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精彩“三要”

2016-05-26 09:36陆希致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6年2期
关键词:杨修抒情景物

陆希致

每当我们阅读《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和《荷花淀》两篇文学经典的时候,无不为鲁智深那超凡的神力所震撼,也无不为皎洁的月光下白洋淀那恬静、幽美的夜景所陶醉,进而慨叹大师们笔下的文字是那样的精彩传神,对比我们自己那干瘪、枯燥,缺乏生气的记叙文,感到是那样的无能为力。

那么,记叙文如何才能做到精彩传神呢?笔者依据多年指导作文的体会,认为记叙文精彩须做到“三要”。

一、立意要深刻高远,发人深思

立意深刻高远,是指记叙文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以高远的站位,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真实、透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进而使人借助联想和想象,思考更加深广的社会、人性等问题,从而启人心智,意蕴无穷。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这篇散文采用对比手法,运用简练、生动、传神的语言,描绘了夏季百草园生机盎然、丰富绚烂的景物和隆冬雪后张箩捕鸟的有趣场景,插叙了长妈妈讲述的美女蛇的故事,映衬出百草同神话般的色彩。接着,作者又以真实的写人笔墨,刻画了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老先生,既写他严厉、刻板的教书方法,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又写他读书时陶然入境,学生趁机逃读,做有趣之事的快乐情景。

作者就是通过这快乐的百草园生活与枯燥无趣的三味书屋生活的鲜明对比和映衬,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腐朽,由衷地讴歌了活泼有趣的童年生活,立意可谓深刻高远,带给人的思索也是非常深邃的。

二、记叙要波澜起伏,生动感人

文学史上,有两类记叙性文学经典值得我们借鉴,一类是情节淡化类,一类是情节曲折类。前者虽无曲折的故事情节,但却意蕴丰富,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和《社戏》。我们这里要谈的是后者,是将记叙文写得波澜起伏。

那么,如何将记叙文写得波澜起伏呢?

古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极其复杂,极具多面性的。所谓波澜,就是作者依据事物的这种“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读者的阅读心理而采用的一种构思手段,诸如表达方式叙述中的插叙与倒叙,表现手法中的悬念、抑扬、意外、巧合、张弛和虚实等。恰当地运用这些制造波澜的手段,犹如九曲黄河,奔腾而下,既可使记叙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又可使读者心潮澎湃,兴趣陡增,步人胜境而流连忘返,有效地避免平铺直叙和索然无味。

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就是插叙的典范。小说写魏蜀争夺战中,曹操见厨师进奉的鸡汤中有鸡肋时,有感于魏军进退两难,因而随口吟出“鸡肋”二字,恰被请教口令的夏侯悖误传为夜间口令。行军主簿杨修便命军士准备归程,并对夏侯悖解释道:“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曹操得知杨修猜透自己心事,大怒,以惑乱军心罪将杨修斩首示众。紧接着,小说又插叙了杨修向众人点破曹操梦中杀人的真实心理,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以赢得曹操赏识、器重等七件触犯曹操忌讳之事。最后,又写次日曹操战败,退兵后忆起杨修之言,命厚葬之并班师回朝。

小说就是通过这样巧妙的插叙手段,使情节波澜曲折,生动有趣,一个恃才放旷的杨修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其他如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更是运用“意外”手段的典范。小说写流浪汉苏比为解决冬日的食宿问题,一心梦想人住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于是他六次故意惹是生非,却都没有达到目的,然而,当他被教堂赞美诗的音乐所感化,想要改邪归正的时候,却突然被警察逮捕,送进了监狱。结尾这出人意料的结局,意味深长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令人震撼。

记叙文在讲究记叙波澜起伏的基础上,还应做到生动感人。怎样才能生动感人呢?笔者以为,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关键。那些能够透视人物心灵、思想和性格的精彩的肖像、动作、心理和语言细节描写,那些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场景环境、氛围的精妙的景物和场面的细节描写,都是生动感人,令人叹服的,因而成为文学史和人们心目中永远的经典,也将永远成为历代记叙类文章写作效法的楷模。

鲁迅小说《祝福》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肖像细节描写,其中第三次这样写道: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是一个经典的肖像细节描写。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鲁迅采用“画眼睛”的方法,用“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一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将一个在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氛围中痛失两个丈夫,儿子被狼叼走,虽捐门槛却仍不被饶恕的祥林嫂内心的痛苦、悲哀和精神的麻木刻画得入木三分。从中不难看出,遭遇人生巨大变故的祥林嫂,精神完全枯竭,无所寄托,没有丝毫的生命活力,肉体和精神已经完全被摧垮了。这个肖像细节描写是震撼人心的。

鲁迅另一篇小说《孔乙己》的动作细节描写也堪称典范。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他(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第一段中的“排”字,是孔乙己虽科举不如意,但经济上还未走到穷途末路时对只花四文大钱的短衣帮表示一下阔气,从而刻画出他那得意、炫耀的神情。而第二段中的“摸”字,则是孔乙己偷窃城里丁家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以后,用双手当脚走来咸亨酒店喝酒,让“我”温酒后付钱的动作,表明他此时手头十分拮据,很珍惜这有限的数文钱,他的人生已走向了绝境。这一“排”一“摸”的鲜明对比,形象地刻画出了封建末世一个深受科举制毒害的知识分子“多余人”的心理、个性和生活的窘迫之状,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经典性记叙作品中,精彩的景物细节描写更是随处可见。它们或者用景物烘托人物的心情,或者用景物暗示情节的发展,或者用景物象征人物的思想和成长,或者用景物揭示作品的主题,或者借助景物抒发情感,等等,不一而足。

孙犁的《荷花淀》叙述水生嫂等妇女去马庄寻夫遇敌一节,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文段中,用“铜墙铁壁”比喻“密密层层的大荷叶”,用“哨兵”比喻高高挺出来的“荷花箭”,用“粉色”借指粉装的妇女,从而暗示歼灭鬼子的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同时也象征着在党的领导与培育下,白洋淀广大妇女已迅速成长起来,即将汇人人民战争的海洋中,而且为后文妇女们学会射击、登船警戒和配合子弟兵作战埋下了伏笔。

以上这些精彩的细节描写都是动人心魄,令人钦佩的,都是学习写作记叙文应该借鉴的范本。

三、抒情要感情真挚,昂扬向上

记叙类文章写作,除了立意深远,记叙曲折动人外,还要讲究抒情的真挚自然,积极向上,力戒矫揉造作,情趣低下。亲历现实生活,熟悉生活中的人和事,对之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进而对所写题材中的人和事抱有肯定、赞许、崇敬或批评的态度;或者选取文学经典以及报刊中那些曾令我们激情澎湃,心智大开,昂扬奋进的人物和事件。如此,所写记叙文才可能做到真挚自然,感人肺腑。记叙文中的抒情可以通过叙事抒情,可以通过写人抒情,可以通过写景抒情,等等。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叙事抒情的范本,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写景抒情的经典;而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寒花葬志》,则更是一篇通过写人来抒发真挚情感的佳构。兹录如下: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荔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这是一篇悼念婢女寒花的墓志,又是一幅清淡的素描画。虽仅百余字,却具有极强的抒情性。一是借助精彩的细节描写抒发欢愉之情。作者撷取日常平淡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的生活细节,如“婢持去不与”,尤其是“目眶冉冉动”,寥寥数笔,便点染出一个小女孩的性格、心理及相互关系,十分传神地刻画了她天真无邪、颇为稚气的性格特征,既表达出对寒花的喜爱之情,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联想、回味余地,欢愉之情溢于言表。二是借助画龙点睛的感叹句抒发惨恻之悲。在借助细节描写即事抒情的基础上,作者又用“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和“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几个富含感情的抒情句,对婢女寒花“事我而不卒”的可悲命运发出沉痛的慨叹,表达了一个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知识分子对弱小女性的深切同情。

总之,无论是借助细节的间接抒情,还是借助感叹句的直抒胸臆,其情感都应是真挚自然,深切感人的,其格调也应是昂扬向上的,丝毫不应有矫揉造作的痕迹。

以上“三要”足可使记叙文精彩传神,但也并非说这“三要”必须体现在一篇记叙文中。只要具备这“三要”中的“一要”,即可使一篇记叙文避免干瘪、枯燥和呆板,而富有勃勃生机,因而获得成功。那就让我们努力实行之吧!

猜你喜欢
杨修抒情景物
会抒情的灰绿
真正的聪明人
杨修解字
约会
浅谈杨修之死
杨修的职场EQ
写好家乡的景物