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

2016-05-26 06:56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偏离福建省

周 俪

(宁德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福建 宁德 352100)



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

周 俪

(宁德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福建 宁德 352100)

摘 要: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福建以及其它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已渐趋合理,具有一定的结构优势,但海洋三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较弱,应当进一步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加大海洋科技和综合管理方面的创新力度,全面推进海陆统筹发展,促进福建省海洋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福建省

海洋产业结构作为海洋经济的基本结构,体现了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构成与比例关系,是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变动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认识程度的加深和开发利用能力的提高,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目前,国外关于海洋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产业竞争优势以及能源再生等方面,比较少研究海洋的产业结构。例如,Keong Ong Pock等对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1];Garrad A凭借发展风能产业的经验来研究海洋产业的能源再生利用问题[2]。中国在海洋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多,例如张红智等通过分析我国海洋产业的划分方法,论述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原则和具体措施[3];周洪军等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确定影响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海洋产业优化对策[4];王玲玲等对我国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5];杜军等运用“三轴图”分析法和GRA分析法分别分析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以及我国海洋产业中的主导产业[6];狄乾斌等则对我国海洋12个产业部门进行比较分析[7]。但国内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区域海洋产业的演进以及产业结构分析等方面,如韩增林等[8]分别就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升级的对策;刘洪斌研究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目标分解以及结构优化的的问题[9];张祝钧分析宁波海洋产业结构及其优化升级[10];李福柱等研究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异质性演进及路径[11];王燕等运用Arcelus-SSM模型对天津海洋产业发展进行测度和评价[12];李东兵等在分析环渤海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13]。在现有的研究中,对于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仅有王端岚就1996 到2009年期间福建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与所做出的贡献进行研究[14];欧龚炜提出在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福建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路径[15]。

随着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就成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福建海洋产业结构分析的重点应当是在明确福建海洋产业间比例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 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其海域面积大于陆域面积,达13.6万 km2;海岸线总长3 752 km,全国排名第二,深水岸线居全国第一位。

近年来,福建省海洋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已成为拉动福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在2006-2012年7年间,福建海洋经济总产值从1 743.1亿元增加到了4 482.8亿元,实现了连续多年的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7.31%,海洋经济总规模现居全国第五位。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福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已较为齐全。其中,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船舶修造、海洋工程建筑5大传统产业发展较为突出,2013年仅这5大产业的产值占福建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的31%。此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邮轮游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态势良好,增长强劲。从图1中可以看出,福建海洋第三产业产值逐年增长,产业结构已渐趋合理,持续稳定在“三二一”的结构布局上。

图1 福建海洋总产值与产业结构Fig. 1 Fujian ocean outpu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2 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2.1选用分析方法

以下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法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和Creamer提出,经过E·S·邓恩、埃德加·胡佛和Dunn等学者的总结、完善之后,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统计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分析测算。这种方法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较强,它把某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整个国家作为参照标准,将该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变化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3个分量,再根据这些分量来分析该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竞争力的强弱,从中确定其中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以明确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为今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提供重要的参考。

2.2构建数学模型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建立偏离-份额模型,以此来分析福建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假设Y作为参照区域,y作为研究区域,0表示基期,t表示报告期,在时段内,参照区域与研究区域的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则Y0、Yt分别表示参照区域基期和报告期的生产总值,相应的分别表示参照区域第i产业基期和报告期的生产总值,分别表示研究区域第i产业基期和报告期的生产总值,则分别表示参照区域、研究区域相应产业部门在生产总值上的变动率,是依据参照区域各产业部门所占份额,对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的规模进行标准化处理,得

其中的Ni、iP、iD分别代表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增长量,下面具体解释下这3个分量。

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相对增长率L、结构效果系数w和区域竞争系数u:

式中,Yi0、Yit分别表示参照区域第i产业基期与报告期产值;Ki0、Kit分别表示研究区域第i产业占参照区域相应产业的比重。

如果Lf1,则研究区域的增长快于参照区域;如果wf1,说明研究区域中增长快的部门所占比重大,该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合理,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调整;如果uf1,说明研究区域各产业具有快速增长的势头,竞争力较强。

2.3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2.3.1数据处理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截取了2008年和2012年海洋经济的相关数据进行偏离-份额分析,选择全国作为参照区域,福建、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1个沿海省市作为研究区域,以2008年作为基期,2012年报告期,分析各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变动的情况。见表1,表2,表3和表4。

2.3.1结果分析

2.3.1.1总体分析 根据表1的数据和表2的计算结果,从整体上看,从2008年到2012年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较快,海洋三次产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此期间,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额大于全国的平均增长份额,总偏离量为936.84亿元,这说明相对于全国而言,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细分到海洋三次产业,2008—2012年期间,福建省海洋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都比较快,与全国相应产业的平均产值相比,三次产业的产值分别超出了154.78亿元、365.73亿元和416.33亿元。经计算,福建省海洋三次产业对于总偏离的贡献率依次为16.52%、39.04%和44.44%。

上述数据表明,5年间,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最快,海洋第二、三产业对海洋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较大。

表1 全国及福建海洋三次产业变动情况Table 1 The national and fujian’s three changes in marine industry

表2 2008—2012年福建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Table 2 Deviation share analysis on Fujian marin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marine economic growth in 2008-2012亿元

表3 沿海省、市海洋产业偏离份额分析Table 3 The deviation analysis of coastal province and city on marine industry亿元

表4 福建海洋产业相对增长率、结构效果系数和竞争效果系数Table 4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the structure effect coefficient and competition effect coefficient of Fujian marine industry

2.3.1.2份额分量分析 中国所有沿海省市的份额分量都为正值,表示所有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的实际增长率都高于中国平均水平。而且,除河北和上海外,其它沿海省市份额分量的增量都小于实际增量,其中福建份额分量的增量为799.9亿元,远远小于实际增量1 794.7亿元,说明全国海洋经济的增长对福建海洋经济的增长带动作用不大。

2.3.1.3结构偏离与竞争力偏离状况分析 2008—2012年期间,福建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及全国所有沿海省市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表示所有沿海省市在产业结构方面都具有优势。其中福建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偏离分量为988.08亿元,居全国11个沿海省市的第五位,处于中游位置。可见,相对于全国其它省市,福建海洋产业中增长型部门比重较大,产业结构较合理,不必进行大规模调整。从数量上来看,海洋第三产业对福建经济增长贡献最大,海洋第二产业次之。

但就各沿海省市的竞争力偏离分量(D)而言,福建海洋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均小于零且绝对值较小,这说明福建海洋三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比较弱,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劣势较为明显,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落后于沿海其它省市。以福建海洋第三产业为例,虽然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值提升、产业结构优势凸显,但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却比较弱,主要原因在于海洋第三产业中发展较快的只是一些技术含量偏低的产业,例如滨海旅游业等,其产业结构的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强。通过比较三次产业会发现,福建海洋第一产业的竞争力相对比第二、三产业强,这恰好与福建在海洋第一产业上基础较好的实际相吻合。

2.3.1.4结构效果系数和竞争效果系数 表4的资料显示,这一时期,福建的相对增长率(L)小于1,仅为0.989,说明福建在海洋经济方面的增长速度要比全国慢;结构效果系数(W)刚好等于1,表明福建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但优势并不明显,区域总体经济结构还未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仍有调整的空间;此外,竞争效果系数(U)为0.989,也说明福建海洋各产业的增长速度慢,正好与相对增长率所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2.3.2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经过近几年迅速发展,福建海洋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稳定在“三二一”的产业布局,但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2)从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中可知,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具备一定的结构优势,但三次产业的竞争力都较弱;(3)全国海洋经济的增长对福建海洋经济的增长带动影响不大,主要是依靠福建海洋经济自身的发展;(4)福建海洋经济中朝阳产业的比重较小,应当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3 对策

3.1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根据福建省现有的发展基础和海洋资源禀赋,加快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转型步伐,在发展传统海洋产业同时,大力推进其技术改造,加速二、三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优化,提高海洋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新兴海洋产业部门,延伸产业链,加快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开发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

第一,充分发挥海洋第三产业对福建海洋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沿着规模化、品牌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着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壮大游艇邮轮、现代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文化创意等产业,使之成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第二,重点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第二产业,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在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和宁德等地集约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其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稳步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加快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现代渔业园区;统筹福建省的海洋重化工业、海洋冶金工业与船舶修造业等,集聚发展海洋临海工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相应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对海水养殖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调整优化养殖业与捕捞作业结构,控制和压缩近海捕捞,建立集约化的海水养殖和繁育基地,不断扩大工厂化养殖和海洋牧场等设施渔业的规模,发展壮大休闲渔业;提高远洋渔船整体装备水平,大力推进远洋渔业,完善远洋渔业产业链。

3.2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海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针对福建省当前海洋产业结构的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够、竞争优势偏弱的现状,福建省应当坚持科技兴海的战略,加大海洋科技投入,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等涉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强涉海科研资源整合,搭建海洋重点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增强海洋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一批涉海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建成极具特色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健全海洋研发投入激励机制、产学研成果转化奖励机制等,促进海洋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尽可能在海洋开发过程中应用海洋生物工程与技术,提升海洋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扶持省内高校加强涉海学科建设,建立具有较高水平和办学特色的海洋人才教育体系,加快实施海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积极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带动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3 创新海洋综合管理的体制与机制

为了进一步规范海洋资源的开发秩序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福建省涉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强化其管理职能,完善综合管理体制;做好区域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总体规划,规范对滩涂、海岛资源的开发,建立健全滩涂资源的储备制度,促进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

3.4大力推进海陆经济的协同发展

陆域经济相对海洋经济来说,发展时间长,经济规模基数大,增长相对稳定,因此福建省发展海洋经济,应当围绕福州和厦漳泉两大经济核心区,以沿海城市群和港口群为依托,整合陆地资源与海洋资源,加大海岸带以及邻近陆域的海域开发力度,对石化、冶金、能源等高端临海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加强海陆资源、空间、产业之间的互动,将福建省在海洋区位、资源上的优势与陆域在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统筹好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配置、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海峡蓝色产业带,推进产业群、城市群与港口群的互动发展,力争在闽江口、环三都澳、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重要港湾建成一些竞争力较强的海洋经济集中区,实现海陆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全新发展格局。

参 考 文 献

[1] POCK K,YUNUS K.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good Guanxi in the marine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Management,2009,2(1):28-55.

[2] GARRAD A.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ind energy industry that might be applied to marine industry renewables[J]. Phil Trans R Soe A,2012,370(1959):451-471.

[3] 张红智,张静. 论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及其优化[J]. 海洋科学进展,2005,23(2):243-247.

[4] 周洪军,何广顺,王晓惠,等.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产业优化对策[J]. 海洋通报,2005,24(2):46-51.

[5] 王玲玲,殷克东.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中国渔业经济,2013,31(6):89-93.

[6] 杜军,鄢波. 基于“三轴图”分析法的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及优化分析[J]. 生态经济,2014,30(1):132-136.

[7] 狄乾斌,刁晓楠.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综合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4):394-397.

[8] 韩增林,狄乾斌,刘锴. 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1):107-111.

[9] 刘洪斌. 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目标分解及结构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40-145.

[10] 张祝钧. 宁波海洋产业结构及优化升级分析[J]. 海洋经济,2011(4):48-51.

[11] 李福柱,孙明艳,历梦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异质性演进及路径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3):12-14,67.

[12] 王燕,陈欢. 基于Arcelus-SSM模型的天津市海洋产业结构评价[J]. 现代管理科学,2014(1):69-71.

[13] 李东兵,马晓琳. 环渤海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1-9.

[14] 王端岚. 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动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9):85-90.

[15] 欧龚炜. 福建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路径研究——基于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的背景[J]. 发展研究,2014(1):71-73.

Analysis on Marine Industry Structure of Fujian Province: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

ZHOU Li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Ningde 352100,China)

Abstract:The shift-share was used to analyze marin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Fujian as well as other coastal cities and provinc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Fujian provincial oceanic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come more reasonable, and has a certain structure advantages, but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marine three times industry is weak. So, we should further adjust marin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innovation on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land and sea development as a whol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marin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Fujian province.

Key words:Fujian province; marine industry structure; shift-share method

作者简介:周俪,女,1984年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企业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海陆一体化视角下的福建省海陆经济耦合发展”(JAS14320);宁德师范学院“服务宁德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专项课题(2013F48);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5R0069);福建省财政专项重点课题(闽财(教)指[2014]78号);福建省服务海西建设项目(2012H320);宁德师范学院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13T13)。

收稿日期:2015-07-27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6)02-0015-06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16.02.003

猜你喜欢
偏离福建省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解读《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2015年福建省十大妇联新闻回眸
英文诗歌中的偏离与连贯
福建省2015年“最美家庭”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