄水2 cm左右,插后保持3~4 cm的浅水层。活棵后保持2 cm浅水层。5月23日(插后30 d)开始搁田控苗,后期湿润灌溉。

2.3.4病虫害

根据病虫情报在5月27日防治二化螟,在6 月21日防治纹枯病。

2.4应注意的问题

2.4.1出苗不齐

温室育秧叠盘的上层与底层育秧盘的出苗时间差异大。在温室里采用不加热叠盘暗出苗,叠盘高度为35盘,上层育秧盘出苗比底层要早1 d,上层的3 d即符合要求,底层的要4 d。同时摆放到秧田里会出现盘与盘之间秧苗生长不一致,最终导致插种时穴与穴之间本数差异大,落田苗难控制。控制方法是将同层秧盘放在同一秧板上,使同一板秧苗生长相对一致,克服同一秧板上青秧苗与黄秧苗相间的缺陷,达到插种时穴间本数相对一致。

2.4.2高温烧苗

4月2日,绍兴市出现了34.1℃的高温,棚内温度达45.2℃,由于揭膜不及时,出现了高温烧苗。控制方法:及时收听天气预报,如当日最高气温在25℃以上,最好在上午9时左右,当棚内温度与棚外温度大致相同时揭膜,揭膜前必须先灌满沟水,以免揭膜不当导致秧苗生理失水而死苗。

2.4.3低温烂秧

受冷空气南下影响,4月7—9日出现了明显的“倒春寒”天气,这三日的平均气温都在10℃以

下,秧苗出现零星烂秧。经查,这与秧盘和苗床是否紧密接触有关,凡是出现烂秧的地方,要么秧盘底部与苗床之间有间隙,要么秧盘没有紧贴苗床,要么秧板不平有洼地。对这类烂秧,控制的方法是秧板一定要做平,不能坑坑洼洼;秧盘与秧板一定要紧密接触,不能留间隙;摆盘时按一下秧盘,使秧盘底部紧贴秧板。烂秧还与基质的保温保水性差有关。

参考文献:

[1]孙华林,赵冬华,张军年,等.机插水稻育秧基质试验效果及推广前景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08 (2):78-79.

[2]杨立禄,杜海涛,吴继东.浅析水稻机械化基质育秧试验技术[J].湖北农机化,2010 (5):63-64.

[3]朱从海,李德山,刘文广.机插水稻基质育秧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0 (2):54.

[4]林育炯,张均华,胡志华,等.我国水稻机插秧育秧基质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5 (4):7-13.

[5]程新,周国华,陈刚.水稻机插软盘育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 (1):132-133.

(责任编辑:张才德)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6)04-0482-02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408

收稿日期:2016-01-16

作者简介:楼再鸣(1965—),男,浙江绍兴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技推广和种子管理工作,E-mail:kala1985@163.com。

猜你喜欢
早籼稻秧盘插秧机
水稻插秧机发展综述
一种插秧机钵育秧盘的低成本3D打印技术研究
插秧机的使用与维修
早籼稻价格弱中趋稳种植效益下行
秸秆秧盘育秧技术试验总结
水稻秧盘形变测度方法与等级评价研究
水稻秧盘高速播种配套技术的发展与分析
超智能插秧机
稻田
国家发改委公布2014年小麦和早籼稻最低收购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