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immons模型的创业能力作用研究

2016-05-24 09:45张柳青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创业能力

张柳青

摘要:创业能力在创业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看作是创业的核心能力。本文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对于创业活动的相关研究,以Timmons经典创业要素模型的理论框架为基础,研究创业能力对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和创业团队三要素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构建基于创业能力的Timmons模型。

关键词:Timmons创业模型;创业能力;创业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2

一、引言

在创业研究中,对创业者的研究不断深入,从静态研究发展到动态研究。20世纪60年代,创业特质论风靡一时,认为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存在风险承担、控制源等方面人格、心理特征的差异。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开始从管理层面研究创业活动,如Gartner(1985)、Stevenson和Gumpert(1985),以及Shane和Venkataraman(2000),他们以创业者如何行动作为研究中心,从关注创业者个体特征转移到刻画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的本身。

无论是创业特质论,还是基于组织过程的创业研究,创业能力始终处于突出位置。Chandler和Hanks在1993年提出创业能力(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的概念,并将这种能力看作是创业的核心能力,会随着创业者对市场的熟悉程度而不断加强。人们在研究创业活动时更加集中指向对于创业成功更为关键的那部分能力,更加关注创业能力的产出。创业学领域的领军人物Jeffery A. Timmons明确提出,一所新企业最终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头的创业者及其创业团队的才能和行为。

Chandler和Hanks(1993)提出创业能力(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的概念,并将这种能力看作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能力。创业者越了解市场的运作机制,其创业能力就越强,也越能获得成功。因为创业能力在创业活动中处于突出位置,人们在进行创业活动研究时,将目光放在如何提高其产出水平上。Jeffery A. Timmons强调,创业者及其团队的创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创办的新企业能否取得成功。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在Timmons创业要素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创业能力对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和创业团队三要素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构建基于创业能力的Timmons模型。

二、Timmons创业模型

Timmons(1999)提出了创业管理模型。该模型有三个创业要素: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和创业资源。他认为,成功的创业活动必须对这三要素进行最适当的匹配,并且还要随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动态平衡。创业过程由机会启动,在创业团队建立以后,就应该设法获得为创业所必需的资源,这样才能顺利实施创业计划。

三、创业能力的界定

创业能力在英文中的表述为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Competency的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高效完成某项工作的水平,结果让人满意;而是在与他人竞争时,清楚认识自身需求,并能实现自我追求。创业能力的概念最早由Chandler和Hanks提出,他们认为创业能力是“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中国学者受到Lumpkin和Dess “创业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嗜好、风险偏好、先于竞争对手积极行动的能力”的观点的启发,将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联系起来,认为创业能力是在企业家精神指导下进行企业管理、实践和决策。同时,不少学者对动态能力的维度也进行了研究。Sarasvathly将创业能力分为机会识别、机会发掘以及机会创造三种类型,Ardichvili和Cardozo则认为创业能力由掌握机会的能力,市场敏锐的反应能力和运营规划能力组成。

本文综合上述观点,将创业能力定义为创业主体成功创业并且让企业良好运作的能力。本文研究的创业能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包括了个人创业能力和团队创业能力。

四、创业能力对创业要素的研究

1.创业能力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作用

对于创业机会的来源,主要有外部环境观点和信息不对称观点。Baron和Shane(2005)在进行创业过程研究时提出,创业机会来源于创新变革、政治与规制变革、社会和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等。Kirzner(1997)则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拥有的信息越多,越容易找到创业机会。从创业机会的来源可以看出,创业者需要有创业警觉性和学习能力,而这些正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创业警觉性的创业者,不仅能够发现价格的差异,而且能够快速获得信息并高效配置信息。市场参与者计划的缺陷也会被警觉的创业者视为机会,从中得到开发和利用。对于学习能力,Lumpkin和Lichtenstein(2005)提出,创业者或企业对于机会的识别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于学习能力培养的关注程度。具体而言,按照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将组织学习分为行为学习、认知学习和行动学习。与此相对应,机会识别过程主要为发现和形成两个阶段。当企业获得经验并对此充分理解,就能高效地发现机会。而行动学习阶段的投入,使得企业在机会识别的发现阶段和识别阶段都有推动作用。当学习转变为学习不对称,即注重理解信息和转换外延信息,更有利于机会识别。

2.创业能力对创业资源的影响

资源是创业者创业最基本、最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创建和成长的过程离不开资源的不断整合,企业的发展就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竞争优势。那么,创业能力是如何影响创业资源的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创业能力对创业资源识别的影响

Coelho认为,创业者特质是创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对创业资源识别具有重要影响。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时,往往会发现现实中存在“资源差距”。因为创业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是由于创业者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无法满足需求。具备良好创业能力的创业者会充分利用其创新能力,识别有限的外部资源中蕴含的潜在价值,开发出基于资源本身又有新特点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具体来说,资源识别是一个动态过程,创业者利用自身异质性分析环境状况,不断调整思考方式、行为决策和理念想法,从而获得稀缺的、有价值的以及不可替代的资源,让企业竞争力增强。

(2)创业能力影响企业资源的整合

企业行为受客观环境制约,传统的战略管理和创新研究很难解释在高度资源约束下创业者的一些特殊行为。列维——施特莱斯(1967)提出“拼凑”概念,即“为了解决新问题,实现新机会,整合手边的现有资源就立即行动”。创业能力中体现出的创新嗜好让创业者能够突破既有资源的限制,通过“拼凑”方式实现资源的整合。他们经常收集和储备各种物质,包括工具、材料、二手旧货等,找到它们的新用途;他们也会谨慎地在物质资料、人力、技术等领域有选择地拼凑,而且一旦企业有了稳定的现金流,他们会停止拼凑行为,避免被社会关系网所累。创业者所拥有的这种能力往往是通过自学获得的,是其自身创新性的开拓。

3.创业能力对创业团队的作用

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高阶理论”,是高管团队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理论中反映出企业高管管理者的创业能力,主要是其个性特征、价值观、权力等因素通过进程变量的中介作用、情景变量的调节作用对团队产生影响。除了团队管理者的创业能力对创业团队有重要影响外,创业团队成员的创业能力也构成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资源。团队由每一位成员组成,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构成整体的认知模式。团队成员的异质性会带来的多样化的理念、思考和想法,也为团队决策提供开阔的视角,从而提高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团队绩效。

五、结论

综上所述,创业能力对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和创业团队各要素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创业能力中的创业警觉性让创业者迅速获得信息处于主动位,学习能力使企业在创业机会识别的发现阶段和学习阶段效率提高。其次,在资源识别方面,创业者特质体现的创业能力让创业者在“资源差距”的情况下,不断获取稀缺资源;在资源整合方面,创业能力中的创新能力让创业者“拼凑”资源,实现手边资源的整合。最后,创业能力是每一位创业团队管理者和创业团队成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团队成员的异质性带来的多样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团队绩效。

参考文献:

[1]张玉利,杨俊.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评述[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牛芳,张玉利,杨俊.创业团队异质性与新企业绩效:领导者乐观心理的调节作用[J].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2011(11):110-119.

[3]李雪灵,万妮娜.基于Timmons创业要素模型的创业经验作用研究[J].管理世界,2009(8):182-183.

[4]高桂娟,苏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概念与实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5):27-35.

[5]董保宝,葛宝山.经典创业模型回顾与比较[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19-28.

[6]王朝云.创业机会的内涵和外延辨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6):23-29.

[7]杨俊,田利,张玉利,王伟毅.创新还是模仿:创业团队经验异质性与冲突特征的角色[J].管理世界,2010(3):84-96.

[8]梁巧转,孟瑶,刘炬,袁博.创业团队成员人格特质和工作价值观与创业绩效——基于创业导向的中介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理,2010(7):172-180.

创业基金项目:《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分析》项目编号:2015CX00919。

猜你喜欢
创业能力
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分析研究
五年制高职校校园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探讨在创新型社会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可行性
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探微
高职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的探讨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